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差額選舉史兩內定政治局委員意外落選

中國的選舉制度,確切地說是中共建政後的選舉制度,六十餘年來經歷了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等額選舉走過場,到十個蘿蔔八九個坑的差額選舉有上有下的演變,無論其實際操作與制度設計初衷如何不一致,至少在形式上體現了民主。六十餘年裏,有陪選者如孫政才,意外當選而官至中共政治局委員,也有兩位中共內定的政治局委員,卻意外落選中央委員,前途暗淡。

劉少奇周恩來之爭

1954年,中國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制定了《憲法》。在這之前,由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行議會職能,政協制定的《共同綱領》代行憲法,因而實際上第一屆全國政協的選舉才是中共建政的第一次選舉。第一屆全國政協籌備時,中共雖已解放全國大部分地區,但地方政權建設、剿匪等工作仍在繼續,不具備選舉條件,因而第一屆政協委員主要由中共醞釀產生。662名來自中共及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無黨派知名人士代表,選舉出了180名政協全國委員,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同時毛澤東還當選政協主席,副主席為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

1953年,全國政協制定了中國第一部《選舉法》。確定了省、縣和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其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鄉、鎮、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的原則。規定,公民年滿18歲,不分民族和種族、性別、職業、社會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居住期限,均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候選人由中共、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屬於上述黨派、團體的選民或代表,按選區或單位聯合或單獨提出候選人名單,實際上候選人名單多由中共圈定。這部選舉法中對於究竟是等額選舉還是差額選舉,沒有明確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組織選中的候選人百分百當選,成為實質上的等額選舉。

在次年的一屆人大上,毛澤東當選國家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全國人大委員長,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1957年一屆人大四次會議預備會議討論會議議程時,劉少奇建議在來年的人大換屆中直接採用差額選舉人大代表,候選人可以多於代表名額,當然候選人名單還是需要協商的。在幾天後的正式會議上,周恩來向大會作了政府工作報告,旗幟鮮明地堅持等額選舉,指出以前採用等額選舉是各方協商的結果,要改變這個方法還需要各方協商一致。儘管在大會討論時,許多人大代表贊成差額選舉,但對候選人與名額之間的比例莫衷一是,最後給出了不超過50%的比例提交各代表團、主席團討論。幾經討論,最終差額宣佈方案無疾而終,仍然實行等額選舉。

彭真確立差額選舉制度

1979年,中共建政後第一次修訂選舉法。中共元老、剛複出擔任五屆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的彭真,主持了選舉法的修訂工作,他指出「候選人多於應選人的不等額選舉是搞好選舉的關鍵之一」。在7月1日的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新修訂的《選舉法》獲得通過,明確規定各級人大代表選舉採用差額選舉。選民或人大代表三人及以上就可以聯名提出候選人;直接選舉人大代表候選人多於名額二分之一到一倍之間,間接選舉的人大代表候選人多於名額五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各黨派、團體、選民可以採用各種方式宣傳候選人,但選舉日當天必須停止宣傳。也就在這次會議上,彭真當選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後出任委員長,為中國法制建設貢獻頗多。

從法律條文看,這次修訂誠意十足,差額選舉制度框架已經建立。這次修訂極大地激發了普通民眾,尤其是在校學生的參政熱情。據著名憲法學者蔡定劍回憶,在1980年的北京市海澱區人大代表選舉中,「北京大學要選兩名人大代表,其中一名是學生。經初步提名醞釀後,18名學生被提名確定為初步候選人。當時,競選的大字報、辯論會、演講、座談會盛極一時,候選人經常在餐廳、教室、廣場進行辯論、回答提問、發表演說。一系列競選後,一名國政系研究生以登記選民57%的得票率當選。」也就在1980年,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規定黨內選舉應實行候選人多於應選人的差額選舉辦法,或是採用差額選舉辦法產生候選人作為預選,然後進行正式選舉。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事實上成了「差額預選,正式等額」。1983年廣西選舉全國人大代表時,代表推舉的候選人全部被劃掉,提交的正式候選人名單都是由主席團提出的。一些代表將情況向全國人大反映,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習仲勳與楊尚昆、彭沖研究後,認為廣西的做法不妥,代表推舉的候選人應不列入候選人名單違法,並親自給廣西黨委第一書記去電批判,要求糾正。

對於選舉法中允許宣傳候選人,一些人中共高官認為這種「競選」是不遵守社會主義法制,搞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是秘密串聯蠱惑人心,公開反對四項基本原則,必須堅決反對。最終,對候選人的宣傳被局限在選民小組會上介紹候選人。鑒於事實上的「差額預選,正式等額」,由選民直接提名的候選人常常在「協商」預選中被「協商」掉,1986年再次修訂《選舉法》取消預選。同時還修訂了《地方組織法》,明確地方國家機關副職採用差額選舉產生,正職原則上採取差額選舉,提不出候選人則採取等額選舉,並確定了差額的比例。修訂法律時,關於地方國家機關副職的產生有兩種意見,一是差額選舉,一是如國務院一般由正職提名「組閣」,人大批准。全國人大就此問題向各省人大發函徵求意見,最終大多數認為差額選舉更能體現民主,也是一直以來選舉制度的延續,相比「組閣」更好。

太子黨被差額

1987、1988年是選舉法修訂後的第一次全國性換屆年,受差額選舉的鼓舞,全國選舉工作熱烈異常,踴躍參與。一批自以為萬無一失的組織提名候選人落選,由選民提名的候選人當選,在北京還出現了「競選辦公室」,民主氣氛空前。1987年12月,中共北京市委換屆選舉進行,黨代表要從55名候選人中差額選舉出50名市委委員。時任北京市委常委、市委商業外經外貿部部長、體改委副主任、中共元老陳雲之子陳元,原定出任北京市委副書記,在選舉中落選市委委員,無法出任市委副書記,最終調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而在此之前,與陳元同樣由中央國家機關下放北京市下屬區縣擔任副職,1984年又同樣升任副部級,擔任副市長的陳毅元帥之子陳昊蘇,在差額選舉前調離北京,未出現在差額名單裏。時任北京市旅遊局局長、薄一波之子薄熙成,主動要求不出現在差額名單中。這些原本內定出任更重要職位的「太子黨」之所以落選,很大程度上在於民眾、代表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如官倒、火箭提拔等等。

有失意當然也有得意的,時任河南省鄭州市副市長、劉少奇之子劉源,在不是候選人的情況下,由人大代表提名為河南省副省長並高票當選。就在這次北京市換屆中,還出現了一件新鮮事——「競選辦公室」。在1988年的北京市副市長選舉中,十名候選人差額三人,在這十名候選人中有兩名女性,時任北京燕山石化黨委書記、副總經理的吳儀,時任北京市西城區副區長、中國國民黨中央革命委員會的何魯麗。在人大召開前十幾天,北京市婦聯得知兩位女性成為副市長候選人,並通過考察獲知兩人能力、才幹、政績都足以勝任副市長。於是,婦聯主任召集下屬各區縣婦女主任開會,讓她們回去在本區縣代表中多多宣傳兩位候選人,此後又向各民主黨派、團體、社會各界宣傳兩位候選人。最終兩人如期當選,吳儀官至中共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魯麗官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

內定政治局委員也落選

官員落選的原因,除了上述的人大代表對其不滿,用腳投票,還有一個就是代表們對黨的意圖領會不夠。比如說,許多副部級幹部已經內定擔任正部級職務,但在選舉前並未公佈,按照正部級才能擔任中央委員的潛規則,自然就被差額掉了。1987年,時任中共十二屆中央書記處書記,有「左王」之稱的鄧力群,位居國家領導人之列,原本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內定進入政治局,卻因「名氣太大」不但在中央委員換屆選舉中落選,還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的選舉中落選。1992年,時任中共政治局委員、四川省委書記楊汝岱將在中共十四大上退居二線,鄧小平已內定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肖秧接任四川省委書記並進入政治局。重慶市委書記僅是副部級,果然在中央委員選舉中被差額掉了。

一旦內定的候選人落選,對中共而言就屬於政治事故。為防止這樣的事件發生,後來對於要提拔的官員,都在換屆前提拔到位,以免代表們不能領會組織意圖。意外當選的官員,經審查後確定沒有賄選等非法行為的,同樣予以重用。有問題一旦查實,輕則投閒散置,重則嚴懲不貸。1988年廣州市長選舉中,原本只有常務副市長楊資元一個候選人,按照相關規定不能提出候選人實行等額選舉,但當候選人名單提交大會醞釀時,增城、花縣、芳村區、黃浦區、東山區35位代表提名剛從增城縣委書記升任副市長5個月的雷宇為市長候選人。正式選舉時,楊資元以348票當選,有意思的是在雷宇的選票中有292票棄權。此後,雷宇接替楊資元出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1992年升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1996年辭去公職。在廣東韶關的市長選舉中,主席團提名的候選人是原任市長肖有根,代表提名的是市委副書記高祀仁。與廣州結局不同的是,高祀仁以壓倒性多數票戰勝組織提名的肖有根,當選市長。這是中共建國以來選舉中極其罕見的情況,人大代表反響熱烈,讓上級領導大跌眼鏡。高祀仁順利出任市長,兩年後升任廣東省委常委、秘書長,後官至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主任。

2012年,時任中共瀋陽市委副書記蘇宏章,通過賄選當選遼寧省委常委,次月兼任政法委書記,創造了由市委副書記直接晉升省委常委的紀錄。2016年,賄選案發,蘇宏章被雙開,移送司法機關,時任省委書記王瑉落馬。內定落選者,則沒意外當選者那樣幸運,大多前途暗淡。作為中共元老的鄧力群,在落選後也只能退居二線,淡出政壇。肖秧在落選後,仍然晉升為正部級的四川省長,但幾個月後就調任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退居二線。1985年,時年46歲的宋瑞祥即由青海省地礦局黨組書記、局長升任正部級的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儼然是政壇的明日之星。1988年青海換屆,差額選舉出35位省委委員,意外的是作為省長的宋瑞祥卻落選了,成為只有行政職務沒有黨內職務的光杆省長。只能列席省委常委會,沒有發言權,沒有投票權,工作極為不便。1年後調任地礦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此後直到退休都頂著(正部級)擔任著副部級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