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怎樣讓敢打「台灣牌」的里根服軟的

自從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他在涉華問題、尤其是台灣問題上語出驚人,引起外界對中美關係未來走向的擔憂。特朗普的這些出格舉動,讓很多人想起了里根時期中美關係的動蕩。上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統里根於大選前後和上任初期也曾試圖在台灣問題上攪渾水,但「殘酷的國際現實」讓他最終改變了對華態度,迎來了中美外交史上那段著名的「蜜月期」。

大選前後的中美外交暗戰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時,美國卡特政府在台面上宣布與台灣當局斷絕外交關係,並廢除「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國會許多保守派十分不滿,認為這是「對盟友的出賣和背叛」。這些人當中就包括準備參加總統競選的里根。里根當時是美國新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有強烈的反共情結,也是美國知名的親台人物之一。1971年和1978年他曾兩度訪台,強調台灣起到了美國「反對共產主義戰略前哨的作用」。卸任加州州長後,他親自飛赴台北會晤蔣經國,對台灣當局因卡特政府「僅提前幾小時通知台美斷交」作出安撫。

競選期間,里根和美國親台勢力相呼應,激烈抨擊卡特的對華政策,聲稱他上台後將重建與台灣的「官方關係」。里根的競選演說甚至用「Taiwan never again!」作為結尾,意為今後永遠不能再發生像卡特背棄台灣的事。

里根還是1979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與台灣關係法」的積極支持者和推動者之一。由於「與台灣關係法」中強調美國有義務向台灣提供「必要自衛武器」,並宣稱「以和平方式以外任何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將引起美國嚴重關切」,中方領導人開始意識到,必須在台灣問題上對美方「劃出紅線」。

由於錯誤估計了台灣問題的嚴重性,當時里根仍幻想著「左右逢源」「台海兼收」,為此他在1979年8月22日派出副總統候選人布什和高級幕僚李潔明訪華,試圖向鄧小平「解釋」。布什曾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中美建交前相當於駐華大使),和中方十分熟悉,里根認為布什之行能有所收獲。

李潔明的回憶錄描述說,面對布什關於「里根並不會實行‘兩個中國’政策」的解釋,鄧小平毫不客氣地列舉里根不久前在記者會上宣稱「台灣是一個國家,美國應該恢複和台灣邦交關係,並為台灣防禦提供所需一切」等言論,並明確表示「里根不止一次說過支持與台灣建立官方關係……假如里根的言論和共和黨的政策得到貫徹,必將損害中美關係,我們將被迫起而維護十億人民的利益」。同時,《人民日報》也連續發表評論員文章,稱里根的主張「勢必從根本上破壞中美兩國現有關係基礎,危害美國戰略利益」,稱「企圖搞‘兩個中國’的人不要錯打了算盤」。

里根當選後逐漸認識到,要對付當時蘇聯咄咄逼人的擴張態勢,美國力不從心,需要借重中國。在宣誓就職前,里根派出總統出口委員會主席陳香梅和共和黨副領袖史蒂文斯前往中國試探,希望以「幫助中國抗蘇」換取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讓步,包括允許里根向台灣派駐「私人代表」,允許台灣代表列席里根總統就職儀式等。但鄧小平明確指出,中國雖然是窮國,但「會堅持自己的原則,不會低三下四求人」,不會拿台灣問題和外國交換任何東西,警告里根「如果向台灣派駐私人代表,中國將視作美國正式、官方決定,並認為美國已違反承諾」,中國「有讓中美關係倒退到70年代甚至60年代水平的準備」。中國政府這一係列明確而強硬的態度,令已進入「總統角色」的里根冷靜下來。在1981年1月的就職儀式上,他邀請了時任中國駐美大使柴澤民,並謝絕台灣代表入場(盡管該代表實際上是里根出面請來的),一度劍拔弩張的中美關係有所緩和。

《八一七公報》的台前幕後

因1980年荷蘭不顧中國抗議向台灣出售兩艘常規潛艇,中方於1981年2月果斷將兩國外交關係從大使級降至代辦級,里根由此清楚認識到中方在台灣問題的堅決立場。1982年1月,他派出助理國務卿霍爾德裏奇訪華會晤鄧小平,雙方在對台軍售、一中原則等問題上充分交換意見,同年8月17日,兩國發表三個聯合公報中最後一個即《八一七公報》,美國承諾逐年減少對台出售武器的品質與數量,以求「最後的解決」。

然而與此同時,作為親台人士,里根並不甘心在台灣問題上徹底鬆手。時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李潔明回憶說,在《八一七公報》簽署前一個月,他曾代表里根政府向台灣蔣經國當局轉達了「六項保證」,重申美國將信守「與台灣關係法」,對台軍售沒有停止日期等,緩解了台灣當局對《八一七公報》的不安。除「六項保證」,里根還口述一份總統指令,向台灣保證將繼續對台軍售,供給台灣的武器質量要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威脅而定,「中華民國」的防衛能力須予以維持。

為壓迫中國在台灣問題上讓步,里根甚至一度拒不批準卡特政府承諾的項目,直到1983年5月,美國進出口銀行才向中國提供5700萬美元貸款,遠遠低於卡特承諾的20億美元。面對里根方面「由美國向中國提供武器,換取中國同意美國向台灣當局提供先進武器」的建議,中國政府予以斷然拒絕,並嚴重聲明「中國寧肯不要美國武器,也絕不同意美國繼續幹涉中國內政」。在經貿關係上,中國大量削減從美國進口農產品,中美貿易額大幅下降,並中斷了兩國文體方面的交流。

中國的堅決反對讓里根的外交布局陷入僵局。1983年3月里根公布聲勢浩大的「星球大戰計劃」後,美蘇對抗日趨白熱化,美國迫切需要中國方面的合作。在美蘇爭霸的全球戰略大棋局下,台灣不過是一枚棋子,孰輕孰重一目了然。這時鄧小平為里根遞來一把「下台的梯子」。他表示,「理解美國總統競選中的言論在執政後不一定付諸實施」,對里根將「聽其言觀其行」。里根也幹脆地「順梯下」,美國對華態度隨之來了個大轉彎。

陰錯陽差造就中美「蜜月期」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里根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成為中美建交後首位在任時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在中國訪問期間,里根曾在上海儀表廠和女工們勞動,在復旦大學作演講,還曾到西安參觀秦始皇陵兵馬俑。事後香港媒體將里根在俑坑內拍陶馬的照片刊登在醒目位置,並附上別出心裁的題目:「里根總統拍中國的馬屁。」1985年7月22日,中國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回訪美國,兩次訪問期間中美都多次重申了「三個聯合公報精神」和一中原則,就此里根「競選承諾風波」算是告一段落,曾經聲稱要「和北京斷交」的里根,最終陰差陽錯成為中美關係「小陽春」的美方主導人物。

在共同對抗蘇聯威脅的背景下,中美關係進入「蜜月期」,美國主動放寬了技術轉讓限製,並簽署了《中美核能合作協定》《中美科技情報合作議定書》,兩國經貿額屢創新高。當時中美甚至在尖端軍事領域也展開合作,包括美國為中國改裝殲-8戰機、引進美製「黑鷹」直升機。直到幾年前的汶川救災,這些直升機仍在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