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中共「八大」開了兩次代表大會

迄今為止,在中國共產黨95年的歷史中,共召開了18次全國代表大會。其中,只有「八大」舉行了兩次代表大會。細心的讀者在看黨史時應該注意到了這樣兩個名詞:八大二次會議、八屆二中全會。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八大」舉行了兩次全國大表大會

中共八屆四中全會於1958年5月3日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召開。出席會議的除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外,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列席了會議。5月25日,中共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召開,全會增選林彪為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增選柯慶施、李井泉、譚震林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增選李富春、李先念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全會還決定創辦出版黨中央理論刊物《紅旗》雜誌,由陳伯達任總編輯。

需要說明的是:在八屆四中全會和八屆五中全會的中間,還召開了八大二次會議。而八大二次會議並不是八屆二中全會,八屆二中全會是1956年11月10日-15日在北京舉行的,而八大二次會議則是1958年5月5日-23日在北京召開的。這樣算來,在1958年5月的一個月內,在北京連續召開了八屆四中全會、八大二次會議、八屆五中全會,這在中共黨史上是極其罕見的。那麼,為什麼「八大」召開了兩次代表大會呢?這要從中共「八大」說起。

1956年9月15曰-27日,中共「八大」(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上,鄧小平作了《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針對建國後黨內出現的官僚主義作風和驕傲自滿情緒等不良現象,報告要求重視黨內的思想教育,加強對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督。因此,鄧小平第一次系統地提出和闡述了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問題,「就是把黨的全國、省一級和縣一級的代表大會,都改作常任制,多少類似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那樣。」報告獲得大會通過,並且修改通過了新的黨章。

這樣,根據「八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新黨章,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實行常任制,每屆任期五年,每年召開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但除了「八大」一次會議和二次會議外八大」並沒有舉行過其他全體代表會議。其後,從「九大」到「十八大」,歷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不再有這樣的章程規定,所以,「八大」就成為了中共歷史上唯一召開過兩次全體代表大會的全國代表大會。

推動了「大躍進」運動全面展開

八大二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提出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推動了「大躍進」運動的全面展開。

八大二次會議開幕當天,劉少奇代表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工作報告,辱到與會者的一致贊成和擁護。會議繼續批評反冒進,並把黨內在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曾經發生過的意見分歧與爭論,錯誤地歸結為兩種不同指導思想、不同領導方法的鬥爭。會議還批評許多比較實事求是,對「大躍進」、高指標持懷疑態度的人是「觀潮派」和「秋後算賬派’說他們舉的不是紅旗而是「白旗」。

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通過了15年趕上和超過英國、提前5年完成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等目標,通過了「苦幹三年,基本改變面貌」等口號。這些重大決策的最後確定,表明八大二次會議是一次全面發動「大躍進」的會議。會後,「大躍進」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從各方面開展起來。

二次會議後周恩來想辭掉總理

八大二次會議,還有一事值得一記,那就是導致後來周恩來的婉辭。八大二次會議結束後半個月,周恩來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委婉地提出,請考慮自己繼續擔任國務院總理是否適當?會議挽留周恩來繼續擔任總理。會後,鄧小平擬了個會議記錄,寫道:會議認為周恩來「應該繼續擔任現任的工作,沒有必要加以改變」。並把這個記錄報送了毛譯東,毛澤東批示:「退尚昆存。」(注:楊尚昆時任中央辦公廳主任)這樣,周恩來仍但任國務院總理不變。

第二天,中共中央正式發出《關於成立財經、政法、外事、科學、文教小組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指出:「大政方針在政治局,具體部署在書記處經過改革,國務院的職能弱化,甚至被轉移。而導致周恩來辭職的原因,是他被批評犯了反冒進的「錯誤」。

1956年,全國上下出現經濟過熱現象,周恩來、陳雲等人當機立斷反冒進,把過大的建設規模壓了下來。對此,毛澤東在!1957年準備開展「大躍進」的時候,開始批評周恩來和陳雲,有些話說得相當重。譬如「共產黨總的方針是促進而不是促退。共產黨應該是促進委員會,只有國民黨才是促退委員會」。

1958年1月11日,毛澤東說:「不要提反冒進這個詞,這是政治問題。一反就泄了氣,6億人一泄了氣不得了。」1958年1月的南寧會議大批周恩來,迫他承認「0反冒進」的錯誤,還免去他擔任的中央財經小組組長的職務。反「反冒進」的氣氛一直延續到了八大二次會議。

這場針對周恩來的反冒進的批評,是毛澤東主持的,被批評者幾乎沒有可能進行說明和申述,只能一個勁地做自我批評。在這種氣氛下,周恩來的心情可想而知。風頭過後,他向中央提出「繼續擔任國務院總理是否適當」的問題。所幸,中央並沒有批准他的請辭。

書記處成為黨中央的辦事機構

在經濟領域全力開展反「反冒進」的同時,政治體制也在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中共「八大」通過的新黨章規定:「中央書記處在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領導之下,處理中央日常工作。」主席、副主席、總書記組成常常委是黨的核心領導,:毛澤東有意要培養鄧小平,讓鄧小平先任中央秘書長,後任書記處總書記。鄧小平於1954年4月任中央秘書長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醞釀「八大」中央名單時,鄧小平表示願意當中國的秘書長,不願意當外國的總書記。毛澤東做工作,講的很風趣,至於秘書長改為總書記,那只是中國話變成外國話。其實,外國的總書記就相當於中央的秘書長。」八大(一次會議上,52歲的鄧小平當選為總書記。

鄧小平曾向毛澤東提出,書記處還是作為政治局辦事機構,負責對軍隊和國務院的文件呈送。毛澤東不同意,強調書記處是黨中央的辦事機構,什麼事都要管,中央的由你們做,發文用中央的名義。凡是黨政軍各方面送中央報告、文件都要先送書記處。一般問題,書記處討論決定,即可下達、報行,重大問題,書記處先拿意見再報中央常委討論,決定。

中央書記處不同於舊的中央秘書處的另一點,是直接參與國民經濟以及黨團領導,中央書記處20多個具體辦事機構,國務院的一切工作,凡事都要請示書記處才能辦理。特別是1957年之後,書記處幾乎取代政治局,成為毛譯東直接指揮之下的統帥機構。

1958年,毛澤東在組織上賦予書記處更大的權力。4月間,中央成立5個領導小組,即財經、政法、外事、科學、文教,分別任命陳雲、彭真、王稼祥、聶榮臻、陸定一為組長,小組具體工作歸中央書記處管理。這5個位高權重的小,組長和和組員的名單,都是毛澤東責成鄧小平擬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