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領域也擬採「地方包圍中央」策略?

新北市長朱立倫昨日赴市議會備詢。國民黨籍市議員陳明義在詢問中要求朱立倫市長,設立新北市駐北京辦事處、新北市駐港澳辦事處來為台商服務,朱立倫表示目前有新北市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在協助工商的發展。但陳明義表達不滿意,認為只有市政府設立的辦事處才能發揮公權力作用。朱立倫即回應說,「這是可以討論的方向」,並表示為協助台灣及新北市民在大陸地區工作就學或事業等需求,新北市政府會針對議員建議,儘快研擬在對岸設置聯絡中心、服務中心或辦公室。

而昨日正好是陸委會舉行每週例行記者會的日期,因而朱立倫的應詢內容,就新鮮熱辣地成為記者會的議題。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邱垂正指出,在有關赴中國大陸設置辦事機構,這涉及公權力延伸,並非地方政府的單純自治事項,兩岸事務應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由「中央政府」依兩岸協商溝通各部會處理,特別是由陸委會統籌,且兩岸關係相對複雜,應有整體的兩岸政策思考,

不宜由地方政府片面處理。陸委會樂意與新北市及其它地方政府溝通,並提供相關資訊與必要協助。

從各種跡象看,新北市議會昨日上演的這場「問詢及應詢戲」,或許是在開場前就事先「寫好劇本」,由國民黨籍的市議員向朱立倫「發球」,然後由朱立倫「踢出一腳好球」,以凸顯只有國民黨才能處理好兩岸關係。當然,更重要的用意是,要為明年底的縣市長選舉造勢。實際上,前日舉行的國民黨中常會,通過了黨中央提名協調小組成員名單,由兩位黨副主席曾永權與郝龍斌、黨副祕書長杜建德、組發會主委李哲華與全島二十二個縣市黨部的主委共同組成,並由曾永權擔任召集人,負責審核直轄市長、縣市長建議輔選方式與提名名單。由於日前傳出國民黨將在十一月初陸續公布參選名單,因而中常會通過此案,意味著正式啟動縣市長提名,進入縣市長選戰的實質性操作。盡管兩岸關係不是縣市政府的權責,但國民黨在丟失「中央」執政權的同時,也失去對兩岸事務的操控權之後,為「英雄無用武之地」而心猶不甘,希望能以自己「可操之於我」的縣市政府,充分利用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兩岸協商的「剩餘價值」,繼續發展與對岸的關係,以與民進黨政府的「停擺」狀態形成鮮明對比,激起各縣市尤其是中南部縣市的選民,對當年對岸各省市政府絡繹不絕地湧到該處簽署各種採購合約的美好回憶,從而在投票時作出明智的選擇。當然,即使是在狹義的新北市長選情範疇,國民黨籍市議員與市長昨日的「一唱一和」,也明顯地有著在國民黨內以吳敦義與朱立倫合作推出侯有宜,以消彌周錫瑋,及在對外挫低民進黨潛在參選人的氣勢的影子。

陸委會的反應,卻一反過去「凡國民黨的主張一概否定」的態度,相反還有「主動接球」之妙。其一、是並不反對此一議題,甚至還是樂見其成。其二、但強調此類公權力事務並非是單純的地方自治事務,應由「中央」尤其是陸委會出門統籌處理。其三、此類「好康」的議題,不應該只是新北市「獨享」,而應當是「一視同仁」,全台灣地區包括民進黨執政的各縣市,都應「人人有份」。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昨日新北市的這場「戲」,其實也可說是朱立倫以至是國民黨給民進黨和蔡政府「造球」。實際上,在蔡英文因為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及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核心內涵,因而導致兩岸制度性聯絡機制「停罷」,兩岸協商機制也中斷之下,難得國民黨會「送上」這個純粹是地方事務,因而或許不涉「九二共識」,可以透過進行兩岸協商予以推動的絕佳機會,驚喜若狂還擔心會接不住這個「球」,「為我所用」地發出一記漂亮的「接發球」呢,又怎會像過去那樣「條件反射」地否定國民黨有關兩岸關係的議題?

實際上,邱垂正有關「赴中國大陸設置辦事機構並非地方政府單純自治事項」的說法並沒有錯,因為按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只有獲得陸委會授權或委託的機構和團體,才能與對岸洽簽涉及公權力的協議,而縣市政府雖然是屬於地方自治機構,但享有公權力,而其與對岸的城市互設辦事處,也是公權力行為。這是屬於「中央」層級的權限,陸委會或海基會並不一定要親自出馬,但至少要經陸委會批准,甚至陸委會還會派出處長級官員作「顧問」參與協商。倘對岸也像當年的「澳門模式」那樣派出司局長級官員作「顧問」,那就等於是「間接恢復談判」,破了「停擺」的局了。

而且更讓蔡政府「見獵心喜」的是,可以「一視同仁」的理由,指出既然國民黨執政的新北市政府能與對岸的城市洽簽兩岸事務的協議,民進黨執政的縣市也應該獲得同樣的授權。倘獲得突破,就是民進黨執政縣市再次運用「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戰術。實際上,過去民進黨在選舉事務中,模仿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戰術,制定「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戰術,先行爭取縣市長選舉的勝利,在擴大「根據地」後,就能在「總統」大選中為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提供更多的行政資源,充分利用大小「樁腳」固票拉票,而二零零零年陳水扁的當選,及二零一六年蔡英文的當選,此前一次的縣市長選舉,民進黨都獲得決定性勝選,就成功地運用了「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戰術。現在,新北市的國民黨市長及市議員提出市政府到對岸開設辦事處的訴求,蔡政府正好就可「為我所用」,

籍機發動所有民進黨執政的縣市,都提出同樣的訴求,與對岸的城市洽簽互設辦事處的協議,以求在兩岸事務領域上,也運用「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戰術,沖開已經關閉了的兩岸協商的「大門」。

陸委會對國民黨涉兩岸事務議題的態度,從過去的「為反而反」,轉變為樂見其成,但卻要掌握主導權,固然是因為上述的動機在發揮驅使作用,但似乎也是與蔡政府及民進黨對中共「十九大」的評價,正在開始走向正面密切相關。實際上,蔡政府和民進黨在曾經「條件反射」地負面批評「十九大」報告後,近日似乎是「事情正在起變化」,調子已經變「軟」,甚至有正面評價。陸委會昨日對有兩名在陸台生近日公開表示有興趣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反應,就比此前對「十九大」台籍代表盧麗安的態度要低調得多,不再是兇巴巴的。在出訪途中的蔡英文,昨日在提到習近平在「十九大」中有關「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

生活方式」的論述時,也表示「願意朝善意的方向去解讀,大家秉持善意,一起努力改善雙方關係。」或許,蔡英文在出訪的過程中,能夠有機會「跳出台灣看台灣」,有了更多的思考角度及方向,因而要挪動「屁股」,扭轉「腦筋」乎?

當然,蔡英文是否會轉變,現在仍然言之尚早。不過,既然昨日連馬英九也說,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習蔡會」不是不可能,或許連他也已嗅出「風向」在悄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