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減災專家來澳有助完善重大災害應變機制 博言

「風如拔山怒,雨如決河傾」,「八•二三」天鴿風災是本澳五十多年惟來面對最嚴重的颱風,除了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之外,還給社會帶來的創傷卻是毀滅性的,無疑風災造成史前以來最大的慘痛教訓,幸得到中央當局的支持及重視。應特區政府的邀請,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家減災委員會組織了多個範疇的專家近日抵澳實地察看評估「八•二三」風災及協助當局完善重大災害應變總體計劃,無疑將會進一步增強了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推進台風災後恢復重建的信心,以及有助於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幫助特區提升應對重大災害能力和水準。

超強颱風「天鴿」日前正面吹襲澳門,以目前的大量資料證明,「天鴿」是本澳超過半世紀以來遭受的最強颱風,尤其「天鴿」的移動速度快、近海急劇加強、登陸時強度最高,且預報難度大。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組日前抵澳,展開「天鴿」風災後的實地調硏和工作會議,協助澳門總結、評估及檢視、完善澳門各範疇重大災害的應變總體計劃。專家團初步彙報涵蓋了三部分內容,包括關於澳門應對颱風「天鴿」和「帕卡」的情況,關於內地應對颱風災害的基本情況和全球態勢,以及關於澳門提升災害應對能力的初步建議。專家指,澳門應對這次災害的措施和做法,以及在過程中呈現的問題,並分享了國家和國外應對颱風和自然災害的經驗。而專家團就提升澳門的災害應對能力提出初步建議,總體目標是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做好預防與應急準備,通過五至十年的努力,基本建成與有效應對公共安全風險挑戰相匹配、與澳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覆蓋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全過程、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突發事件應急體系,應急管理基礎能力持續提升,核心應急救援能力顯著增強,綜合應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強,社會協同應對能力明顯改善,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使澳門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社會安定有序的國際化安全韌性城市。圍繞總體目標優化、加強建設的包括,一、完善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體制機制;二、加強生命線工程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提高應對大災、巨災及其風險的能力;三、健全完善粵港澳區域的應急聯動協作機制;四、提高全社會應對危機和風險的能力和水準;五、健全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法規和標準體系;六、全面開展安全文化與素質建設,加強公眾自救互救能力。正如行政長官所言的,報告既有肯定特區政府工作,也對部分工作提出了改善的意見及建議,內容充實且具有指導性,值得特區政府各部門認真學習、積極落實和改善。政府會從全域出發,以整個特區的利益為依歸,盡力回應社會對特區政府的要求。特區政府需要重視兩點,一是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專家團隊的意見,吸收經驗和教訓。國家減災委應特區政府的邀請,協助特區政府總結災情,研究了指導方案,既是對特區政府工作的一次檢驗,也是特區政府提升工作水準、推動發展的重要契機,更是有力推動澳門全面檢視防災減災、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必須認真落實專家團隊提出的針對建議。特區政府各部門需認真對照重點內容,列出工作清單和明確改善措施,最好能在短時間內制訂時間表,有序落實改善每項工作。他提出特區政府將繼續與國家減災委員會和專家團隊保持溝通和合作,在專家團隊的支持和指導下,制訂短、中、長期的防災減災規劃建設。

眾所周知,這次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團隊來自多個方面,包括民政、水利、電力、氣象、建築、信息通訊、消防、安全監督管理、國家行政學院及應急部門單位等。對此,行政長官則感謝中央政府和各部委關心和支持澳門,在短時間內高效地組織了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團隊來澳,協助特區政府檢視和完善重大災害應變計劃和預案。因應「八•二三」風災,研究並指導應急救援和災後恢復等系列措施。特區政府將全力以赴,配合專家團隊的工作,期望能吸納專家團隊的意見,共同制定短、中、長期應對自然災害的計劃和部署。崔世安指出,風災後,特區政府各部門按職能做了大量工作,民間也自發動員力量救災和善後。特區政府其後亦成立改善委員會,收集社會各界和居民的意見和建議,檢視和改善特區政府對重大災害的應變機制,希望未來能建立更好的應對系統,盡力減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專家一行還實地視察了澳門電訊的後備發電系統,深入瞭解該公司備用資源的設備投資及維護情況,掌握澳門電訊對本地網絡運作的監測實況、佈置在網管中心及數據中心的後備電力和防災機制,瞭解該公司維護澳門整體通訊所做的大量投資及完善的應急機制。專家認同澳門電訊的專業,在風災期間充分發揮「通訊把關人」角色。表示在一般重大災害中通訊沒有出現大規模影響較為少見,肯定該公司的抗災防災機制,在自身的維修保障及救災支援中做得細緻到位,保障全澳通訊穩定。專家也建議應構建緊急溝通專網,確保政府部門與營運商之間的溝通不間斷、增大遠端機站及個別重要流動機站的後備電力設備,以及增加應急設備車輛。同時引述內地防災抗災的操作範例予澳門電訊借鑒。

對於今次風災所造成的損失,原因就是出現水災的問題,對此,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副主任、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稱,評估總結澳門「八二三風災」的工作雖暫告一段落,但未來將與澳門建立長期合作機制,特別是粵港澳的合作機制會進一步完善。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蔣肖指出,有必要通過建擋潮閘來控制洪水災害,內港堤圍的增加高度還需論證,並與擋潮閘結合研究。就社會高度關注的「治水」問題,蔣肖稱,在「天鴿」造成的風暴潮到來前,中央政府已就特區政府呈報的擋潮閘方案徵求部委和廣東省意見,水利部召集專家評估後,認為建水閘是解決澳門海傍區防洪的重要措施。其後「天鴿」來襲,是一九二五年海傍區媽閣站有記錄以來最高的一次,比歷史潮位高出半米。他認為,被潮水影響最嚴重的海傍區,有必要通過建擋潮閘來控制洪水災害,但仍需要通過前期工程進一步論證完善設計方案。海堤涉及老城區改造,對居民的生產、生活有影響,建造的高度還需具體論證,難以回答準確數據。初步認同可採取一些西方和國內使用的新技術方案,可減少影響。同時也須與擋潮閘結合研究,才能進一步確定高度,惟實際工作中未必要等到建閘才加堤高,可按先後次序分期實施。閃淳昌補充,澳門治水要將防潮和防內澇統一考慮,把短期和中長期工程緊密結合。提及內地與澳門的合作,直言專家組這次到訪,對澳門整個地區的下一步防災減災工作形成初步想法和建議,但這僅屬初步,下一步還需建立近期和中長期的合作交流機制。包括在氣象方面的會商機制;內地南方電網將儘快建設輸澳供電的第三通道,保障對澳供電的可靠性;以及有關擋潮閘的建設,「實事求是地講,建閘對中山等地區有一定影響,既要考慮澳門,也要考慮內地,需要與內地協調聯動。」他特別提到人才培訓交流,稱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建議澳方可派更多專家到內地參觀交流學習,並請內地專家到澳分享經驗。

此外,政府提出在內港建擋潮閘方案,社會有聲音則直言「治標不治本」,擔心僅能解決天文大潮和風暴潮的潮水,無法解決海水倒灌或由暴雨引起的水浸問題。要徹底根治水患,必須同時做好防洪和排澇。優化後的「方案」,除提出內港向外填海約三十至四十米、加高沿岸堤圍外,還建議增設大型地下蓄水池和泵站等設施,並重整內港一帶下水道,解決海水倒灌等問題。「天鴿」襲澳揭示本澳防災抗災能力不足,氣象預報預警更飽受批評,國家氣象中心台海中心研究員錢傳海指,氣象業務變更需要長期科學研究和積累,建議加強對颱風及災害性天氣的研究、專業隊伍建設、粵港澳三地氣象資料共享及細化颱風等級。「天鴿」打破本澳歷來颱風及風暴潮紀錄,具「移動速度快、近海快速增強、最鼎盛時登陸」三個特點,預報難度大。認為澳門氣象局在現有業務規範條件,包括人力和技術條件下,已及時制訂和發佈颱風預警訊號和風暴潮警告。就未來做好颱風的預報工作則建議:一是加強對颱風災害性天氣的研究,提升預警能力。二是加強對專業隊伍的建設,指氣像是高科技行業,需要計算機人員、大數據處理人員、人工智能專家及懂得天氣變化的專家,專業隊伍的建設,是未來做好颱風預報、預警的最根本因素。三是加強澳門、香港及內地的氣象資料共享。四是細化颱風等級,參考內地及香港做法,將颱風分為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三個級別。另外,優化風暴潮警告等級,指澳門對風暴潮警告分三級,一米以上是黑色等級,但「天鴿」引起的風暴潮高於兩米,認為將來在規範和流程調整方面都要汲取「天鴿」教訓,為將來的防災工作做好準備。于灣仔水道口建設擋潮閘的工程方案,主要抵禦風暴潮為主帶來的水患影響。因應颱風「天鴿」期間帶來嚴重風暴潮的最新情況,當局則研究對擋潮閘的設計參數調整。堤防方案的總體思路,是在灣仔水道東岸海傍區建設海堤擋潮防洪,內港區內澇水由泵站強排解決。工程措施包括建造海堤、雨水收集箱涵、抽水泵站及相關排水管網改造工程。但須考慮對沿岸歷史景觀的影響、土地使用、貨運航運、周邊營商環境、歷史文化、港務水域管理、交通等多方面。政府近年也配合社會發展需要,提升本澳各區下水道整體排水能力,不斷改造舊區下水道管網加快雨水排放,並透過增設泵房抽走雨水,增建大型的蓄水涵管,將山體的雨水分流等,避免流向低窪地區。短期內亦將會檢視全澳沿海堤岸情況,並開展加高本澳沿岸海堤的工程,以提升抵禦風暴潮的能力。

颱風「天鴿」重創澳門,反映本澳災難應變措施有待完善。有意見也認為,天災發生難以預估,但居安思危,做好預防準備十分重要,每個地方的政府或市民都應有防災意識。為此,日常的訓練、演習和預防準備好重要。有意見也建議當局成立「事故指揮系統」,將醫院、消防局、警察局等災難應變的持份者集中管理協調,做好指揮、監控、協調以及溝通,系統處理災難事故,更有效果。為應對災害,除了政府部門合力,民間力量也不容忽視。如果民間志願者有日常的訓練,例如學習逃生、搜救等技能,當災難發生時,全民皆兵,便能大大提升救災的效果。而行政當局回應百指出,「天鴿」颱風是五十多年來最強者,在整體過程中確實須檢討。回看風災當天及善後工作,確有改進空間,包括系統的安排、資訊發放、統一指揮以不浪費資源、參與救助者的安全等。特區政府已成立「檢討重大災害應急機制暨跟進改善委員會」,在這段時間內參與民防及相關的部門也會檢討及提出意見、建議。此外,得到國家減災委員的支持,派出廿二位專家來澳,共同探究分析澳門在這段時間收集的意見及建議,協助檢視在統籌協調和規劃方面存在的問題。為應付突發事故產生的大量垃圾,焚化爐雖發揮效益,但長遠需要擴建以提升處理量。垃圾堆填區亦將飽和,須儘快研究現代化垃圾處理方式。救災中物資派送比較混亂,建議分配義工及配置資源由民防中心統一協調,避免資源錯配及重迭。基建設備尤其供電設施也要優化,因缺電時會使其他設施可能出現問題。全域人員凝聚心很強,視市民如家人,上下一心不辭勞苦為市民提供食水而努力。建議未來改善水廠的防洪能力、水庫擴展擴容、水庫保質保護、食水容量等。亦建議設立供水、供電、電訊等重要基建的專頁,讓市民有官方途徑可以獲取正確訊息。

正所謂是天災無情祖國有愛。中聯絡辦公室主任王志民對專家組來澳指導,他則認為國家級減災專家組的到來,再次傳遞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澳門的關心關懷,進一步增強了特區政府和澳門社會各界推進台風災後恢復重建的信心,有助於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幫助特區提升應對重大災害能力和水準。王志民主任表示,「事非經過不知難」,這次五十多年一遇的超強颱風「天鴿」災害發生後,澳門特區能夠在短短幾天內迅速應對處置,並克服了各種困難,很快進入恢復重建階段,取得了抗災救災的階段性勝利。這有賴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英明決策,有賴於澳門特區政府帶領社會各界奮力抗災,充分體現了「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始終心系澳門,牽掛澳門同胞安危冷暖,特別是在關鍵時刻駐軍千名官兵奉命投入協助特區救災,迅速扭轉了救災形勢,穩定了社會大局,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中央有關部門和廣東等地也在協助恢復特區生活生產秩序、緊急調運救災物資、保障民生產品供應等方面提供了強力支援。正如澳門同胞所說,「天災無情,祖國有愛」,祖國始終是特區的堅強後盾。王志民主任強調,面對突如其來的颱風災害,崔世安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經受了巨大壓力,迅速調動最大資源投入救災,及時發佈災情和救援資訊,深入災情現場慰問看望,全力協調水電恢復供應,連續推出面向受災群體的系列緊急救助政策措施,體現了真誠為民、勇於擔當的精神。期間,澳門各界主動參與抗災救災,形成「全民動員、全城抗災」,使以愛國愛澳、包容共濟、務實進取為核心內涵的「澳門精神」得到進一步弘揚,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的榜樣作用再次得到充分體現。

其實,這次國家減災委派出專家團隊到澳門協助特區政府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是「一國兩制」在澳門成功實踐的很好反映。專家組在澳期間,將展開配合特區政府做好颱風災害評估總結、提供諮詢服務和提出應對自然災害的意見建議等工作,將一定不負期望,團結一致完成好這次工作任務。王志民主任還指出,特區政府在災後恢復重建階段對重大災害應對機制及時進行檢討,特別邀請國家減災委專家組來澳指導工作,既是回應澳門廣大市民的期盼,也是對特區高度負責的體現。希望各位專家在澳期間充分發揮專業所長,深入調研並向特區政府積極建言獻策、出謀劃策,爭取儘快拿出成果,為特區重大災害應對機制建設助力,不斷豐富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新經驗。希望各位專家支援幫助特區對重大災害應對機制建設作出頂層設計,進一步提升重大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同時,在建立澳門與內地應急聯動機制方面作出新的探索,包括總結完善駐軍協助應對重大突發緊急情況和重大災難的經驗、進一步完善應急情況下救災物資通關便利措施、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探討構建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聯動回應機制和建立應急物資調配基地等。

因此,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團隊來澳協助本澳總結和評估「天鴿」風災,及檢視和完善重大災害應變總體計劃,相信有利於本澳在未來應對重大災害首要做好資源投入和系統建設,社會亦應改變投入資源暫用不著就等同浪費的觀念,因爲市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最寶貴,須預先做好應對準備。同時,當局應加快設立的檢討重大災害應變機制暨跟進改善委員會的系列工作,包括提升防浸防治水患方面,供水檢討、盡力保障供水和供電檢討、加強緊急發電能力等工作。無論如何,必須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對各種災害而導致的經濟影響進行科學分析、客觀研判,從而建立及實施災害風險管理制度。制訂災害風險分級預警及應變與補償機制,詳細擬訂權責清晰界定的標準作業程序及定期檢討,讓全社會充分瞭解與掌握,並配合進行演練,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