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馬習會看大陸十三五規劃對兩岸經貿合作之契機

前言:馬習會後兩岸經貿交流或更緊密

兩岸領導人於11月7日在新加坡會面,馬英九致詞時提到「擴大兩岸交流,增進互利雙贏」,習近平也提及「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並已確認「在陸委會、國台辦首長之間設立熱線,以處理緊急與重要問題」。因此,馬習會後兩岸經貿交流將有可能更趨緊密,而明年正是大陸所進行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也是習近平掌權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為前瞻兩岸的產業合作機會,實有必要對十三五規劃進行全盤的剖析。

五中全會揭櫫十三五規劃

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召開十八屆五中全會,會中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建議》中首先提到「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並特別強調要切實貫徹『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等五大發展。

隨後於11月3日發布《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文)》,全文中更明確指出2020年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新目標要求為1.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如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2.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普遍提高;3.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4.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等。現分別剖析如下。

十三五規劃之重點內容

一、總體經濟

中國大陸提出2020年GDP為2010年的兩倍,據此推估中國大陸2020年GDP總量須達到81.78兆人民幣,未來五年GDP年均成長率須達6.5%以上。不過因應經濟與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情勢,五中全會並未直接提出具體成長速度指標,而是將經濟發展目標定調為「保持中高速增長」。

為達成上述「穩定增長」目標,十三五規劃另一重點為「調整結構」,透過政策引導,塑造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促進各級產業轉型,建立「創新驅動」的產業體系。

而在強調經濟與社會、城鎮與農村間「協調發展」的前提之下,「促進脫貧」亦成為十三五規劃之重點,並針對就學、就業、就醫三方面提出政策方向,推動「共享發展」的社會制度,其中包含因應老齡化社會的「二胎化」措施。

二、重點經濟區域

中國大陸過去為推動地方發展,設立特區與新區,近期為加速區域發展,改革試驗不斷在各地方省市設立國家級新區達15個(1992~2006僅設立上海浦東、天津濱海)。如今十三五規劃分別就「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等部分提及發展方向。其中在創新發展部分強調「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為引領」;在綠色發展部分強調主體功能區將是大陸土地空間運用的基礎。

在開放發展部分「雙向開放」、「互利共贏」是參與開放發展的主軸,沿海地區的先進製造基地和經濟區為主要載體,邊境與跨境經濟合作區為另一項重點。一帶一路將進行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經濟走廊,形成以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亦是推動中西部發展的大戰略,一帶一路建設著重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至於兩岸,則僅提出以「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打造平潭等對台合作平台」,似乎稍嫌薄弱、偏限一隅。

三、綠色發展

中國大陸在面對生態破壞嚴重、生態災害頻繁、生態壓力巨大等突出問題,如何補齊生態弱點,是要達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必須克服的難關,亦是實現永續發展的重大課題。因此,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並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建設現代能源資源體系」,「實施最嚴格的環保制度」,「堅持保護優先」等6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並在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及強調「永續發展」。

四、新興產業

十三五規劃在「創新發展」部分,提及關於新興產業的未來方向,主要透過「互聯網+」行動計畫串聯各類產業,發展分享經濟以及大數據戰略,並帶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蓬勃發展,進而向網路強國邁進。同時,在工業方面則強調構建產業新體系、培育戰略性產業,以《中國製造二○二五》計畫加速建設製造強國。此外,在「協調發展」的目標中,也以促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之新四化同步發展;提升軟、硬實力為主要發展方向,以增強產業發展的整體性。

因此從十三五規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方向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除了以創新帶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國製造2025帶動『智慧製造、高端裝備』產業外,扣合綠色發展之『節能環保與新能源領域』,扣合健康中國之『生物技術』等六大新興產業發展,已成為中國大陸未來的重點新興產業。而這和十二五期間所重點發展的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技術等七大戰略性產業,十三五規劃已做了些許的調整。

五、走出去及國際經濟戰略

十三五規劃中強調「組織國際科學計畫和工程」、「對外開放新體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及「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等部分提及發展方向。其中在組織國際科學計畫和工程部分強調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對外開放新體制部分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建設部分推進國際產能、裝備製造及多領域互利共贏之務實合作;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部分則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並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向平等公正、合作共贏之方向發展。

六、兩岸產業合作

十三五規劃強調,兩岸應「以互利共贏方式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推動兩岸產業合作協調發展、金融業合作及貿易投資等雙向開放合作」。而且五中全會亦提及「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顯現服務業在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中將扮演重要角色。大陸服務業佔GDP比重的增長也意味著中國大陸已由世界工廠進而轉換成消費王國,且將「引導消費朝著智慧、綠色、健康、安全四大方向轉變」。

上述發展趨勢之下,各類型新創企業、中小企業將應運而生。而在兩岸經貿合作方面,此次五中全會除強調「互利共贏」,亦將「三中一青」列為重點,預期未來中國大陸將持續推動鼓勵台灣青年至大陸創業措施,並為台灣中小企業提供優惠政策環境。

對台灣之影響與契機

一、總體經濟

在十三五期間,中國大陸經濟步入中高速增長階段,市場成長放緩必然對台灣製造業出口造成負面影響,台灣製造業除進行轉型升級,應積極與中國大陸進行供應鏈的協調分工。

中國大陸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其內需服務市場將持續擴大,且老齡化、二胎化等趨勢亦會帶來醫療、教育等多元領域的服務商機。台灣服務業應善用在品質、管理等方面的優勢,亦可結合台灣資通訊產業強項,提供優質、智慧化服務,滿足中國大陸龐大市場需求。

二、重點經濟區域

中國大陸於近期提出多個經濟區域的發展,包括著重改革試驗的「自貿區」、推動地方發展的「國家級新區」、進行區域平衡的「經濟區」、「城市群」、「經濟帶」等政策。如此多項區域經濟政策意謂著地方資源的集中,但過多區域經濟政策也代表中央投入的資源分散。同時中國大陸對台政策已不具優勢,僅以「互利共贏」為方向。因此,選擇以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中,有重覆功能的節點城市,例如五和、重慶。並配合政策與資源集中的區域進行合作為佳。對於台灣而言,中國大陸區域經濟以福建作為對台主要對接區域,而台商較多的昆山已有較多對台政策。

三、綠色發展

中國大陸強調綠色發展的論述,可看出大陸未來將不再為追求經濟增長而犧牲環境,並將會大力扶植「節能環保相關」產業的發展。而台灣早已長期積累「綠色產業」經驗,因此兩岸可朝向合作打造「綠色+」的概念,來共同尊重自然規律,實現持續發展。以及共同合作節能環保產業技術的發展,實現低碳經濟的重點技術和設備產業化等。另外,在五中全會中亦提出將在「創新發展」底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因此,「節能環保服務業」亦是兩岸可合作之契機。

四、新興產業

十三五規劃以「互聯網+」行動計畫、《中國製造二○二五》和綠色節能等為新興產業之主要發展方向。其中,透過智慧製造達成產業轉型升級更是眾多計畫推行之首要目的。台灣ICT產業在智慧製造所需之物聯網與系統整合領域具有良好發展,中國大陸若與我方優勢技術結合將可加速其產業升級腳步。

而面對中國大陸在ICT產業的迅速崛起,台灣所擁有之技術優勢與人力資源將逐漸流失。未來應積極協助企業進行投資、併購與海外合作,並鼓勵企業投入關鍵技術研發,鞏固台灣主力產業之競爭力。

五、走出去及國際經濟戰略

中國大陸在十三五時期將進行更深層的對外開放,除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外,並建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已逐漸改變台灣所面對之區域經貿情勢,兩岸眾多產業關係亦逐漸呈現從互補轉變為競爭之趨勢。因此建議台灣應把握亞洲經濟整合之關鍵期,除應積極簽訂國際經貿協議,打造加入TPP和RCEP的路徑圖之外,更應加強研發創新、持續轉型升級,在亞洲產業鏈中創建出新的加值模式,以避免被邊緣化之危機。

六、兩岸產業合作

(一)製造業

順應「互聯網+」與「中國製造2025」,「智慧製造」成為製造業主攻方向,未來製造業將廣泛運用物聯網、巨量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從少樣多量的規模生產,走向分散製造、少量多樣及客製化的型態,中小企業彈性、靈活特色將可充分發揮。兩岸中小企業可就「工業4.0」概念進行合理分工,共同打造「協同設計」、「協同生產」的供應鏈。

因此,11月4日甫結束的兩岸企業家峰會,已決議籌設「兩岸工業4.0產業合作平台」,在此平台下茲建議推動以下合作模式:1.遴選兩岸的城市或企業,針對不同場域的需求,進行「合作試點」,例如因應中國大陸地方新型工業化及智慧城市發展的需求,選定城市推動示範性合作;2.以「協同創新」為手段,採B2B合作方式,提供快速客製的解決方案;3.共訂產業標準;4.拓展國際市場需要品牌推動與品質的提升,兩岸可在品牌合作前提下,進行「品質強化與標準制訂的合作模式」。

而在兩岸可合作的產業上,基於1.兩岸工業4.0政策所共同聚焦的重點產業;2.基於優勢互補;3.合作大於競爭等三項原則,可先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與「智慧製造、機器人」等產業,再擴大推動醫療器械、金屬加工、食品、物流、農業等產業。

(二)服務業

中國大陸以服務業為重點的經濟結構態勢已逐漸形成,未來支撐中國大陸經濟快速成長的將是內需消費。而在中國大陸加快「現代服務業」的行動下,台灣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服務業相當具有競爭優勢,因此可結合中國大陸當地資源,共同提升服務價值、促進創新,帶領台灣中小企業前進中國大陸廣大市場。

在中國大陸強調「健康中國」的願景下,以高齡照護服務業為例,台灣業者多以輸出「管理服務」為主,而兩岸政府1.可協商「試點場域」,如:江蘇或山東,2.在兩岸政府的合作下挑選出一批「公辦民營」之養老機構,讓兩岸業者在較高的信任基礎下,進行台灣高齡照護服務業的整廠輸出,並進行高齡照護服務業的產業鏈合理對接。

(陳子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