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用典賞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他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財,經常使用中國、外國的名言名句來表達思想、塑定理念、深化主題,而他在此過程中也展現出獨特的風格。瞭解習近平總書記的用典風格,對於深入學習他的系列重要講話有所助益。

述理深刻

中外很多典故包含深刻道理。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總是選擇那些寓理深刻的典故,準確地闡述他的思想,這是他用典的風格之一。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就《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向全會作說明時,使用了一句話:「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這句話典出清人陳澹然,他在清政府日益衰落、列強環伺的境況下,寫下《遷都建藩議》(收錄於《寤言》卷二),呼籲朝廷遷都,並在文中寫道:「惟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陳澹然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不能謀劃長遠的人,也不會謀劃短期內的事;不能謀劃全局的人,也不會謀劃小範圍的事。他用此語勸說清廷考慮全局問題而不要只考慮局部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借用這個典故,深刻地闡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各領域改革聯繫緊密,需要各方面各部門密切配合,需要做全局考慮、整體推進。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大家來自不同部門和單位,都要從全局看問題,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舉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於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見《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6日)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是看重全局和整體的,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的典故,提醒各部門要胸懷大局,以全局為重,不要只看本單位、本部門的局部。習近平於此處用此典,表明了他對全面深化改革中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的看重,體現了新的改革方略與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契合,也顯示了他審議《決定》時思考的重心。

2014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使用了這樣一個典故:「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此典出於《周易‧系辭下》,原句為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意思是說,君子安定時不忘危機,生存時不忘滅亡,大治時不忘禍亂。這樣才能身體安寧,保全國家。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個典故,深刻說明了居安思危的道理,在成績面前要有清醒的危機意識。他說:「我們保持了我國社會大局穩定,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了良好環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新形勢下我國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面臨的威脅和挑戰增多,特別是各種威脅和挑戰聯動效應明顯。」(見《人民日報》2014年4月27日)習總書記在這裏引用這個典故,具體、明確地表達了他清醒的危機意識,並且要求全黨同志都有這種危機意識。

2014年6月2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以國家主席身份在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在談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是否過時的問題時說道:「新形勢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不是過時了,而是歷久彌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不是淡化了,而是歷久彌深;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歷久彌堅。」為了說明這個道理,習近平總書記使用了一個典故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見《人民曰報》2014年6月29曰)此典語出《周易•益‧彖》,其中有「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之句,句中的「無方」,是指不分種類,一視同仁。「益」,指有利。「時」,指時勢。「偕」,是共同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說:大凡獲利的原則,在於與時同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裏使用此典,一方面是要肯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當今國際關係的有益指導,認定其思想精神即使在60年後的今天,仍然對我們處理國家關係具有新的價值;另一方面是要強調其與時偕行的必然性。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這樣一個典故「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此典出於《後漢書》,後來,在《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典籍中都曾出現,而以《舊唐書•魏徵傳》說的最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說,過去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失敗的教訓可以汲取,這種做法就像人們平時照鏡子一樣。習近平總書記使用此典,非常滑楚地闡明瞭這樣一個道理: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繼續開拓創新;就是不忘古而知今、就是以古事而鑒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接著解釋的,「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5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見《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他使用這個典故闡述理念,明確又不失感性,起到理路清晰,轉合自然的作用。

2017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談到維護國家金融安全要有風險意識時使用了「未雨綢繆」一典。此典出於《詩經•豳風‧鴟鴞》,其中一句:『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綢繆」,意為緊密纏縛,引申為修補。詩意為:趁著天還沒有下雨的時候,趕快用桑根的皮把鳥巢的空隙纏緊,只有把巢築堅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清代朱用純在《治家格言》中有如下兩句:「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其中「未雨綢繆」四字被後人取事應該預先準備之意而廣泛使用,成為典故。習近平總書記是在提出一些國家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整形成了風險外溢效應後使用此典的,他直接闡明了這樣的道理:我們對於金融工作要增強風險防範意識,預先有所準備,「準確預判,有效防範,不忽視一個風險,不放過一個隱患。」(見《光明日報》2017年4月27日)

點明主旨

中外很多典故,有直接點明事物本質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總是選擇那些能夠直接點明事物本質的典故,言簡意賅又十分準確地闡述他的思想,利於人們深刻瞭解他講話的主旨,由此形成他用典的一大風格。

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談到反腐倡廉時引用一典:「物必先腐,而後蟲生。」此句典出蘇軾《範增論》。原句為:「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詩入之。」意思是說:物品都是自己先腐爛,才能產生蛀蟲。人一定是自己先起了疑心,之後才能聽信別人的讒言。此典闡述了內因和外因關係的道理,也就是毛澤東說過的: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習近平引用此典,點明了他主持政治局這次集體學習時講話的主旨:反對腐敗,關鍵在於共產黨加強自身的黨風廉政建設。腐敗足以亡黨亡國;而亡黨亡國,主要在於內因。一些國家因長期積累的矛盾導致民怨載道、社會動盪、政權跨台,內因就是執政黨貪污腐敗。

習近平總書記於2013年1月5日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講話時,談到中國共產黨對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時,引用了兩句古詩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兩句詩,出自清代鄭板橋的一首題畫詩《竹石》,全詩為:「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詩意為:竹子紮根山岩中,基礎牢固,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擊打,它們仍然堅定強勁。後兩句詩鏗鏘有力,展現了作者堅忍不拔的氣節,後人常用為勵志之語。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講話中專門引用這兩句詩,非常鮮明地點出了他此次講話中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觀點: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的意志堅定不移。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談到勤學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國古人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大學的青舂時光,人生只有一次,應該好好珍惜。為學之要貴在勤奮、貴在鑽研、貴在有恆。」(見《人民曰報》2014年5月5日)他引用的「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兩句話,典出三國諸葛亮的《誡子書》,原文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簡要的意思是:不學習難以增長才幹,不立志難以成就學業。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此典,直接點明了他說這段話所闡述的如下主旨:青年時期是人生學習的關鍵階段、黃金時期,這時期的知識積累、價值觀養成都對人生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青年人要珍惜這一大好的學習時光,志存高遠,刻苦學習,增長才幹,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2014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在談到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時引用了一個典故:「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見《人民日報》2014年6月10日)此典出於《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司馬相如勸諫漢武帝通使收復西南的賦,其中有:「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另有《漢書•武帝紀》載,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為讓州郡舉薦賢才下詔,其中有:「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前後兩典共同的意思是,凡要建立功勳卓著的事業,就必須依靠非同尋常的人才,因而合為一典。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此典,直接闡明了這樣一個主旨:人才是自主創新中最根本的因素,科技競爭的關鍵在於人才;發展我國科技事業與培養相關人才之間不可分離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此處用此典,反映了他對提升我國科學技術水準關鍵點的準確把握,也表達了對改革不良人才體制、培養出更多世界級科技領軍人才的期盼。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使用了「不忘初心」一詞,說明了中國共產黨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繼續前進的逭理,並且在闡述繼續前進的幾方面歷史任務時第一句話都使用了這個詞。習近平總書記使用這個詞,簡捷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定意志和這種意志的由來。「不忘初心」一詞,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前一句,典出《華嚴經》中的一句經文,意思是說,一個學佛的人,不忘記自己最初的發願,才能持之以恆,勇猛精進,善始善終。學佛、修行,是艱難的,在此過程中,一個人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最終實現初發心願的理想。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此典,極為精當地表達了他所要闡述的一個基本觀點:我們不忘共產黨為什麼出發,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才能面向未來,面對挑戰,繼續前進。

恰當自然

習近平總書記在他的系列重要講話中用典,不限於中國古籍典故,還經常將中國民間諺語、俗話或者外國格言轉化、移用為典,恰到好處,又輕鬆自然,彰顯了他講話生動活潑的特色。

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紀委二次全會上講話時,使用了時下中國民眾形容大、小腐敗分子的辭彙「老虎」、「蒼蠅」,提出了各級紀委的一個重要工作原則:「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這種移民間通俗辭彙為典的方式,形象又生動地說明了黨中央反對腐敗全覆蓋,不留任何死角,不留任何餘地的總部署,同時也包含這樣一個道理:在反對腐敗問題上,必須反對特權現象,不論什麼人,只要觸犯黨紀國法,都要受到嚴厲懲處,表達了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積極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純淨政治生態,推動黨風、政風、社會風氣好轉的決心。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談到權力要制約問題時,講了這樣一段話:「權力沒有關進制度的籠子裏,腐敗現象就控制不住。在這次教育實踐活動中,建章立制非常重要,要把籠子紮緊一點,牛欄關貓是關不住的,空隙太大,貓可以來去自如。(見《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年1月16日)牛欄關貓,是中國民間的一個形象化俗語,意思是說有些東西使用不當或者只是形式,就不管用。牛欄是用來關牛的,用來關貓就不行了;牛欄看似粗大結實,但空隙太大,用來關貓,肯定關不住。習近平總書記移用這句民間俗語.為典,恰當又形象地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一定要有健全、嚴格、管用的制約權力的制度,才能控制腐敗現象;如果制度有疏漏,執行不嚴格,仍然控制不住腐敗現象。

2014年5月9日,習近平在參加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中進一步談到制度要執行的問題,說了下面一段話我們的制度不少,可以說基本形成,但不要讓它們形同虛設,成為『稻草人』,形成『破窗效應』。很多情況沒有監督,違反了也沒有任何處理。這樣搞,誰會把制度當回事呢?我們黨的制度是從黨章開始的,學習黨章學了半天,最後還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不行!我們的制度有些還不夠健全,已經有的鐵籠子門沒關上,沒上鎖。或者柵欄太寬了,或者柵欄是用麻稈做的,那也不行。現有制度都沒執行好,再搞新的制度,可以預言也會是白搭。所以,我說一分部署還要九分落實。制定制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抓落實,九分氣力要花在這上面。」(見《人民日報》2014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段話裏使用了「稻草人」、「鐵籠子門沒關上,沒上鎖」、「柵欄是用麻稈做的」等來自中國民間的形象化語言,是移用、改造民間俗語為典而用,而「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則是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的犯罪學的一個理論,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破窗效應」這個詞雖然來自於西方學術著作,但對於中國人來說也很形象化,好懂。習近平總書記也移用「破窗效應」這個外來辭彙為典,與移用、改造中國民間俗語而用的幾個典故連在一起使用,恰當而又生動地表達了這樣一個思想:有了制度,就要嚴格執行,不能形同虛設,違反了制度要嚴肅處理,這樣,制度才管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新年賀詞中,除了使用明末清初思想家,學問家王夫之《尚書引義•太甲》中的典故「新故相推,日生不滯」表達新舊事物交替變更,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停滯不前的意思之外,還使用了三個耳熟能詳的民間俗語:「擼起袖子加油幹」、「天上不會掉餡餅」、「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這三個民間俗語的使用,恰到好處地表達了習近平總書記要表達的決心,既鼓舞人心,又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三句民間俗語,好懂好記,聽起來也親切自然,因此,習近平總書記移用這三句話為典,使他的講話生動活潑又好懂好記。他的新年賀詞一發表,這三句話立即被幹部群眾廣泛使用,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刷屏」,至今仍然被民眾日常談話和幹部在講話中廣泛使用。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考察宋家溝,在和村民們談話時再次使用了「擼起袖子加油幹」這一民間俗語,緊接著使用了「讓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這句民間俗語,表達了黨中央和人民群眾共同的決心和良好的願望。

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以中國國家主席身份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演講時,移用了「流淌著牛奶與蜂蜜的地方」、「金字塔是一塊塊石頭壘成的」、「偉業非一日之功」三句外來諺語為典。

「流淌著牛奶與蜂蜜的地方」這句話出自《聖經‧出埃及記》第3章8節,這裏所說的「流淌著牛奶與蜂蜜之地」指的是迦南。後來,西方人用這句話比喻富饒之地、幸福樂土。習近平總書記使用這個外來諺語,恰當而自然地銜接了他接下來所表達的觀點:古絲綢之路本來是富饒的地方,現在卻變成了衝突動盪之地,這種狀況不能再持續下去了,我們要通過「一帶一路」共同營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金字塔是一塊塊石頭壘成的」,是阿拉伯諺語。金字塔由石塊砌成,大小不一,最高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共用230萬個石塊砌成,平均每塊2.5噸,石塊之間沒有任何黏著物,靠石塊的相互疊壓和咬合壘成。阿拉伯這句諺語形容浩大的工程也是一步步幹出來的。「偉業非一日之功」原為歐洲諺語「羅馬城非一夕建成」(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轉譯為「偉業非一日之功」,直白地說明大的事業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天天幹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把這兩句諺語連用,移用外國彥語為典,恰當地說明了他所闡述的這樣一個道理:「一帶一路」建設是偉大的事業,而偉大的事業也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推進實施,一點一滴地抓出成

(陳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