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常委選舉結果注定國民黨難有戰鬥力

中國國民黨昨日進行中常委選舉。按照中國國民黨黨章規定,國民黨中常會設常務委員三十四人(執政時為三十九席),其中選任中常委共三十二席,由全國黨代表票選;另指定中常委兩席(執政時七席),由黨主席指定由青年團總團長及全國青年工作總會總會長出任,此兩席均需由所在功能團體中選舉產生(倘執政時,另加五席指定中常委,由黨主席從政務官中指定委任)。

三十二名選任中常委的當選名單,依得票數排序依次為黃昭順、蕭景田、沈慶光、楊瓊瓔、徐榛蔚、謝典霖、陳宗興、蔣根煌、蔣萬安、曾文培、范成連、呂學樟、楊博仁、姚江臨、林文瑞、江碩平、林榮德、劉大貝、吳陳瓊秋、李德維、徐弘庭、張育美、侯彩鳳、李昭平、游家富、江啟臣、侯佳齡、沈智慧、林滄敏、謝坤宗、李傅中武、陳雙全。

國民黨中央文傳會的新聞稿說,選舉結果及當選名單尚待十月二日(即今日)選監委員會審定。但由於得票排在三十二名內的候選人,都已符合婦女、勞工、農民、青年、原住民、身心殘障等應當屬於「保障名額」的規定,因而無需讓排在三十二名內的「一般」候選人「讓位」給「保障名額」,故而上述當選名單應該能通過選監委員會的審查。

而在昨日,國民黨第八屆全國青年工作總會總會長選舉結果也出爐,由全國青工總會副總會長吳建志當選青工總會總會長,為指定中常委。另外,台灣大學劉昱佑此前也通過甄選決選,當選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也成為指定中常委。

按照黨章規定,中常會是在「全代會」和中央委員會閉會期間,國民黨的最高權力核心,每週三固定開中常會,對黨務運作重要決策進行討論表決,權力甚大。實際上,在蔣經國、李登輝時期,凡是國民黨以至「總統府」、「行政院」有重大決策,包括部會首長的任免等,都必須先行經過國民黨中常會「蓋橡皮圖章」這一關。就連整整三十年前台灣當局作出開放老兵返大陸探親的決策,打開兩岸交流的大門,也是在蔣經國授命馬英九研撰出方案(即「穎考專案」),一九八七年十月十四日召開的國民黨中常會正式通過了探親的決議案,翌日由時任「內政部長」的吳伯雄正式宣佈這個已經轉為「行政院決議案」的重大決策:民眾赴大陸探親,一年可有一次,一次三個月。同年十二月一正式實施《台灣地區民眾赴大陸探親辦法》,禁錮三十八年的兩岸之間的鐵幕,就此被打破了冰山一角。由此可見,當年的國民黨中常會,是黨政一體的最高權力機構。

但後來在國民黨淪為在野黨,後來即使是國民黨再次執政,但兼任黨主席的馬英九出於種種目的,削弱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常務委員會的實際權力,因而在實際運作上,中央委員會已經成為聯誼性質的形態,唯一的價值就是具有參選中常委的資格。而中常會雖是黨章明定的「全代會」閉會期間的黨內最高權力機關,但是國民黨中央的決策是由主席掌控,而非由中常委議決。尤其是馬英九在二零零五年首度擔任黨主席後,就設置了「中山會報」,逐漸取代中常會的決策功能,使得中常會已不具政策溝通與決策的功能。常見的情況是,在中常會上,中常委們各抒己見,「議而不決」,最後決策權還是在主席。況且,中常會召開之前的「中山會報」就已完成決策了,因而中常會曾發生開會資料上載明「中山會報通過」字樣,令中常委為之氣結。在黨中央弱化了黨務系統的功能之後,「以黨輔政」的理念就逐漸變成「黨政分離」的情況。黨的權力掌握在特定人士手中,成為國民黨的危機之一。曾有人說,國民黨的轉弱,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常會決策權力的弱化,尤其是當「大權獨攬」的黨主席,倘其本身的執行力及政治謀略偏弱時,就連累全黨整體的戰鬥力偏弱。

儘管如此,國民黨中常委仍然是「香餑餑」,每次選舉都「搶崩頭」。——過去是每年改選一次,現在是每兩年改選一次,儘管「全代會」和黨主席是四年一屆。國民黨再次淪為在野黨後,拱手讓出數千個政務官或國營企業董事長的職位,國民黨原本的政務官員就突然「政治失業」,希望能尋找到政治新舞台,因而明知中常委的決策權力有限,但仍然成為搶手貨。因而有人笑曰,國民黨中常委的最高價值,是在到大陸的地方基層行走時,只要拿出印有「國民黨中常委」職務的名片,就獲得盛情接待。

本來,國民黨在再次淪為在野黨後,必須針對黨內外的各種情況,增強戰鬥力,這就要求趁著中常委改選的機會,實行「吐故納新」,補充新鮮血液,讓國民黨充滿活力。但今次中常委選舉,卻在選前盛傳有「換票聯盟」,但黨主席吳敦義卻不當是一回事,竟說「換票聯盟很正常」,這就導致「賄選」陰影無處不在。有某中南部重量級候選人在北市知名餐廳,宴請黨代表每人一客高達七千元的頂級料理,甚至傳出有某位台商背景的候選人在五星級飯店請黨代表吃「鮑魚宴」,餐會後還贈送價值數千元的名貴洋酒禮盒。由於黨中央維持一貫消極態度,放任不管,最終不但導致「換票聯盟」幾乎全壘打上榜,而且還把較有戰鬥力及問政理性的原中常委賴士葆「擠下去」。這樣的中常會,哪會有戰鬥力?!

實際上,雖然也有黨內高人氣的青壯派「立委」、蔣經國的孫子蔣萬安首次「入常」,但,被視為是國民黨中生代明日之星的「立委」江啟臣卻是「吊車尾」當選,得票不如預期。有志改革的「立委」或具有社會名望者,難以進入黨內權力中樞,反倒是「職業中常委」、「萬年中常委」積極搶進。導致中常委的「換血率」不到四成。國民黨靠這班死氣沉沉的「舊人」去領導打贏選戰,恐怕是難上難。

還有一個重大缺陷,就是未能顧及到「五湖四海」,排斥異己的情況甚為嚴重。實際上,早在中央委員選舉中,洪秀柱系統人馬就已遭逢重大挫敗,甚至在派系內被點名要角逐中常委的退將吳斯懷與李天鐸,在中央委員選舉一役就落敗。而中常委選舉的結果,爭取連任的「洪派」中常委柯貞竹及蘇清泉雙雙落馬,全軍覆沒。從此,洪秀柱在國民黨中常會內,已經「沒有聲音」。這可能會導致黨內更不團結,戰鬥力更為弱化。而且更糟糕的是,由於堅持「一中同表」的「洪派」被完全排擠出中常會,可能會導致對岸對國民黨走向「民進黨化」的疑慮心更重,以往又稱為「國共論壇」的「兩岸和平論壇」,或許邀請台方的協辦單位,就不再是「獨沽一味」國民黨,這就將令國民黨的唯一優勢——兩岸關係,也將被嚴重弱化,還有什麼戰鬥力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