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兩岸交流的升級版——融合發展

整整三十年前的今日,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蔣經國先生在主持國民黨中常會時,宣佈開放臺灣民眾可以赴大陸探親,這是蔣經國和國民黨為兩岸開放做出的重大決策。翌日,「內政部長」吳伯雄在「行政院會」代表台灣當局正式宣佈這個決定。大陸國務院對此公開表示歡迎,並「保證來去自由,盡力提供方便」,同時希望台灣也能讓中國民眾去台灣探親,兩天後國務院公布《關於台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反應極快。隨後,蔣經國親自直接下令,「行政院」宣布一般民眾也可自十二月起前往大陸探親,並責成紅十字會自十一月二日起開始受理登記。兩岸緊閉近四十年的大門,終於開了一條縫,但兩岸交流的春潮湧起,沖刷成了台商到大陸投資的大道。再到二零零八年五月馬英九上台,海峽兩會恢復談判,簽署了三十二項協議,實現「三通」,及大陸居民赴台旅遊、投資,兩岸各領域交流形成了洶湧澎湃的大潮。但蔡英文上台後,拒絕承認以「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為核心內涵的「九二共識」,導致雙方兩岸事務主管單位的制度性聯絡機制,及海峽兩會的談判「停擺」。但兩岸民間交流仍然連綿不斷,不過在表現形式上卻發生了重大的調適,形成了台灣民眾到大陸就業、定居,甚至是台灣新娘嫁到大陸的新潮流。此顯示,兩岸交流從初始時的「單向」發展到「雙向」,再發展到現在已經隱然成流的「逆單向」。在兩岸融合之下,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將會更密切,台灣對大陸的依賴度更深更廣,「台獨」勢力要脫離祖國懷抱「要跑也跑不了」。

這幾天,蔡當局也在紀念兩岸交流三十年,但又挾帶了許多私貨,將其「新南向政策」說成是兩岸交流的「延續」,還可與「一帶一路」進行「合作」。而且更厚顏無恥地聲稱,兩岸交流的大門上民進黨及其前身「黨外」打開的,因為有不少民進黨人鼓吹開放老兵副大陸探親,在他們的壓力之下,才促使國民黨當局宣布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這顯然是貪天之功為己有。不錯,確實是曾有個別民進黨人,及此前在民進黨尚未成立時的「黨外」人士,在推動及協助老兵回鄉探親,這其中固然有著人道主義的成分,但也挾帶著打擊國民黨政權「獨裁」的意涵。而且,當時積極為老兵探親權奔走的,如林正杰等,其實是民進黨中的「統派」。--民進黨在成立時,是一個「統派」於「獨派」共存的大雜燴,都是為了反抗國民黨獨裁統治而走到一起來了。但當李登輝同意「修憲」,開放「總統」及「立委」全面普選之後,「反獨裁」的主要矛盾解決了,「台獨」的次要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了。一大批「統派」人物如林正杰、費希平、朱高正等退出民進黨。而退出民進黨的「統派」人士,就正是此前鼓吹開放老兵探親的積極者。

其實,揭櫫兩岸開放的真正功臣,是鄧小平,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告台灣同胞書》,是葉劍英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提出的「葉九條」。實際上,在中美兩國進行建交的秘密談判達成協議時,鄧小平為中美正式建交發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一九七九年元旦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佈停止炮擊金門,同時更宣佈了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國家統一的大政方針。其中有一段直接寫道:「由於長期隔絕,大陸和台灣的同胞互不瞭解,對於雙方造成各種不便。遠居海外的許多僑胞都能回國觀光,與家人團聚。爲什麽近在咫尺的大陸和台灣的同胞卻不能自由來往呢?我們認爲這種藩籬沒有理由繼續存在。我們希望雙方儘快實現通航通郵,以利雙方同胞直接接觸,互通訊息,探親訪友,旅游參觀,進行學術文化體育工藝觀摩。」兩年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又發表了對台工作九條建議,這個後來被簡稱為「葉九條」的政策宣示,除了提出舉行國共談判、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雙方共同為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以及開展學術、文化、體育交流提供方便,達成有關協議;國家實現統一後,台灣可以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台灣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等重要建議之外,還訴諸以情:「台灣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願回祖國大陸定居者,保證妥善安排,不受歧視,來去自由」。

正是北京的人道主義呼籲,觸發了老兵動念要求回家探親,並衝破國民黨當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主義」,形成「老兵要回家」的強大壓力,終促使蔣經國先生有所觸動,指示身邊幕僚馬英九起草相關方案。馬英九遵令執筆,為保密起名「穎考專案」,而且還是自己親筆謄抄,連送到對保密要求極為嚴格的打字室打字也免了。

經過三十年的兩岸開放,發生了許多變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兩岸的經濟實力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三十年前,台灣地區的GDP相當於大陸的一半,如果按人均GDP計算,臺灣是大陸的數十倍。記得當時香港和台灣合作拍攝了一部名為《海峽兩岸》的故事片,講述一名跟隨蔣介石到台灣的官員,帶著續婚太太和到美國留學返台的兒子,到深圳與原配太太及留在大陸的兒子團聚。兩邊家人的貧富懸殊及氣質反差,形成了戲劇最重要的元素——矛盾衝突。但在大陸方面積極推動改革開放,尤其是在中共「十八大」後砥礪奮進,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增;而台灣方面卻是民主墮落為民粹,陷入了藍綠纏鬥,經濟發展被嚴重拖累。在去年,大陸的經濟總量已經是臺灣的二十多倍,沿海多個省份的單體經濟總量已經超逾臺灣。

這就為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兩岸民眾心靈契合」和「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主張,提供了極佳的經濟社會條件。蔡英文上台後,雖然兩岸關係形勢複雜嚴峻,兩岸交流的勢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在以「融合發展」來推動「心靈契合」的指導思想之下,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不但沒有中斷,相反卻呈現出不斷熱絡的喜人景象。大陸各省市越來越重視兩岸青年的交流,而且更加重視「體驗式交流」的質量與效果。很大親身到大陸交流的台灣青年都對大陸的發展與進步贊不絕口,並表達要到大陸創業、就業發展的願望。實際上,已經有不少台灣青年到大陸就業、創業,他們認為在台灣,不但是迴旋空間細小,與國際聯繫渠道壅塞,「小確幸」追求也使青年不求進取;而在大陸,不但是不存在這些消極因素,相反對於有上進心的青年來說,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通過兩岸「融合發展」,讓台灣同胞享受到大陸的發展機遇,享受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的福利,形成兩岸共同利益,實現兩岸心靈契合,建構命運相連的兩岸共同體。不但有利於夯實兩岸關係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基礎,還將打造兩岸和平統一的情感紐帶、文化基礎與價值基礎。

因此,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既不能欲速不達,也不能消極等待。首先要務是「反獨」,絕對不能讓台灣地區從中國版圖上分離出來。與此同時,在政治上促統,經濟上促「融合發展」,在社會人文上促「心靈契合」,形成兩岸交流的「2•0版」亦即「升級版」,形成共同利益聯結,就能不斷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和平統一奠定基礎、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