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消酷暑,百姓靠「蹭」,官員靠脫

7月中下旬,挨過梅雨季,臺灣進入炎熱酷暑。據當地氣象局消息,多日以來,臺灣北部地方氣溫達36度以上;北回歸線以南地區更是酷熱難耐,一波又一波的熱浪烘烤大地。

每到此時,當局就會頗感頭疼:夏日空調常開,可電力能源匱乏,用電過量頻頻引發危機,避暑與節電難以兩全。

近來,電力更是連日亮起「供電警戒」的橘色燈,據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資料,全台用電量已連續幾日在3600萬千瓦左右徘徊,離最大供電能力3747.4萬千瓦所差不多。不過這一回,「行政院」想出了「奇招」——

「有些工作也許不見得要在家裏做,可以到超市或其他地方,一樣可以工作嘛。」「行政院長」林全為新版「夏日節電大作戰」計畫做宣傳,號召民眾關掉家裏的空調,去超市「分享」冷氣。

「這是有史以來最腦殘的節能。」有臺灣媒體人評價道。

「這裏好,有冷氣吹」

7月中旬的一天,一家超市剛剛開門,螢幕上就顯示已湧入400多名顧客。

看似生意興隆,可進入超市的大多數人都不是為了買東西,「我們老師帶我們來這裏觀察蔬菜。」有小學生直言,「因為這裏比傳統菜市場好,有冷氣吹。」除了來參觀的學生,還有顧客安坐一隅喝自帶咖啡,也有人低頭刷手機,有人乾脆站在風扇展示區,吹個過癮。

島內媒體稱,這是「免費吹冷氣部隊」,與往年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蹭」空調的行為得到了官方鼓勵。

5月底,「經濟部」提出「2017夏日節電大作戰」,對電力需求端做出不少規劃,其中不僅有對「政府」機關和公共場所的老舊設備淘汰、空調升溫及照明減盞政策,也包括針對民眾的「酷涼分享活動」,鼓勵民眾到超市、商場、便利店等2萬餘家公共場所吹空調,並且只要打卡或出示消費發票,就可參加抽獎。

計畫甫一出臺便引起各界討論,有人質疑此措施與社會脫節,「光交通工具的油錢都夠付電費了,為何要去超市吹冷氣」;也有人認為,「法務部」規定公共場所空調要調至26度以下,「26度且人滿為患的超市並不適合避暑,更不適合工作。」

針對外界批評,林全稱,這些都是選擇之一,不代表每一個人都應該這樣做,而且有抽獎的鼓勵措施也不是件壞事。

對這個做法,商家也並不滿意,「夏季本就是銷售旺季,政府鼓勵與否沒什麼差別。」

「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去年曾建議百貨公司考慮「午休」,節省電力,但「行政院」的節電計畫,似乎跟張景森的說法大相徑庭,「綠營」的綠色節電政策方向再轉一個彎。

除此之外,「行政院」也鼓勵市民家中省電,凡是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低,每省一度電當局就給0.8元新臺幣的補貼。一些城市甚至還有自己的獎金與禮品相贈,臺北市準備了共計新臺幣770萬元的獎金,新北市的9000盒面紙更是提前5日領取完畢,市民們正等待著下輪的冰箱彩電大抽獎。

對於臺灣當局一系列的抗暑「作戰」,有環保團體認為這些計畫只是「建議」,無法說明可節省多少資源,而對於用電大戶的資訊,能源局卻從未將資料公開,這讓各縣市無法掌握應重點關注的節電對象,也讓小規模電力使用者失去節電動力。

如今臺灣五類用電「老虎」——大專院校、便利商店、旅館酒店、購物中心、百貨公司,能源局只公佈用電量最少的前五家,從未公佈最多的前五名,「能源局稱擔心從業者會有異議,不敢提供名單。」環保團體稱,「這豈不諷刺?」

「行政院」開不起空調?

除了響應號召去超市「蹭」冷氣的百姓,臺灣公務員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去年「5•20」,蔡英文身穿白色西裝西褲,走上台前,她先拿紙巾擦了擦臉上的汗。

不過,走回辦公室,蔡英文便不再汗津津。據國民黨「立委」陳學聖去年爆料,蔡英文辦公室的空調長期定在22度,「蔡辦要求,蔡英文、陳建仁、蔡辦秘書長和2位元副秘書長及記者接待室可隨時調控低溫狀態。」陳學聖說,可其他基層人員辦公室室溫限制在28到30度,一棟大樓兩種溫度,造成許多基層員工中暑脫水送醫,苦不堪言只好向「立委」投訴。

除「總統府」基層員工熱得難忍外,第一次走進「行政院」的新人或來客,也總是會被每個員工面前琳琅滿目、五顏六色的電扇嚇一跳。「我以為是進入了第三世界或非洲國家的辦公部門,心想是不是窮到開不起空調?」有工作人員感慨,後來才知道,是當局規定空調不能超過28度,「人味、汗味和體味充斥著,整個辦公室空氣臭死了,外賓來的時候都不知該如何解釋。」

自馬英九執政期始,臺灣所有「院」、「部」、局和各縣市公務部門便開始實行節能減碳計畫,室溫不到26攝氏度不開空調,而即使開了,設定的溫度也不得低於28度。以「行政院」為例,辦公人員都是一邊扇風一邊辦公,「院會」會議室也總是門戶大開,因為這棟老式辦公樓裏,28度的空調恒溫並不一定比外面更涼爽。

前述那位「行政部」員工則呼籲,當局死守著28度的規則,卻無視於同仁們滿頭大汗,襯衫浸透,「麻煩長官們到‘行政院’各辦公室看一看,再來推行節能減碳政策,或者想個配套措施。」

實際上,自2010年起,時任「行政院長」吳敦義就因應前「總統」馬英九的節能減碳計畫,宣佈夏季上班時間不必穿西裝打領帶,但隨之而來的則是,「據能源局估算,不穿西裝不打領帶,辦公室冷氣空調可以少調1攝氏度」,很多單位辦公區氣溫因此要求調至29度。

而「輕裝」政策實際上行之有時,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身為「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就發明了「青年裝」。「蔣經國認為官員穿西裝顯得官僚,穿傳統中山裝又給人老氣的感覺,再加上臺灣夏天炎熱,於是開始推行簡單樸素,可以在正式場合穿的‘青年裝’。」據臺灣知名作家廖信忠回憶,青年裝像是襯衫版的短袖中山裝,跟中山裝一樣四個口袋、V型開領、前排鈕扣,不需要打領帶,料子也多半是通風的布料。

青年裝先是成了蔣經國的招牌穿著,1972年,這款服裝推行到所有臺灣公務人員身上,很長一段時間,成為公務員的「制服」。一些官員甚至還常向外國訪客解釋,為何會不分職務高低,政府官員穿著全部「清一色」。

蔣經國去世後,青年裝漸漸式微,馬英九以其西裝「穿了十年」標榜廉潔,官員也不免上行下效,西裝長期在身。

而在蔡英文與民進黨去年「執政」以來,「綠色」執政再次成為口號,輕裝簡從,也變成了「綠色、環保」的表現形式之一。去年,「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呼籲輕裝出行,他建議將人字拖列為正式服裝,今年年初他又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光頭、短袖、短褲、夾腳拖很cool喔!」

可今年3月,「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永得穿著輕便,腳踩人字拖赴超市購物時,卻遭到了臺北市保安員警大隊盤查,氣得大罵「太離譜了吧」。

對此,張景森回應,從這件事情看出來,承認人字拖是正式服裝,「真是刻不容緩!」

(蕭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