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假假的「長壽之鄉」

「長壽造假」是門「好生意」

中國向來有敬老的傳統,歷朝歷代也將長壽老人視為「祥瑞」,給予各種表彰。在北宋,80歲以上的老人,能獲得「加勞酒食」「絹二匹」「臘茶一斤」,及建牌坊旌表的獎勵。在清朝,朝廷會為100歲的老人賜銀30兩,修建”百歲人瑞坊」;到110歲,賞賜加倍;到120歲,賞賜更要加兩倍。康熙、乾隆先後四次召集「千叟宴」,亦有敬老之意。

為在千叟宴上獲得上次,一些人不惜虛報年齡。嘉慶元年的千叟宴上規定,年齡超過65歲的與會者都能獲得賞賜,超過80歲者賞賜更為豐厚。時任內閣侍讀學士的翁方綱,在千叟宴上自稱66歲,而實際按照他,撰的”家事略記」,當年應為64歲。還有一名李姓老人當年78歲,虛報82歲參加千叟宴;誰知不久朝廷推出新政,如果官員父母超過80歲,官員都要回家贍養,於是李姓老人的3個兒子都被迫停職回家。

新疆地區也以長壽著稱,和田縣拉依蘇村即是有名的長壽村。早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人們發現在全國3857名百歲老人中,就有865名來自新疆,占全國百歲老人總數的22.4%。1985年,「國際自然醫學會」將新疆列為「世界第四大長壽之鄉」——所謂「國際自然醫學會」是日本人森下敬一1970年創建的一家私人醫療機構,主營業務為食品、儀器等保健品,並非世界權威醫學機構。

在新疆被和長壽聯繫在一起後,當時的自治區政府對新疆百歲老人的真實情況進行調查。學者何炳濟參與抽查了阿克蘇市、溫宿縣上報的9位百歲老人,他們最大的140歲,最小的103歲,平均年齡109.3歲。調查後發現,9位老人都未達到百歲,真實平均年齡在85.1歲左右,那位140歲老人其實為89歲。何炳濟後來撰文說:「新疆百歲老人較集中的地區,並不具備造就長壽的營養、醫療、環境衛生和其他經濟文化等基本條件。不少百歲老人是由於記憶不准、沒有嚴格的戶籍管理和健全的人口檔案,僅憑本人與村幹部隨意申報誤成的。」

湖北武漢的「梁子島」曾被譽為「中國第一長壽島」。在官方宣傳中,在全島2400名居民中,有14人超過100歲。原本每年登島遊客不過一兩千人,2001年打出「長壽牌」後,遊客一下激增至20萬人次;2001年全島財政收入200萬元,2004年達到4000萬元。但調查發現,一位自稱140歲的老人,兒子竟只有50歲,而在派出所的戶籍檔案中,島上沒有一位老人超過100歲。知情者介紹說,「梁子島上根本沒有百歲老人,所謂有14位百歲老人全是當地政府部門給吹出來的。政府規定,當有記者向老人們詢問他們多大歲數時,如果老人回答是110歲,就會得到幾百元的報酬。」在這種激勵下,梁子島上居民向遊客所報年齡,通常要比真實年齡大上十幾歲,甚至更多。

「養生」應關注人均預期壽命

在古代,朝廷喜歡「長壽老人的年齡/數量」這個指標,因為可以拿來渲染本朝「德政」。在當代,民間喜歡「長壽老人的年齡/數量」這個指標,因為可以拿來宣揚「養生」這門生意。

不能說這個指標毫無意義。

比如:有學者按照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新疆長壽人口資料不夠準確,不作排列),發現100歲及以上長壽人口比例最高的是廣西、海南、西藏、廣東;最低的是內蒙古、河北、江西、山西。按照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100歲及以上長壽人口比例最高的是海南、廣西、廣東、新疆;最低的是山西、甘肅、內蒙古、陝西。按照上面兩組統計,百歲老人較多的巴馬縣出現在廣西,及海南接過「中國第一長壽島」桂冠,都確有事實依據。

但是,無論「德政」也罷,「養生」也罷,最直觀的評估資料乃是「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而非「百歲老人的年齡/數量」。比如:2010年,中國各省、市、自治區的人均預期壽命的排行榜中,列在前四位的是上海(80.26歲)、北京(80.18歲)、天津(78.89歲)、浙江(77.73歲)。海南排在第9(76.3歲)、廣西排在第14(75.11歲)、西藏排在最後(68J7歲)。由此可知,百歲老人多的地方,人均壽命不一定長。眾多研究顯示,一個地區人均GDP和人均預期壽命呈正相關,即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人們的壽命越長。

香港作為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之一,自然環境上無法同早年的巴馬縣相比,肯定也不如海南島,但是2016年香港男性、女性的人均壽命分別達到了81歲和87歲,超過日本,成為全世界最長壽地區。究其原因,不在於空氣中的負氧離子,也不在於泉水的天然礦物,而在於香港發達的經濟,及領先的公立醫療系統——政府負擔著全港41家公立醫院的九成開支。

想要「養生」,還得依賴大城市。

養生謹防陷入「神話圏」

廣西巴馬縣,人口僅約30萬,自「世界長壽之鄉」的說法廣為人知後,不斷發展以養生、保健為核心的特色旅遊。2015年全縣接待遊客338.2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6.17億元。巴馬縣名聲如此之大,也是因為在1991年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評定為「世界第五大長壽之鄉」。

在巴馬的巴盤屯,一個原名「百麼洞」的石灰岩溶洞,被改名為「百魔洞」,被打造為富含高濃度負氧離子,且能「包治百病」的磁療區;巴馬的泉水被認為具有神奇功效,有旅遊組織者專門指導遊客「如何科學喝水」;當地特產的火麻油、泡腳藥、野生靈芝等,都成為遊客眼中的長壽秘方。口口相傳中,巴馬的「神奇」,被演繹、放大,甚至有些「離奇:「抬著進來,跑著出去11「住了幾個月,癌細胞消失了」等說法,神乎其神。不少人堅信:巴馬獨有的陽光、空氣、水、地磁、飲食,具有治病的魔力。

就在百魔洞,2015年人民日報的報導中說:

63歲的王林石,緊閉雙目,呼吸吐納。在他周邊,有人站著紮馬,有人坐著養神,還有人攤開躺在地上。無一例外,都全神貫注。別奇怪,他們正在洞裏‘’吸氧」「磁療」。這裏就是名聲在外的百魔洞。

作為巴馬著名的4A級景區,百魔洞擁有壯觀的喀斯特溶洞景觀。相比洞內奇觀勝景,王林石們更在意的是,洞裏的地磁指數、小分子團水和負氧離子含量。

「以前,住院都要掛氧氣;現在,進洞就在吸氧。」剛到3天,來自江西的王林石對這裏的神奇,深信不疑。

在王林石洞內磁療之時,來自廣州的曹阿姨,正與老伴在洞口的盤陽河旁取水。一旁,有人把剛剛舀起的泉水一飲而盡。「這水經過磁場過濾,有多種微量元素,是小分子團水,喝了對身體好。」曹阿姨礦泉水瓶、可樂瓶、酒桶齊上陣,七八大罐水把小拉車裝得滿滿當當。

曹阿姨們深信:盤陽河的水,自深山而來,經過「五入地下」又「五出青山」的撞擊,成為小分子團水,富含猛、鋅、硒等微量元素,pH值偏鹼性,多喝大有裨益。在往百魔洞的路上,手提空瓶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離奇故事,層出不窮:「被醫生判定只能活3個月的癌症患者,在巴馬活了好幾年」「打水、吸氧、磁療、爬山、快走的『巴馬療法』,什麼都能治」「巴馬是癌症病人的救命稻草」

人民日報在報導中引用巴馬縣政府工作人員話說,這些說法過分誇大。「巴馬很神奇,不能誇張、演繹到離奇。巴馬是養生之地,不是養病之地。有病,得去醫院治,這是常識。」、「在巴馬,空氣好水好,加上作息規律,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呼吸道疾病等病症肯定能得到緩解。但以此取代治療,認為巴馬包治百病,肯定不可取。」

(津濤、振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