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首次瞄準中國知識產權 中美貿易戰開啟?

舉著「朝鮮牌」,右手握著「貿易牌」——在左手牌屢試不靈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將右手的牌打了出來。

當地時間明14日,特朗普在白宮簽署行政備忘錄,指示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針對所謂「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發起調查,以確保美國的知識產權和技術得到保護。特朗普當時稱,「外國對美國知識產權的盜取讓我們每年損失了幾百萬個工作崗位和數十億美元。長期以來美國無動於衷,任由我們的財富被榨取,現在開始美國不會再坐視不管。」

此次調查是特朗普政府首次對中國的貿易行為採取直接措施,或令美國與其最大貿易夥伴國中國的關係進一步複雜化。針對美方的舉動,中國警告兩大經濟體若展開貿易戰爭「所有人都會輸」。亦有美方人士分析稱,中美大的貿易摩擦可能要等到明年。

在兩個對華目標間求平衡

「這是美國第一次對中國在知識產權領域啟動『301調查』。」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史劍道(Derek M. Scissors)對《鳳凰週刊》表示,儘管之前美國也對中國使用過「301條款」,但並不是針對知識產權,而是經濟其他領域。

「301條款」來自於《1974年貿易法》,該條款賦予美國總統寬泛的權力,讓行政機構有權對被調查所認定的不公平、不正當的貿易行為採取多種應對措施,包括提高關稅、對進口美國的外國服務和產品施加額外限制、停止浸權國在美國享有的貿易優惠政策等。該法案還授權美國貿易辦公室對他國不公平貿易行為採取廣泛的應對措施。

在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官方網站隨即列出執行時間表:9月28日前公開徵集書面意見;10月10日前舉行聽證會;10月20日前提交聽證會後的陳述。

「對於中國大規模戰美國知識產權的行為,美國抱怨很多年了,但從沒有採取過什麼實質行動。特朗普現在的決定也許是一場遲來的應對。」史劍道一直關注中美貿易,面對中國對美國的多年貿易順差,他的態度也十分強硬。

此舉激起中國官方的強烈反應。「我們希望美方能夠實事求是看待有關冋題,客觀評價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進展,以及中國通過自主倉噺驅動發展經濟這方面取得的成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

不少人也將此舉與特朗普一貫叫囂的「貿易戰」掛鈎,認為這將是中美貿易戰的開端。對此,中國官方回應:在中美利益相互交融日深,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格局下,打貿易戰沒有前途,沒有贏家,只會雙輸。

儘管特朗普的脾氣難以捉摸,但從時機上來看,這並非空穴來風,而與朝鮮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對中國啟動「301調查」是一項範圍更廣的複雜外交戰略的一部分。這一戰略試圖在華盛頓兩個彼此矛盾的對華政策目標間求得平衡,即在對朝方面與中國增強合作以及控制美國的3470億美元對華貿易逆差。

「雖然兩件事情本身沒有直接聯繫,更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但現在的中美關係,已經到了在安全和經濟等多層次進行接觸的階段。所以在特朗普眼中,鑒於維護美國對亞洲和對華的國家利益,他會從全局的角度去出牌。」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對《鳳凰週刊》分析說。

特朗普上臺半年來,他的對華政策初現端倪。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前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亞太事務高級主任傑佛瑞•貝德(Jeffrey A. Bader)等人在8月中旬撰寫的報告《中美關係,特朗普執政的6個月》中指出,儘管特朗普政府已經在經濟、安全、文化等領域將幾個層次成功做了拆分,但他最關注的兩個議題「朝鮮和貿易」,目前還沒有制定出一套整體性的對華戰略。

「這就是特朗普的個性,他更在乎的是有沒有簽署法令,產生短期效果。而不在乎長期來看,真正的中美關係應該怎麼向前推進。」在霍建國看來,上臺以來,特朗普並沒有做出什麼「重振美國」的舉動,向中國打出「貿易」牌一是為了兌現競選時的承諾,二是借此製造「矛盾」、吸弓眼球。

「特朗普的行為再次說明:他是商人,而不是政治家。」霍建國說,「有些人將勁兒用在努力賺吆喝上,可真正傑出的政治家是把精力放在制定計劃和穩步實施上。更何況,特朗普政府現在國內的矛盾還不夠多嗎?還沒能解決眼前的,就製造出另外的?」

悉數特朗普上臺以來的貿易政策,無論是對北美鄰居加拿大、墨西哥,還是歐洲,抑或中國,總體趨勢仍是明晰的:從美國的角度,不再多談多邊貿易(或貿易全球化),而側重於以美國為主的雙邊貿易。此次啟動「301條款」,也是在利用該法令繞開WTO的條款,直接改為中美之間的「對戰」。

然而,這更多只是特朗普的一廂情願。面對多年形成的國際貿易條例和經^全球化慣性,更多人會把WTO條例放在前面。「美國政府考慮發起『301調查』,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施力空間。中國的很多所作所為其實符合其在WTO的承諾。」布魯金斯學會中國經濟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說。

中國反制或從農業領域入手

就在特普朗簽署該行政令不到一周,令人詫異的事情在白宮上演 直鼓吹和中國打貿易戰的白宮首席戰略師蒂芬•班農被撤職。「班農走人了,誰來指揮對中國的經濟和貿易戰呢?」這成為美國政策圈目前最大的疑問。

美聯社認為,班農不是唯一思索中國崛起成為超級大國的人,但他的經濟戰論調令他脫離了主流觀點。班農曾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美國應該在誰將成為今後25年至30年間的全球「霸主」問題上「瘋狂專注於」與北京的衝突。數十年來,美國經濟學_家、軍事戰略家和所有領域的決策者一直都在中美如何處理貿易及安全分歧的問題上較勁,但是沒有一位當權者採納班農提出的那種戰略。

人事「大地震」大大削弱了美國開啟貿易戰的決心。此前不少分析人士悉數美國動用「301條款」成功對日本和韓國進行「貿易戰」的歷史,並替中國捏把汗。有資料顯示,在世界貿易組織(WTO)1995年成立之前,美國有使用『’『301條款」成功解決貿易糾紛的先例。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美國使用「301條款」解決了不少與日本和韓國的貿易爭端。1989年,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憑該條款認定日本在電腦和衛星等方面封閉市場,最終迫使日本政府開放了這些領域。

面對人員變動,史劍道表示,儘管這項法令的簽署來自美國貿易代表高層,但目前特朗普政府在貿易政策上的人員仍在指定階段,「尤其中層執行人員,有很多還沒到位」。

從技術角度來看,杜大偉認為,「301調查」不會產生太大效果。「這項調查只能記錄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也就是中國使用市場准人手段迫使外國公司轉讓技術、以及其他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

霍建國在上世紀90年代親歷過美國提出的類似調查。「那時候由時任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部長吳儀牽頭,我們對美國提出的種種貿易調查進行了認真的準備。」他回憶說,「不論是取證還是接待,整個過程都需要用事實去說話,不是說一個法令下來就會直接宣佈結果。操作起來是繁瑣且漫長的。再加上中方從沒有『強制』國外技術轉讓,而是『鼓勵』即使調查也構不成事實。」

在特朗普威脅要對中國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之際,他的財政部長給出的數位顯示了兩國之間的依賴日益增加。明以來,中國再度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據觀察人士統計,中國目前持有1.147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有猜測認為,當前中國所持的美國國債占美國發行總量的六分之一以上,這讓華盛頓極為敏感。一旦北京將其一大部分國債拋向市場的話,美元可能由此崩潰,並且嚴重損傷依賴進口的美國。當然,另一方面,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也會因此受損。

對於美國政府此舉,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在8月15日登載的一份聲明中稱:「中方絕不會坐視,必將採取所有適當措施,堅決捍衛中方合法權益。」多位貿易專家指出,如果未來中國進行反擊,突破口很可能是雙方都很敏感的農業領域。

為了提前預防行業損失,美國相關行業已經開啟了對政府的遊說工作,試圖阻止美國對中國的「301調查」推進。有資料顯示,中國2016年進口了214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大豆占農產品進口總量的三分之二。為此,美國大豆出口協會的主席吉姆•米勒在8月初聽到風聲後,就與美國農業部長和貿易代表會面,討論美國可能對中國發動的制裁將如何影響美國農業。

雖然商務部態度強硬,但霍建國認為,總體上,中國對中美貿易有著長期性、有規劃的推進。「中國不是不調整貿易順差,而是從一些領域逐步去調整。如果產生直接性衝突和報復,將有損中美雙方的利益。」

種種現實之下,史劍道預計,「中美在今年發生大的貿易摩擦的機率並不大,(更大的危機)可能要等到明年」。

(王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