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脂 3塊短板需補齊

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腦梗死、外周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降脂、降糖、降壓與控煙,4個方面一個都不能少,尤其是血脂達標,要首當其衝。但當下公眾對降脂重要性的認識還遠遠不夠,有3塊短板需補齊。

查得少:沒症狀不代表指標正常

血脂向來是個「悶聲做大事」的低調高手,指標上去了,身體卻通常沒有任何症狀表現,不妨礙吃喝睡眠。再加上血脂檢測較麻煩,需要空腹抽血,而很多人沒有做規範的體檢,所以血脂異常經常無法被發現。

早期檢出血脂異常,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為了及時發現血脂異常,建議年齡在20歲以上的人群最少每5年做一次血脂檢測,若伴有心血管疾病早發家族史(男性55歲以前,女性65歲以前患冠心病)或合併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如吸煙,超重,高血壓等),則應增加檢查頻率;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期後女性應每年檢測一次血脂。

知曉少:指標正常不代表沒風險

體檢做了,但面對檢驗單上一溜兒的資料,大多數人不知其意。直觀來看,沒有顯示偏高或偏低的箭頭應該就可以安心了。其實,遠沒有那麼簡單。血脂有著非常明顯的個體化差異,不同人的「正常值」是不一樣的。很多人認為甘油三脂就是血脂,或者看到膽固醇是正常範圍就以為沒有問題,這是常見的誤區。人體血脂包括膽固醇、甘油三酯,以及磷脂等類脂。而膽固醇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膽固醇)之分。而與動脈粥樣硬化關係最密切的是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同醇。甘油三酯升高對人體也有危害,但其致動脈粥樣硬化的能力相對較弱。醫生常呼籲要控制血脂水準以降低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其最主要是降低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準。

而化驗單上的血脂正常值,針對的是沒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及相關疾病的普通人群。由於年齡、合併疾病和家族史不同,個體間適宜的血脂水準有很大差異。通常,最關鍵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理想水準被認為要低於3.12毫摩爾/升。對已經發生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比如有冠心病、腦梗死病史的患者,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該控制在1.8毫摩爾/升以下;如果有糖尿病且男性年齡在45歲以下、女性年齡在55歲以下,不吸煙,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最好控制在2.56毫摩爾/升以下;對於45歲以下的高血壓患者,不伴有糖尿病,也不吸煙,無早發冠心病家族史,則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控制在3.4毫摩爾/升以下。

吃藥少:調脂藥別吃吃停停

生活方式改變對降低動脈粥樣硬化風險至關重要,包括控制飲食、體重,多運動等。當生活方式干預不足以降低膽固醇達到目標時,進行長期藥物調脂治療就非常必要。臨床調脂達標,首選他汀類調脂藥物。起始宜應用中等強度他汀,根據個體調脂療效和耐受情況,適當調整劑景。若膽固醇水準不能達標,可與其他調脂藥物(如膽同醇吸收抑制劑)聯合使用,以安全實現降脂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藥物取得預期療效後,應繼續長期應用,如能耐受應避免停用。研究顯示,停用調脂藥後有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如果應用他汀類藥物後發生不良反應,可採用換用另一種他汀、減少劑量、隔日服用或換用非他汀類調脂藥等方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