服降壓藥常見的問題

有些高血壓老患者發現,降壓藥使用多年後,療效慢慢“變差”了,不僅血壓開始變得不穩定,還開始出現肝腎等器官併發症。

降壓藥需終身服用嗎?

方教授說,高血壓患者一般須終身治療,若自行停藥,其血壓遲早將回復到治療前水準。但患者的血壓若長期得到控制,可以小心、逐步地減少服藥次數或劑量,但患者在這樣做時應十分仔細地監測血壓。少數輕度高血壓患者經認真的非藥物治療如限鹽、運動、減肥後,血壓可維持在正常水準,有可能很長一段時間不需藥物治療。一些繼發於某種疾病(如嗜鉻細胞瘤)的繼發性高血壓患者在去除原發病後可能得到治癒。

降壓藥何時吃?

多數患者可以在早晨起床後立即服第一次降壓藥,如需要服用第二次,則應在下午5~6點之前,人體在睡眠後血壓會生理性的下降,如果晚上服降壓藥過晚容易加重血壓下降,誘發缺血性腦中風。少數患者血壓節律發生變化,以夜間血壓偏高或淩晨血壓升高為特點,在睡前服用長效降壓藥可能更有利於控制血壓的波動。因此必要時可以進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知曉血壓的自身調節規律,然後選擇最佳服藥時間。利尿類降壓藥,如吲達帕胺、氫氯噻嗪等以早晨服藥為佳,這樣可以減少患者夜間排尿的次數。

降壓方案能一用到底嗎?

有的高血壓患者首次就診後一直服用醫生處方的降壓藥,劑量不變,不監測血壓,也不復診,這樣做法不科學,也存在風險,如血壓控制不佳,可能誘發腦出血等;血壓過低又會導致心絞痛和腦血栓等。在冬季,高血壓患者因為血管收縮、血管阻力增加,可能發生血壓的升高,有些患者需要增加降壓藥劑量;相反夏天人體血管擴張,血壓水準也會相應降低,可能需要減少藥量,但不可突然停服降壓藥。

血壓一高就服降壓藥對嗎?

有些患者平時血壓不增高,但在疲勞、緊張、或某些應激情況下,血壓可升高。對這種血壓升高,首先以非藥物治療為主,積極避免相關誘因,並密切觀察血壓,根據觀察情況決定是否應用降壓藥或增加藥物劑量或調整方案。

患者可以自行停藥嗎?

患者一般需要終身服藥,即使血壓降至正常值也不能自行停藥,否則血壓易回到治療前的水準。正確的做法是,待血壓有效控制在目標水準後,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步減少藥物的種類和劑量,爭取用最少的藥量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此外也不能斷續用藥,這樣會引起血壓的明顯波動,達不到有效降壓目的,並可能引起心血管意外。

血壓會降過頭嗎?

有些患者擔心血壓會不會降過頭,那麼如何合理服藥才能避免過度降壓呢?

有些患者擔心血壓會不會降過頭而盲目減藥或停藥,使血壓再次升高。方教授說,其實這種擔心沒有根據,只要合理用藥,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一方面人體自身對維持血壓的穩定有自我調整功能,另一方面各種降壓藥物單藥治療時降壓幅度有限,只有輕至中度降壓效果,血壓可降低10-20mmHg,而且需4周左右才能達到最大療效。在需要聯合用藥時,醫生加用第2種甚至第3種藥時,一般用藥原則都是從中小劑量開始,這樣降壓幅度有較大的安全範圍,避免過度降壓。因此只要根據血壓增高的程度選擇藥物種類、數量和劑量,遵醫囑正確服藥,而不自行增加種類和劑量,不會發生過度降壓問題。

降壓藥效果“變差”是為何

有些高血壓老患者發現,降壓藥使用多年後,療效慢慢“變差”了,不僅血壓開始變得不穩定,還開始出現肝腎等器官併發症。降壓藥效果“變差”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方教授解釋說,這可能因多方面原因引起。隨著年齡的增加,體重增加、活動量減少、動脈硬化加重,使血壓進一步升高,並且容易波動。有些患者出現新的疾病或高血壓相關的繼發性疾病未被發現,如合併糖尿病、腎功能不全、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的腎動脈狹窄、睡眠呼吸暫停、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均可使血壓升高。此外因其他疾病應用其他藥物(如激素)或發生藥物相互作用削弱了降壓藥左右。也有些患者未能很好地堅持健康生活方式,使血壓不能良好控制,如恢復煙酒,未限制鹽的攝入等。因影響血壓的因素很多,患者如能定期復查,血壓明顯波動時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就可能穩定血壓。

用藥時的注意事項?

高血壓患者在降壓藥治療同時須重視非藥物治療(避免緊張、飲食冶療、運動、戒煙戒酒等),才能更有效地發揮藥物療效,平穩地控制血壓。老年高血壓的臨床特為收縮壓增高,脈壓增大,血壓波動大,血壓“晨峰”現象增多,高血壓合併體位性低血壓和餐後低血壓者增多。老年患者降壓治療應強調收縮壓達標,同時應避免過度降低血壓;在能耐受降壓治療前提下,逐步降壓達標,應避免過快降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