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本澳居民過上體面退休生活仍任重道遠

陳觀生

隨著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很多人正在做著新一年的財務規劃,當談到長期儲蓄時,將更多的錢留給退休是大多數人的首選。回歸17年來,澳門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居民收入也跟著往上漲。收入增長的同時,社會保障也逐漸完善。目前,社會保障已經能覆蓋全澳市民,澳門人再也不用擔心退休後的基本保障了。很多其他地方的人都因此對澳門十分羡慕,但實際上本澳養老仍面臨很多挑戰和危機,按照現時退休制度,除了公務員及部分高收入人士之外,一般人的退休收入仍難以實現體面的生活;而社保基金一直憂慮的問題:基金未來支付或面臨巨額資金缺口,亦未見有真正解決辦法。

本澳居民退休生活令人羡慕?

回歸以來,澳門特區政府在民生保障上下了不少功夫,特別在照顧退休人士和長者服務上,有較為完善的安老機構和長者服務。

有內地傳媒專門報導本澳的長者服務稱,「家庭照顧,原居安老;積極參與,躍動耆年」是澳門安老機構和長者服務的工作原則。幫助長者或其家庭獲得相應資源,派專業人士上門服務,注重培養長者及其家庭的自立意識,能獨立生存,甚至能幫助其他人。努力減少長者入住安老院的理由,追求原居安老的目標。澳門為長者提供服務的場所很多,如老人日間中心、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安老院、長者宿舍、護理安老院等等。自理能力較強的長者,可到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獲得供飯、洗澡、護理等服務,免除子女白天看護之苦。社工局與民間助老社團有合作協定,這些非營利組織負責為長者提供服務,政府鼓勵貧困長者及其家庭和政府共同承擔入住費用。無力承擔部分或全部費用的,由政府補貼,但要經過相關部門的評估。對以營利為目的的安老機構,政府不給予補貼,但由於安老需求很大,這些機構的生存空間還是很大的。

澳門的長者服務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982年前主要是社會互助;1983-1999年政府與民間團體合作,為長者提供服務;澳門回歸後,政府明確了「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的方針,制定了總體目標,並統一了評估工具。

據社工局資料,本澳長者服務分社區照顧和院舍照顧兩種方式。社工局的職責有輔助(包括財政、技術、設施三個層面)與監管(服務環境、內容、專業化程度、老年人權益等)、處理和跟進申請院舍宿位元及其他機構服務的個案、統籌協調家居服務、舉辦活動和培訓、統籌頤老咭計畫(協調商家對老人乘車、購物、洗浴等進行優待,但商家沒有政府的相關優惠政策)。對老年人的物質援助包括一般援助金、偶發性援助金、特別援助金和敬老金(每年數額不固定)。為長者提供社會支援服務的機構很多,包括5家社會工作中心,22家耆老中心,7家老人日間中心,2家長者日間護理中心,還有4隊家居照顧及支援隊。現有20家安老機構,9家受政府資助(多為天主教創辦),其餘11家為私人營利性老人院。

特區政府相關部門成立了長者事務委員會,進行長者服務政策規劃的制定,構建老齡化指標體系,推進長者立法工作;加強社會與醫護服務的規劃協作,如離院支持計畫;重視對原居安老的護養者的援助;拓展護老者支援計畫,提升護理人員的服務素質;制定五至十年的長者服務發展計畫。在長者護理服務方面,澳門政府建立了中央轉介機制,由政府參與非營利安老機構資源配置,並將逐漸佔據主導地位。澳門正在著手對安老機構實施標準化管理,制定長期規劃,建立資料庫。

有內地傳媒曾以羡慕的口吻報導說,回歸以來,澳門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居民收入增長的同時,社會保障也逐漸完善。目前,社會保障已經能覆蓋全澳市民,澳門人再也不用擔心退休後的基本保障了。而者,這個制度還在不斷「加料」中。澳門特區政府從2013年開始向社會保障基金額外注資,分四年合共注資370億元,並將每年從博彩經營毛收入3%款項中撥入社會保障基金的比率由60%增至75%。居民的養老金也由每月1150元數度調升至3180元。除了社保和公積金,澳門的福利還有另一個大招:直接發錢。從2008年開始,澳門政府的「現金分享計畫」已進行了9年。澳門人正在用實實在在的荷包,感受著政府「藏富於民」的政策。現在,永久性居民每人已能拿到9000元,非永久性居民每人5400元報導說,一年中澳門人到底拿到了多少福利呢?以老人為例,一年就可以拿到敬老金7000元,13個月養老金39000元,現金分享9000元,個人公積金7000元,外加醫療券600元,總共62600元澳門幣。

報導稱,澳門的民生福利還不僅於此。教育方面,澳門從2007年起實行了從幼稚園到高中的十五年免費教育,比回歸前延長了6年,再配合完善的教育體系,學有所教基本實現。最受關注的住房方面,特區政府提出了提出了「社屋為主、經屋為輔」的公共房屋發展方針,優先照顧弱勢及核心家團。到去年年底,建成的公屋已達45573個,在建和規劃中的公屋12805個。

報導總結說,澳門居民的福利這麼多!算一算也是醉了!

本澳退休收入仍難保體面生活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養老保障政策最早見於1938年葡萄牙殖民政府成立的救濟及慈善總會,即現在澳門社會工作局的前身,但其以保障最低生存為目標。其養老保險制度是1990年澳門社會保障基金建立後才建立完畢。由於澳門當地較高的失業率,後來也為一些未經繳費但貧困的老人提供現金援助。

澳門的養老保障體系涉及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專案。

1.救助性的援助金。援助金由社會工作局負責發放,主要對象為因社會、健康及其它因素導致陷入貧窮狀況的人士,以維持他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它提供的經濟援助是一種非供款式現金援助計畫,受益人事前不需作任何供款,由政府來承擔財政支出。社會工作局提供的經濟援助是社會的最基本安全網,支持那些缺乏經濟收入的人士。援助金主要形式有一般援助金、偶發性援助金及特別援助金三種,其中一般援助金以最低維生指數作為參考指標,發放金額為個人每月收入或家團每月收入的總和與相應的最低維生指數數值的差額。

2.福利性的敬老金。社會工作局向年滿65歲的澳門永久性居民發放,不需要供款或收入審查,屬於一種福利金,按年發放,主要是體現敬老的精神,而不是作為扶貧或者彌補養老金金額的不足。

3.互濟性的養老金。養老金為社會保險形式保障中的一個主要險種,由澳門社會保障基金負責發放,主要為全澳就業人口提供保障。現時65歲或以上的人士有權領取養老金全額,凡年屆60歲但未滿65歲的供款人士經申請可按比例提前領取養老金。另外,在社會保險的福利項目內曾設有社會救濟金,是一項按月給付的經濟援助,旨在保障未符合條件領取養老金或殘疾金的老年人及殘疾人士也可得到基本需要的生活來源,明顯具社會救助性質,因此自2007年起已改由社會工作局承擔。

4.供款性的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為居民退休後在最基本保障基礎上提供較寬裕生活保障,政府從2007年開始提出非強制性公積金的建議,並作為強制性公積金的過渡期。2010年政府為年滿22歲或以上的澳門永久性居民開設個人帳戶,並由政府注入1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將來主要由雇主和雇員共同供款,年滿65歲方可動用,除因嚴重傷病正負擔或預計須負擔龐大的醫療開支等情況,可酌情提前動用個人帳戶中款項。

5.公務員公積金制度。《公務人員公積金制度》(第8/2006號法律) 於2007年1月1日正式生效,正式取消了公務員退休長俸制。《公務人員公積金制度》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為公務人員提供的一種供款式的退休保障計畫,由退休基金會負責管理及執行。公務人員及澳門特區政府按預設的供款率,供款人的供款計算基礎的7%,政府供款為該基礎的14%,雙方每月共同供款,透過供款的累積連同投資回報,以作退休保障之用,供款人可通過建立個人投資組合,全面參與退休福利的投資。

6.私人退休金計畫。早於澳門回歸前,私人退休金法例已訂立,但因種種原因未能付諸實行。直至2002年,政府對有關法規進行了修改,通過稅務優惠,鼓勵私人企業設立退休金制度,作為雇員福利的一種補充。私人退休金自2002年開始運作以來,管理資產每年均有15%以上增幅;參加計畫的雇員已由最初2萬多人增加至6萬多。 因應人口老齡化,私人退休金制度作為社會福利的一個補充角色,越見重要,增強個人責任,分擔政府在社會保障的負擔,並彌補社會保障制度的不足。

有人列出退休後的幾種生活方式:一是美好的退休生活:和老伴一起環游世界。退休後,和老伴一起出遊,暢遊世界名勝、品嘗各式各樣的美酒佳餚、與三五知己打打高爾夫球、開個人影展畫展等,這樣的生活應該是大部分人退休生活的最美好設想。然而並非人人都能實現這樣的夢想。首先你得有個健康的身體,其次你得有很高的退休金,或是有筆豐厚的積蓄,因為,旅遊就是一項「燒錢」的生活方式。出門在外,吃住行玩,樣樣都要花錢,而且價格不菲。如果你很有錢,但是身體不好,那麼就只能呆在家裡或是醫院,如果你身體很好,但是沒有錢,同樣你也實現不了這個夢想。所以錢和健康這兩個是必要條件。二是安逸的退休生活:當收租婆、收租公,每天和街坊打麻將。如果在年輕時懂得理財,就給自己多買一套房產吧,而且教會兒女獨立不「啃老」,這樣即使退休金一般,還可以當個收租婆或是收租公,然後每天就可以和街坊的鄰居老頭老太們一起打麻將、買彩票,週末、節假日和兒孫們聚一聚,生活多安逸,這樣的退休生活也不錯。其必要條件是退休金一般,有多餘房產,無「啃老」的兒女。三是現實的退休生活:給兒女帶孫子孫女。退休後給兒女帶孫子或孫女,是本澳不少人退休後的生活狀態。一來,可以為子女減輕負擔,二來,也充實自己的退休生活,並且可以繼續發揮餘熱,實現自我價值,這樣的退休生活也算過得有滋有味。其前提條件是退休金一般,無多餘房產。四是辛苦的退休生活:只有依靠政府養老金過活,或者退休後還得再創業。因為退休金不夠養老,入不敷出,又沒有兒女養老,怎麼辦?只能重頭再來,再創業。年紀大了,大概只能靠僅有的積蓄做點小買賣,做水客,甚至執紙皮,臨老了,還要這樣操勞。

從本澳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好和辛苦退休生活的人數都不算多,在經濟穩定發展的情況下,本澳能過安逸退休生活的人數會越來越多,這是當前特區政府要保障的小目標,但要達到美好退休生活的大目標,仍有很大的距離。

退休規劃需個人努力也需政府支持

當你站在30而立的人生路口,是否能想像30年後的自己,正式步入老年後會過上怎樣的一種生活?也許很多人想不到,也許很多人壓根就沒有考慮過,也有不少人秉持著樸素的「有多少花多少」的理念,認為守著一份退休金平靜度日就好。有專家告誡:「養老這事兒,越早規劃越從容!」

通俗地說,退休規劃就是為保證將來有一個自尊、自立、保持水準的退休生活,而從現在起就開始實施的財務方案。現在退休老人的生活品質一般,許多人除了依靠子女贍養、維持飲食起居不虞匱乏之外,只有少部分的人能夠有足夠的金錢來完成人生中尚未實現的夢想,如果不幸患疾病,又沒有足夠的保險保障,就對子女造成極大的財務壓力。所以,如果自己手裡沒有一筆豐厚的養老基金,想要維持有尊嚴而體面的晚年生活並不現實,甚至無法滿足老年人對安全與幸福感的需要。

退休規劃主要包括:退休後的消費、其他需求及如何在不工作的情況下滿足這些需求。單純靠政府的社會養老保險,只能滿足一般意義上的養老生活。要想退休後生活得舒適、獨立,一方面可以在有工作能力時積累一筆退休基金作為補充,另一方面也可在退休後選擇適當的業餘性工作為自己謀得補貼性收入。

根據美國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在美國, 100個老人中,只有 9 個退休後會有富裕的財產, 46 個過著一般人的生活,有 20個處於貧困狀態,還有 25 個已經過世了。在澳門,很早就進入了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已成為本澳未來人口發展過程中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如何在未來謀求一份令人滿意的退休生活,就成為全澳居民和特區政府要提前考慮並計畫的事情了。

本澳雖然建立了看起來令其他地方居民羡慕的退休保障制度,但都不能保證所有人的退休生活能夠獲得完善的保障。一般來說,社會保障體系提供的退休金只能維持生存,按目前的養老金提取比例,在未來社會平均工資穩定提升的前提下,不論現在工資多少,最後拿到的退休金數額差別並不大,因為社會統籌的養老保險保障的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但是,並非每個人都希望在「溫飽」狀態下度過餘生,尤其現在薪水較高的人,更擔憂自己能否適應「由豐入儉」的生活。要想僅僅通過某項獨立的退休保障制度獲得足夠的退休費用是不現實的,因此建立多管道、多層次的個人退休保障計畫是非常必要的。

退休生活通常占了人們三分之一的生存時間,是充分享受人生的最好時期。從某種意義上講,所有的個人理財規劃,最終都是為富足養老服務的。如果想晚年活得有尊嚴,過上高品質的生活,那麼及早開始有規劃地設計自己的人生理財規劃,主動地面對問題而非被動地等待是非常必要的。

本澳過往常見的自主養老方式有養兒防老、自行儲蓄和最新湧現的以房養老。俗話說「養兒防老」,無數人把他們晚年的幸福寄託在「子女是否孝順」這個偶然因素上。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養老模式越來越顯露出它的弊端。甚至現代為人父母者恐怕要提防「養老防兒」現象,因為越來越多的子女晚婚、不婚、失業或無力購屋,父母退休後還得供子女吃住,或者子女收入有限,養兒不但無法養老,還要再養孫子,分攤養孫子女的責任,甚至出現父母退休金被不肖子女花光的情況。因此,在未來退休生活的安排上,「養錢防老」觀念已取代「養兒防老」,成為新趨勢。

目前市場上的各種退休理財計畫很多,但無論是哪些理財計畫,退休規劃投資一定要講究安全。因為相對於年輕時候而言,退休之後已經沒有時間接受失敗重新開始了,所以針對退休所做的投資應該傾向於安全性,在此基礎上儘量追求收益性。如果規劃時間長可選收益和風險相對較高的產品,時間會攤平風險;如果規劃時間短,則可選儲蓄和短期債券,確保本金安全。

有專家支招,可以「六步走」打造個人退休規劃。第一步,先不要想今天能否押中一個漲停板,不妨先暢想未來,什麼樣的生活是自己最希望要的,進而確立退休生活目標;第二步,瞭解自己現有資產及未來收入預期,確定投入預算,這也和對退休的重視程度有關;第三步,計算出要求的投資回報率;第四步,根據要求投資回報率決定是否需要修正退休目標。如果發現計算出來的要求回報率過高,而無法很好地降低風險,那麼就要修正自己設定的退休目標。第五步,選擇收益率符合要求的多元化資產組合;第六步,堅持堅持再堅持,直到目標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