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為池魚的「時代力量」

近期,「時代力量」著眼2018地方縣市選舉,動作頻頻,接連在雙北、花東、新竹等地設立黨部,修補基層短板,並持續強化青年路線,加強黨務和選舉人才儲備。目前看,「時代力量」短期內仍有上升空間,值得觀察。

一、「時代力量」的政治基礎

2016「立法院」選舉中,「時代力量」取得6.1%的政黨票,跨過5%門檻並拿下5席「立委」。其支持基礎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接收「台聯黨」「激進台獨」地盤。由於意識形態高度重合,「時代力量」被為是取代了「台聯黨」成為「深綠」勢力的物化存在。「台聯黨」曾在2001年拿下13席「立委」,但受「急獨」極端立場局限,在綠營競奪和內部權鬥中逐漸被邊緣化和泡沫化,其選票多數流向了「時代力量」。此外,彭明敏等「老台獨」放棄組黨轉而支持「時代力量」,象徵著新老「台獨」交替,也助後者選前民調沖到10%,迫使蔡英文打出「告急牌」。根據陸委會最新數位,目前島內「挺獨」民眾為26.3%,其中6.5%支持「急獨」,可見「時代力量」的基本盤和潛力。

二是得到部分「社運」團體支持。近年來因全球化負效應引發氾濫全球的反權威、反體制,追求「審議式民主」的「民粹」政治氣候,與島內社會孕育的「公民不服從」集體意識,催生出「第三勢力」並使傳統政治板塊和選民結構產生位移,「時代力量」是其最大受益者。其一,「時代力量」脫胎於「反服貿學運」團體「公民組合」並於2015年初建黨,其創黨核心多為「社運領袖」,站在馬英九當局的對立面,長期從事「廢死」、「反核」等「公民運動」。其二,選民因厭憎惡質政治和社會失靈而有「投爽」情緒,將選票作為尋求改變或「教訓政黨」的工具,而不考慮其利弊後果,被塑造為「進步」、「變革」力量的「時代力量」因而得到額外加乘。目前看,「第三勢力」中柯文哲支持度已跌破「死亡交叉」,唯「時代力量」行情看漲。

三是獲得青年世代和網路族群青睞。民調顯示,「時代力量」黨員7成不滿40歲,而在30歲以下人群中,其優勢更為明顯。這是由於:其一,「時代力量」的形象與訴求迎合島內青年世代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由於生長於選舉政治時代並受「去中國化」教育影響,島內以「天然獨」為標籤的青年世代意識形態普遍「傾綠」;又具有強烈的反權威、反傳統傾向,要求「公平正義」和注重個人幸福的自由主義與個體主義價值觀。他們雖然被稱為「天然獨」,卻更多視「獨立」為其「自由」的「生活價值」和「生活方式」選擇,而非諸如「法理台獨」這樣的特定政治目標。而「日寸代力量」不但自我標榜「集體領導」、「不做關說」、「不喬病床」,與「威權型政黨」做切割,更以「獨立」和「庶民主義」等強烈體現「本土」和「民粹」價值觀的政治訴求,與青年世代的理外,「時代力量」還主推「學運戰神」、搖滾歌手、新聞主播等親民的「魅力型政治新星」,這種「偶像路線」在迎合青年人政治「娛樂化」、「生活化」心態的同時,也隱喻平民可以挑戰體制、重塑自我、改變社會。因此,「天然獨」世代把支持「時代力量」作為某種「理所當然」的「生活慣常」和社交行為。其二,「時代力量」以扁平、開放的組織形式降低參政門檻和成本,利用新媒體手段極大提高了政治動員效率,以迎合「低頭族」的偏好。例如,通過手機掃碼或Line加群,繳納600元(新臺幣)一年的黨費就能人黨,所有黨、公職推薦均由黨員網路投票完成。此外,7月,「時代力量」還舉辦青年營,吸納剛滿18歲的大學生,以發掘、儲備黨工幹部和青年精英參選2018,意欲延續並壟斷對青年群體的輻射力。

二、從兄弟登山到兄弟鬩牆?

蔡當局因施政失序,百日內支持度即跌破五成,而國民黨仍深陷泥淖,兩大黨的此消彼疲為「時代力量」提供了起勢的機遇。

一是「時代力量」作為民進黨側翼,與其聯手做大泛綠。兩黨雙簧唱和、上下其手,一邊對國民黨「抄家滅門」,一邊推行「反中」、「台獨」。前「綠委」陳昭南稱,蔡英文的「不挑釁、無意外」無法約束「時代力量」,執政黨「不方便做的事」,小綠就應主動承擔。因此,當蔡當局以「去中國化」搞「柔性台獨」,借「轉型正義」追殺國民黨,並把「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作為「這個國家」借殼上市的「皇帝新衣」時,「時代力量」則能肆無忌憚地大搞「激進台獨」,在「兩岸條例」中凸顯「兩國論」;充當消滅國民黨的打手;公開訴求「臺灣國家正常化」,要求「廢止一國兩區」、降低「鳥籠公投」門檻,籲「五權改三權」以解構「中華民國」,以此擴大綠營基本盤,並為蔡當局的「柔性台獨」打掩護,增加其與大陸討價還價的籌碼。

二是兩黨在爭取「台獨」勢力、「社運」力量和青年世代方面存在零和競爭。大綠小綠具有尚度的同質性。其一,「時代力量」承接自「台聯黨」的「急獨」勢力瓜分了民進黨部分基礎。其二時代力量」所倚重的青年、網路族群和社團力量,也是民進黨的傳統支持者;而在民進黨成為執政黨後,「時代力量」不但成為了這些群體新的代言人,還整合了其中所醞釀的反體制能量,讓民進黨如鯁在喉。其三,「時代力量」對勞工權益的主張,與民進黨以「弱勢群體」代言人自居的形象也有所衝突,折射出兩黨在階級屬性上的重合。

三是兩黨在未來選戰將激烈交鋒。2018年地方縣市選舉中,大小綠將首次展開全面競爭。「時代力量」在綠營傳統票倉如雲嘉南、高高屏以及都市區均有潛在支持者。因此面臨未來選舉切實壓力,票源高度重疊的兩黨難有相互退讓空間。在此激烈競爭局面下,除了已有的5個地方黨部之外,「時代力量」觸角已經伸向綠營票倉的台南、高雄,特別是在民進黨腹地高雄的每一選區預計均會提名候選人,形如與大綠「撕破臉」;而在新北,兩黨均勢在必得,其直接競爭或將導致綠營因超額提名而產生內耗。

三、取代國民黨:難以完成的任務

8月初,兩個親綠智庫「臺灣民意調查基金會」和「臺灣智庫」的「政黨傾向度」民調「不約而同」地顯示,「時代力量」支援度已達到15-16%,雖落後民進黨15個百分點,但距國民黨僅有1%的距離,一度引發島內「時代力量超越國民黨」的熱議。但輿論質疑,由善於操作民意的綠營人士林佳龍和遊盈隆操刀的這兩份民調,更像是灌水的「引導式民調」。「時代力量」在現實中的選票拓展空間非常有限,所謂「超越和取代國民黨」更多是綠營的自我吹捧。

一是搶奪藍營選票希望不大。泛藍選票有三類,其一是重視正確「國家認同」的「法統派」,他們與「時代力量」的距離最遠;其二是理性、穩健的中產階級,欣賞拼經濟的清廉政黨而非顛覆秩序、主張弱勢群體利益的「時代力量」;其三是所謂「本土派」,包括地方農田水利會等,儘管國民黨因黨產清算而吃緊,但「時代力量」也很難迅速整合大規模資源,滿足地方樁腳需求。

二是民進黨「牆角」並不好挖。鑒於蔡當局頹勢和「台聯黨」成功先例,分食大綠票源是「時代力量」的實際選擇。但考慮2016兩黨政黨票比為7:1的現實,「時代力量」要撬到30%以上的民進黨選票才能談及超越國民黨。而以「最苛刻」假設法,在6:4的藍綠格局中,即使大小綠平分秋色,「時代力量」仍小於國民黨。

三是中間選民最為精算和搖擺。此群體偏好更多基於政治動態或偶發事件,易有平衡心理和可變性。即使投綠也更傾向於逐漸趨中的民進黨,而非捨近求遠選擇極左小黨。

四、「時代力量」的野心與局限

「時代力量」始終面臨定位與前途的質疑:它會成長為政治一4台溶週刊2016.33極還是大綠附隨;它是否會重蹈「小黨悲劇」,淪為政治慣性和綠營內鬥的犧牲品?從近期「時代力量」的佈局操作,其叛逆的政黨性格和黃國昌等的好鬥鴨霸來看,「時代力量」未必甘做民進黨麾下安分的扈從,該黨雖然以極端黨派自我定位,卻未掩飾「超越藍綠」的野心。但在現實政治制約下,「時代力量」未必能夠如願。

一是短期內仍有上升空間。其一,「時代力量」區別於「台聯黨」之處在於它囊括了社會、青年等聲音,它們是能上升為「政治正確」的變革能量。例如,「時代力量」推動投票年齡下修、開拓青年參政,就可能引發選民結構和藍綠板塊變動。目前時代力量」的策略是借激進議題和力量挑戰並促使民進黨中移,搶佔政治光譜左側空間,而受擠壓的國民黨版圖萎縮後則有「小黨化」之虞。其二,2018在即,頗具危機意識的民進黨評估,「時代力量」此役後或將站穩地方灘頭堡,並在2020乘勝躥升2至3倍的「立委」席次,成為三黨不過半的關鍵少數,國民黨的執政縣市和386席縣市議員也恐受波及。雖然此預測疑似再次捧殺「時代力量」,但也顯示其被民進黨視為2018的威脅。

二是難逃「極端小黨」命運。「台聯黨」的泡沫化,也是「時代力量」這樣具有極端立場的小黨的「魔咒」。歸根結底,兩岸仍為「內戰狀態」和事實分治的特殊關係,這決定了島內對兩岸關係分合的不同認知而產生的藍綠二元結構是客觀、穩定的。在兩岸未統一之前,只要島內追求兩岸和平的民意仍為主流,則在此結構下,「維持現狀」就會是大多數選民的理性選擇。陸委會最新民調顯示,一年多的喧囂與躁動之後,民眾對兩岸關係和臺灣前途的看法正在回歸理性,一中框架與兩岸和平發展仍有廣泛的民意基礎。這意味著,島內試圖挑戰這一結構的極端政治力量,無論其曾有多麼喧囂、躁動,究竟難逃被兩岸大勢浪潮粉碎和淹沒的命運。兩岸政治結構終將是「時代力量」必然觸碰的天花板。

(劉匡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