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跨國「牛郎織女」打破時空文化隔閡

【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愛在蔓延,愛在綻放,從泰國到了中國。」這是發表在《清邁旅遊》的一篇記錄泰國女孩張玥和中國男孩何偉戀愛故事文章的結語。

「有一對愛人叫牛郎織女,因為王母娘娘不同意他們在一起,每年只能在喜鵲搭橋的日子裏相見。」張玥對中國的七夕故事非常了解。讓她慶倖的是,在今天的中國,國籍、語言、文化的差異都不再是隔開戀人的「銀河」。

今年七夕,準備即將舉行的婚禮成為張玥和男友過節的主要內容。

「和中國人結婚不是一件需要考慮很多東西的事情,我男友對我非常真心,他為我考慮,把我放在他的未來計劃裏,這就是我嫁給他的原因。」張玥對她的婚姻生活充滿信任和期待。

事實上,涉外婚姻在中國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被廣泛接受。新中國成立後,跨國婚姻比較罕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近絕跡。

山東省一位涉外婚姻登記處負責人表示:「涉外婚姻登記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非常慎重,必須上報給省民政廳,經過特批才能予以辦理,1980至1990年代初山東僅有5對涉外夫妻。」

2003年,新《婚姻登記條例》發佈後,涉外婚姻的法定程序得到修改和完善,涉外婚姻在中國進一步增加。

國家民政部公佈的《2016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4.2萬對涉外及華僑、港澳臺居民在華登記結婚。

今年七夕這一天的法國小鎮上,中國女孩茜草一家享受著天倫之樂。法國丈夫寵著她,快兩個月大的「混血寶寶」十分討人喜愛。茜草正為將來如何在異國教會寶寶說好中文而做著計劃。

2008年,茜草的法國丈夫來到中國旅行,兩人因為朋友相識,一起吃飯遊玩。此後,他們通過電郵、MSN保持著聯絡。六年後,茜草和妹妹到歐洲旅行,兩人再次見面,相伴旅行而互生好感,最終走到了一起。

遠嫁法國的茜草並不覺得孤單,異國小鎮上的人們熱情而友好,語言不通的公公婆婆用行動表示著對她的喜愛,她常常和丈夫一起製作和品嘗美食、計劃旅行,花粉過敏的丈夫還時常給她買花和綠植,讓她很是甜蜜。

在茜草看來,「離家遠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現在有微信,通訊十分方便。交通也很便利,我們每年都能見面。去年父母來法國住了三周,秋天的時候我們也回了中國。」今年的聖誕節,茜草計劃著再邀請父母到法國相聚。

茜草的父母非常支持她的婚姻。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能夠接納「洋女婿」「洋媳婦」。一位母親表示:「現在接觸外國人的機會變多了,對他們不會再有偏見,選女婿主要看性格人品,女兒喜歡最重要。時代不一樣了,有電腦和飛機,隔再遠也不難見到的。」

中國政法大學婦女研究專家巫昌幀把涉外婚姻數量的增多理解為社會觀念的寬鬆,在她看來,「婚姻變化是社會的縮影」,社會心理和交往的開放包容以及交通、通訊等硬件的發展都是涉外婚姻成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