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十九大後外交亮點 行大國外交還需腳踏實地

【香港中通社北京11月14日電】連日來,亞太外交熱潮備受關注,尤其是中國角色。中共十九大剛剛亮出中國國內發展及世界地位的圖景,然而未來如何實現,仍需及時回歸現實、直面問題,進行腳踏實地的探索。

大國定調深耕艱鉅

十九大後外交亮點,當屬美國總統特朗普首次訪華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共同定下未來中美關係之基調:走互利共贏的合作之路。這意味著中美元首之間達成了重要共識,將對兩國關係發揮戰略引領作用。

這釋放了積極信號,但並不意味著中美在經貿、安全等諸多領域存在的摩擦與分歧已經緩解。據美媒報道,特朗普離開中國後在越南舉行的APEC會議上,依舊強調美國將捍衛其商業權力,「不會再讓美國人被佔便宜」。

盡管特朗普表示中美貿易逆差不是中國的責任,但這可能是因為特朗普也沒有清晰的亞太戰略來平衡其中複雜的利害關係。但特朗普只有一點是明確的:不可損害美國利益。由此可見,特朗普在中國和在APEC的表態並無矛盾,一旦美國認為不公平,可以對話但絕不會退讓。

可以預見的是,中國未來必將在諸多摩擦分歧點上與美國進行艱鉅、細緻且有效的商討與對話,這考驗的是中國大大小小各個層級的外交實踐智慧。

周邊謹慎務實促信

習近平十九大後的首次出訪則鎖定東盟國家。東盟是中國周邊外交中的重中之重,北京觀察家認為,中國與東盟關係現狀趨穩向好,但未來發展主綫是大國博弈與大國平衡。

特朗普此次亞洲行多次提到「印太戰略」,但這一戰略尚未清晰。東盟國家處在中美矛盾與利益的交匯點上,自然相當謹慎小心。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此次出訪越南、老撾,李克強出訪菲律賓,均加深了與對方的友誼並達成經濟、安全的務實合作共識,例如推動亞太自貿區實現、啓動「南海行為准則」案文磋商等等。

其實,中國與東盟之間並不缺乏值得深挖的利益共同點,除經濟關係外,即便在敏感的安全關係上,也存在著建立更多有效的安全對話機制、進行深入安全合作的空間。

中國經營周邊外交的主動性近年來有所提升,但未來如何在美國、日本等國家的亞太戰略影響下,拿捏住雙方共同利益以促進相互信任,依舊任重道遠。

不過,從中國高層展開的這一輪行程緊凑、成果豐富的外交實踐來看,未來中國如何行大國外交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