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正在逐漸消失的城市記憶

王希富

一個小小的車仔檔,憑藉夫婦二人勤勞的雙手,養活了三代人,歷盡近四十年的滄桑,見證澳門的變遷。桃花依舊,人面全非,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情味。位於紅街市旁的“洪記糖水”將於下月底榮休,又一家屬於澳門味道的小店將要退出歷史舞臺。負責人莫先生表示,由於身體原因不得不忍痛結業,尤其捨不得一直長期光顧的街坊。直言“感情是用錢買不到的”,看到客人對食物的肯定,是一生中最大的滿足。

出於種種原因,本澳近年來不斷有承載澳門人成長記憶的老字型大小走進歷史。2011年,陪伴著不少澳門人成長的甲子老店——龍記酒家面對業主出售物業,該店只能無奈接受現實,將於當年三月底畫上“完美”句號。

2012年,木屋監察及控制小組聯同治安警察局、司法警察局及消防局,在社工局協助下,清遷青洲坊地段最後一商住木屋——青洲灶記咖啡。過程中曾遇到阻礙,但是清遷工作亦當日完成。至此,開檔逾半個世紀,承載街坊和不少市民過往記憶的地道大排檔在本澳又消失一家。無論是檔主還是熟客市民都深感惋惜,但亦無可奈何。因為澳門城市的發展必須要在符合公眾利益下有改變和“犧牲”。正如木屋監察及控制小組表示:“現時各公共房屋項目正按序興建,公屋的周邊道路配套加緊進行。而青洲坊公屋項目發展地段,灶記咖啡正是在木屋名冊已登記的商住用途木屋中最後的一間,考慮到配合該區公屋發展及完善青洲區道路網需要,須及早執行清拆工作。基於整體公衆利益,政府必須清遷青洲坊木屋,改善周邊道路,以應付未來交通需求。”當局的解釋合情合理,相信多數市民也能理解和支持,但是從實際情況上看,區內街坊又少了一個已經融入日常生活、承載過往記憶的好去處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從龍記酒家、到灶記咖啡,再到“洪記糖水”,分析看來,承載市民記憶的老字型大小不斷消失,原因多樣,既有自身原因,比如洪記糖水;也有城市變遷而被迫結業,比如灶記咖啡;更有商業經營思維跟不上時代進步的,比如龍記酒家,一直沿用過去舊思維的運作模式,經營逾60年,卻無自有物業,終抵不過現代商業思維帶來的衝擊。

其實,在澳門近年來經濟飛速發展,城市需要不斷變革的過程中又有多少這樣的城市記憶載體走進歷史的塵埃。相信絕對不僅僅是前面提到的幾個,甚至更具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的也有不少。而且,不單是老商號、老建築,更有多少的風俗文化習慣已經被逐漸遺忘。比如造船業,這一在本澳存在近兩百年的行業,現在幾乎是“銷聲匿跡”。雖然經濟是發展了,社會是進步了,但是澳門的特色卻也越來越少了。即使是偶有保留也是在角落裡苟延殘喘。散文《歷史照進未來之澳門》曾有這樣的描述:

每個城市,總有一些靈魂般的東西深藏在表像之下,不動聲色,卻無法擺脫。

越來越覺得,整個澳門像一個盛大的嘉年華會,像一棵吊飾繽紛的聖誕樹,至於節日與狂歡的背後,隱藏著一些什麼深刻而隱秘的內容,大概是一般遊客無暇顧及也不想探討的部分。個人覺得,一個城市的本質絕非那些奪人眼球、花裡胡哨的地標,比起斥钜資修建的並非碼頭的漁人碼頭、並非威尼斯的威尼斯大運河,那些不起眼、不知名的地方,可能才鐫刻著與澳門命運息息相關的生命脈絡,才是澳門的本質所在——既新且舊,既中且西,既浪漫且現實,既增長且削減。

澳門的身上貼有很多醒目、引人的標籤——東方拉斯維加斯、購物天堂、娛樂場所聚集地、大規模填海而建的海景城市,諸如此類。而那些很少被人留意到的城市一角:被掏空肚子的舊船廠、即將消失的舊鐵皮屋區、城市中心的聖味基墳場……這些“奇怪、偏僻、被遺忘”的地方,像消失中的秘密,彌漫在澳門這本書的字裡行間,拼湊出澳門的另一副模樣和氣質。

澳門有不少獨具特色、但正在逐漸消失或被遺忘中的事物,神香業、爆竹業、火柴及造船就曾是上世紀澳門的四大手工業,而路環荔枝灣,據說是澳門最後的造船區。澳門造船技術歷史悠久,極盛期有四五十間造船廠和1000多個造船師傅,分佈在澳門的氹仔、路環、筷子基和沙梨透等地。後來的木價、油價暴漲和漁業衰落等原因,致使澳門造船業式微。如今臨水而立的造船廠,像破爛失修、無法起航的巨輪,徒然停在這載舟的海邊,印證著歷史的輝煌。船廠的升降浮沉,表現了整個社會形態的滄桑變幻,寄寓著城市對過去“最輝煌時代”的哀悼。

筆者在讀到上述文字時,不禁為作者對澳門的瞭解和深厚感情所傾倒。但同時也深深感覺到,作者在字裡行間所隱含擔憂,即一些真正代表澳門過去,承載城市記憶和發展歷程的事物正在走向社會的邊緣,甚至在逐漸消亡。當這一切真的從澳門消失,那時候我們在看看、想想,澳門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城市,恐怕真的如作者所言,是一個盛大的嘉年華會,抑或是大家整天掛在嘴邊的所謂“國際大都市”?

城市記憶正受到衝擊

“城市記憶”是城市形成、變遷和發展中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記錄。是人們對這些歷史記錄以資訊的方式加以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的總稱。學者指:每一座城市都有其建設發展的歷史,這個歷史是需要城市記憶來承載的。城市的記憶不是單薄的隻言片語所能描述的。歷史的沉澱,文化的精髓,建築的風韻……仿佛毫無關聯的獨立片段,都因為這種記憶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城市記憶看似無形。卻散落在我們這個城市的每個角落。樓房、街區、遺址、雕塑、標誌乃至片片點綴典型地顯現著一座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乃至社會風貌的豐富內容。在記憶的河流中,它們不再僅僅是以物質實體的單純形式存在,而是成為蘊涵著城市變遷印跡的文化符號和歷史見證。簡而言之,有形的建築與無形的文化在人們錯綜複雜的記憶中形成了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這就是城市的記憶,它是一座城市的底蘊,一種不可磨滅的印象,一個城市發展的靈魂。

就時下而言,保存和傳承城市記憶有它重大的現實意義。“一個城市的形象取決於人們對它的歷史記憶”,這已經成為方方面面人們的共識。城市記憶的傳承無疑是一種文化的接續,它延續著一個城市的歷史,播撒著建構城市內蘊的人文精神。毫不誇張地說,城市記憶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縱向地記憶著城市的史脈,橫向地展示著城市寬廣深厚的閱歷,並在這縱橫之間交織出每個城市獨有的個性。擁有深厚記憶的城市往往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城市記憶是城市最直觀、最形象、最真實的標注。可以起到明顯提升城市品牌效應的作用,是城市吸引力能否得以彰顯的關鍵。

對澳門來說,正如我們日常所言,逢人逢事必提“澳門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城市”,這的確是澳門的特色,這些特色不僅僅是大三巴、葡撻等極個別的具體事物所能代表的,而是散落在整個城市的各個角落,存在于所有市民日常生活的細節當中。古老的建築、破舊的廠房、傳統的風俗、獨到的美食等等都承載著從過往到現在澳門這個所謂“中西結合”特色的形成過程,也就是澳門的城市記憶。但是現在隨著澳門從“小漁村”向“國際大都市”邁進,澳門的這些城市記憶正在被邊緣化和消失。舊區具有獨特價值的老建築年久失修而坍塌;過往代表澳門工業發展的熱熱鬧鬧的工廠逐漸被人遺忘,靜悄悄如同鬼屋;龍記酒家、灶記咖啡等知名老字型大小因為不適應現代商業社會或者被城市規劃發展而擠走,連同市民和城市的記憶都被歸入歷史的角落。就連最為重要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老城區也在逐漸受到現代化高樓大廈的圍堵。不可否認,澳門的變化是進步,但也是正在隨著城市記憶的消失而變得如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城市一樣,有的將只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緊張的商業氣息和浮躁的社會氛圍。五光十色、聲色犬馬之下傳統小漁村的寧靜與祥和已經離澳門越來越遠,代表過往記憶的事物也在不斷小時和被人遺忘。

在發展中保留城市記憶

當然,正如前面所言,城市的發展個變革是好的,也是必須的,否則整個城市將會被邊緣化和被拋棄。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在城市發展與城市記憶保留之間取得平衡。

首先,我們要盤點城市記憶,從自身獨特的文化、發展歷程出發,找到承載和反應這些特質的事物。其次,我們要將這些事物與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結合起來,既要保證城市記憶不在城市發展中被消滅,也要讓城市記憶的保留不阻礙城市的發展。這就需要再規劃上,為有時代特色的建築、雕塑等城市個體穿上保護的外衣,並長期保育下去,將需要新建築另行安置,實在有衝突不得不進行拆遷時也要儘量將承載城市記憶的物件再行安置,並非棄之不顧。而如此龍記酒家、灶記咖啡之類的老字型大小則更不應任之消失,應當通過適當的援助和安置措施,使之繼續保留下去。其他風俗文化層面的城市記憶,則應該繼續通過研究、更新、宣導,賦予其新的的時代精神,使其繼續在城市中存在,延續澳門的城市集體記憶。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城市記憶往往具有獨特而無法取代的價值,只有經過適合的運作,讓其價值發揮出來,才能起到更好的保留和保護,進而促進城市的不斷發展,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開展“城市記憶工程”

“城市記憶工程”是一項旨在搶救並保存城市發展歷程中的各種文化載體的檔案工作。在內地,伴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城市“失憶”現象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為了挽救“城市記憶”,繼青島市2002年率先提出“城市記憶工程”以後,北京、天津、上海、大連等十多座城市的檔案部門也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相繼啟動了這一工程。地方政府依靠“城市記憶工程”來保存和挽救“城市記憶”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其實,在本澳零九年就有澳門學者指出,為提升澳門的文化名城形象,向世界提供澳門文化訊息,有必要開展“澳門記憶工程”項目,建立一個容納城市整體記憶的巨型網絡庫,將澳門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珍貴的、值得保留的、可公開的資料有序地儲存,如歷史文獻、人文內涵、建築文物、名人書畫、澳門研究等,採用文字、錄音影像、圖片及地圖等方式儲存或展示,組成一套完整的記憶系統,方便留存後世。亦有本地學者建言當下人們可把見證歷史與時代的人與事,透過網誌或圖像、影音等形式整合儲存下來,讓後人更好瞭解特定時期的澳門生活史。遺憾的是,相關建議並未引起廣泛關注。

不過,現在也有政府部門陸續開展類似的工作,比如早前因應近年本澳經濟轉型,本澳部分歷史悠久的店舖相繼結業,民政總署為保存具歷史價值的物件及深化本土歷史研究,開展以“新馬路及鄰近街區”為主題的藏品徵集活動,得到二十三家老店及熱心人士支持,收集到的新馬路及鄰近街區老店物品有三百多件,包括店號牌匾、金行天秤、餅家商號的招紙、紙盒、吊飾印模、餅模、租單等。部分物品在民署轄下的紀念孫中山公園黃營均圖書館、白鴿巢公園黃營均圖書館、黑沙環公園黃營均圖書館、何賢公園圖書館、下環圖書館及氹仔黃營均圖書館展出,讓居民先睹為快。民署亦表示,繼是次徵集,同時開展一系列街道歷史文化研究和推廣活動,包括“澳門舊街往事”研究項目、街道攝影比賽、建設文化步道等,持續宣傳和推廣澳門的街道文化。可以說,民署的安排較內地城市單純檔案形式的“城市記憶工程”更進一步,不僅注重保存,還加入研究和推廣環節,使得城市記憶有可能具有新的生命力,可以重新出現在城市生活當中。但這種單個主題的徵集和研究並不能完全涵蓋澳門所有的城市記憶,當局還是有必要進行系統而整體性保留和研究、推廣澳門城市記憶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