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助台灣底層民眾,實質促進兩岸統一

兩岸的分裂狀況,本質上是中美實力的博弈。中國只有綜合國力超過美國,才能以最小的代價,實現兩岸統一,而這一情況的發生,則意味著美國喪失霸權實力,這會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隨著大陸軍事上完全有能力掌控台海局勢,收回臺灣的障礙基本已經掃除。所以眼下考慮統一問題,主要取決於外交、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時機。也就是說,國際環境和民生經濟這兩個方面在解決臺灣問題中已經處於十分凸顯的地位。在營造有利於「一個中國」的國際環境方面,大陸已經取得了顯著的實質性成果並在持續推進,相比於此,如何在統一之後改善臺灣的民生經濟,實現人民「有感」、人心穩定,才是更為迫切的問題。

由於臺灣島內政治無休止的紛爭,民生經濟早就失去活力,不復當年的「亞洲四小龍」風采。同時,島內被操弄的政治輿論和民粹化的社會氛圍,使得過去通過經濟手段實現兩岸融合的途徑已經走入死路,兩岸官方層面經濟合作已經完全停擺的當下,就需要尋求新的解決方法。「服貿」「貨貿」的失敗,是島內情緒化和敵對意識的具體體現,這樣惡劣的政治生態,也使得近年來台灣經濟衰退嚴重,也正由於島內的政治混亂,臺灣底層民眾、貧困人口處境糟糕,更需要來自大陸方面的關注和幫扶。通過以下幾件事,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

在反映貧困人口水準的指標中,自殺率是個很重要的指標。由於兩岸地理緯度接近,並不處於光照不足、高自殺率的寒冷地區,因此該資料可以很好地體現兩岸生活保障水準。

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在2002年3月9日發表一篇題為《中國自殺率,1995~1999》的文章。當時大陸地區的自殺率在每10萬人中23人,最大的自殺群體是農村女性。而隨著城市化和現化的深入,中國的自殺率有了大幅下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衛生觀察站資料(GHO)2015年數據,中國自殺率下降到每10萬人中8.5人,其中男性每10萬人中7.7人,女性每10萬人中9.5人。而按照該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平均自殺率為每10萬人中10.7人。以此推斷,中國的經濟發展多年來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準,折射出中國的扶貧是確實有效的。

而根據臺灣自殺防治學會2015年資料,臺灣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中12.1人,相比2002年,臺灣自殺率是12.5/100000人,可見並未有明顯改善。大陸已經達到世界低自殺率地區的水準,而臺灣自殺率則超過全球平均值。以此類推,臺灣這些年來的經濟發展並沒有真正地保證底層貧困人口的生活水準。而臺灣屬於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的富裕地區,更能說明其實際經濟成長是絕大多數落到富裕階層的口袋裏。考慮到通貨膨脹,臺灣貧困人口的實際生活品質是有非常明顯的下降。近些年臺灣時有發生慘烈的多人集體自殺、隨機殺人、割喉等案件,就是以上資料的例證。

或許自殺還只是個人的不幸,但臺灣民生經濟的集體危機也已經擺在眼前。現代社會最不能短峰的公共資源就是電力,島內的電力短缺卻相當嚴重。根據臺灣《中國時報》2017年3月28日報導,台積電集團已經對電力短缺表示擔憂。島內供電單位表示,今年7月備用容量只有1.2%。也就是說,出現大規模停電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大眾或許可以靠忍耐解決缺電,但企業缺電會嚴重影響生產,進而影響經濟成長。臺灣目前對比大陸唯一有優勢的微電子產業,定然會首先受到衝擊。受惠於當年美國的大力扶持和蔣經國時代的培育,臺灣在晶片制程方面依舊對於大陸保有優勢。臺灣《工商時報》2016年10月19日的《半導體才是台灣的主打歌》一文就曾指出,2015年台積電工業附加值對臺灣經濟增長貢獻0.43%,而台當年經濟增長率僅為0.85%,也就是說台積電一家公司對台灣經濟成長的貢獻度高達一半以上。如此看來,台積電這家美國企業,對臺灣至關重要。

然而,也是在這則報導裏,台積電表示由於電力不足開工困難準備將主要產能撤離臺灣。前段時間台積電董事長張仲謀先生甚至提過自建電廠,最後該提議自然是在島內惡劣的政治環境中流產。就此可以很明確地判斷,臺灣唯一有優勢的台積電為了謀求自身發展,必定選擇跳出臺灣。根據臺灣《經濟日報》2015年12月7日報導,台積電確認在南京建立第四座十二英寸晶圓廠,預計2018年開始生產16納米制程的芯片。而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以後,在高舉「美國第一」的大旗之下,重點加大了號召實業回歸美國本土「重振美國制造」的力度,以此為背景,台積電傳出將於2022年在美國建立最先進的3納米晶片工廠,總投資可能高達1100億元人民幣(約合4900億新臺幣)的消息。就連台媒都擔心,台積電出走美國將會造成「雪球效應」,眾多深度整合到台積電產業鏈中的臺灣企業必然跟隨台積電一同離開。缺乏產業支撐的臺灣,未來的經濟增長只會越來越差,而沒有經濟活力,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水準就會變得更加糟糕,由於經濟困頓而產生的自殺和犯罪事件也只會越來越多。在台灣島內政治混亂的局勢下,產業沒落出走目前來看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經濟活力的低下,還會導致基礎衛生保障出現問題,這也將是臺灣大眾的噩夢。在這一方面,近例是2015年發生在台南的登革熱大爆發。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登革熱由受染於四種登革熱病毒中任何一種病毒的伊蚊叮咬所傳播。根據臺灣「客家電視台」2016年5月25日報導,2015年臺灣登革熱發病4萬多例,213人死亡。根據臺灣《蘋果日報》2015年9月14日報導,估計隱性感染者達9萬。這也是近年來臺灣最嚴重的一次流行病大爆發。對於臺灣這種城市化較為發達的地區,更需要消滅病毒及其宿主比如蚊子集中滋生的環境。城市地區的大規模流行病爆發,反應了衛生基礎設施及工作方面的嚴重缺陷。而受這些方面缺陷影響最大的,顯然就是底層貧困人口。他們受限於個人收入,不可能支付優質社會服務的費用。如果突發疫情,他們必然受影響最重。

實際上,最近這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咄咄怪相,表明島內政治已經混亂到不能有效管理社會的程度。假使兩岸統一完成,初期社會管理的重點必然是民生經濟,經濟工作的重點必然是扶貧,而且應該是直接對島內最敏感、最脆弱的貧困人口進行扶貧,將其與全國的扶貧計畫相結合。

遺憾的是,過去低效的對台經濟讓利是「賠本賣吆喝」。錢往往被臺灣政治勢力、官商階層瓜分,還造成了「鬧一鬧,有糖吃」的惡劣影響,有些「台獨」分子甚至以此為政治資本。臺灣的底層民眾,卻無法從中得到實惠自然也對此毫無好感。

精準扶貧本來就是大陸近年來的內政重點,因此加強對台扶貧,也不會增加過多的政策負擔。若是借鑒大陸地區豐富的扶貧經驗做法,直接對臺灣底層民眾進行扶貧,則可以有效收攏民心,為統一後解決國族認同等問題打開局面。如果大陸從現在就開始加大對台灣初級勞動力的吸引力度,就能在統一之前先期針對臺灣底層民眾進行扶貧。例如,其具體模式可以是讓他們在大陸新建立的台資或兩岸合資工廠及農場中工作,提供遠多於島內的就業和發展機會,保證這部分底層民眾依靠自己的努力,就能過上有所期盼的生活。到時必然會有大量願意勞作的臺灣人出走大陸,他們也將是大陸對台扶貧真正的受益人,對促進統一會有「播種機」的作用。將臺灣的貧困人口直接視為幫扶對象,更能說明大陸是追求「禮運大同」的仁者王道,對島內政治亂局也是另一種撥亂反正。

實際上,目前臺灣人口大量流入大陸已經成為事實。根據臺灣《蘋果日報》2014年11月25日報導,截止當年,定居在大陸的臺灣同胞約150到200萬人。近段時間新型卡式臺胞證以及各種對台便利化措施的不斷出臺更是一個很好的趨勢,讓臺灣民眾都能享受國民待遇,他們往來兩岸就更加不存在障礙了。

總而言之,臺灣政局的糜爛已經讓其依靠自身力量改變經濟頹勢變得不可能,故兩岸統一之前越早佈局對台精准扶貧,越能降低統一之後的社會治理成本。大陸在統一前後抓緊對臺灣底層民眾的扶貧工作,精准扶助臺灣貧困人口,是化解臺灣問題、促進兩岸統一的明智之舉,是真正做到《孟子論得天下》所雲「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浦稼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