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安效應」的豐富內涵

10月18日,土生土長的高雄人盧麗安以台籍中共黨代表的身份在19大黨員代表通道記者採訪中亮相,引起兩岸「盧麗安效應」持續發酵,島內輿論熱議,綠營撕咬,蔡當局緊急祭出懲罰措施,而認同盧麗安的年輕人則亮明立場揭竿而起。「盧麗安效應」的豐富內涵值得深思。

高雄出了個中共全國黨代表

19大代表盧麗安,入上海籍,中共黨籍2年,目前是上海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副院長,也是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今年6月她和另外9名臺灣省籍人士被選為中共19大代表。這9人是全國台聯會副會長蘇輝、福建省台聯會長江爾雄、廣東省台聯會副會長許可慰、四川省台聯會長劉琪、上海市台聯會長盧麗安、青海省台聯會長朱台青、海南省台聯會長符之冠、北京市台聯會副會長陳子雲、安徽省台聯會副會長林敏、湖南省台聯會辦公室主任管勇。有別於這9人是出生於大陸的「台籍第二代」,盧麗安是首位全國黨代表中生長于臺灣的入。

生於高雄,定居上海。盧麗安1968年出生于高雄,曾就讀高雄女中,1990年從政治大學英語系畢業後,即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碩士,1992年拿到碩士學位,1999年又獲得英國格拉斯哥大學(Glasgow University)英國文學系文學博士學位。在英國念書時,盧結識了在愛丁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先生沈一帆。沈是出生於台中的外省籍第二代,兩人交往後「裸婚」。盧麗安說,上海是公公的故鄉,回到上海是先生的心願,也是兩人的共同選擇。1997年初,盧與先生拖著兩口大皮箱來到復旦大學任教,成了定居上海的臺灣同胞,也從此和上海市台聯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是臺灣人更是中國人」。盧說,海外留學的那幾年,她收穫了學識、友誼、眼界、愛情,但最重要的是,留學經驗激發了自己對民族發展的過去、5見在與未來的深刻思考,這就是「我是臺灣人,更是中國人。」她研究英國文學和女性主義,生長在寶島臺灣,「以臺灣的女兒為榮,以生為中國人為傲」;「愛臺灣、愛大陸,就像愛自己的爸爸媽媽’

為何加人中國共產黨?盧說,她留學的時候研讀馬克思主義,研讀女性主義,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逆不道」。她回到大陸定居任教二十年期間,先以「群眾」身份參政、議政7年,再以無黨派知識份子身份「用挑剔眼光考核」中共近7年,2014年才決定申請入黨。20年裏,她見證了大陸從過去時迅速地突變成未來時;從大陸軟實力、硬實力的迅速進步,認識到執政黨(中共)是與時俱進的政黨。這些經歷讓她解開了一個自小藏在心中的謎。這就是為何她的外公生於長於日本殖民臺灣的時代,講閩南語,留學日本,卻偏偏非常喜歡聽京戲。她從外公1979年79歲時撰寫的一本薄薄的自傳中知道了他童年時代生活的困苦,臺灣光復時同胞們的雀躍,知道了他希望中華民族能夠站起來,希望中國人民不要再遭受戰爭、動亂和苦難。她懂了外公的祈願其實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所以通過她在大陸二十年的生活,通過閱讀歷史,通過閱讀研習中國共產黨歷史,她有一句話跟大家分享,這就是,「歷史無法選擇,但是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

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盧說,家族歷史和成長經歷使她堅信,和平發展是兩岸關係的主要走勢,也是兩岸民眾的共同心聲。作為臺灣代表團十名代表中的一員,「我們聯繫了廣大的臺灣同胞」;作為一名髙校黨員,她「希望教出的學生能傳承、創新中華文化,能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大家可以一起為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油努力」。

「盧麗安們」開啟島內民眾另一種思考和選擇

盧麗安的亮相,在島內再次卷起兩岸關係的波瀾,成為島內熱議的焦點。而10月30日、11月1日,北大臺灣博士生王裕慶、張立齊更先後公開表示要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凡此,彰顯出「盧麗安效應」的豐富內涵。

一是再次揭示了「天然獨」是個假議題。蔡英文將島內青年對臺灣天然樸素的情感抹上「獨」的色彩,將臺灣青年愛家鄉做出「天然獨」的定性,目的不外是以「台獨」立場引導、綁架島內青年,消除大陸對島內青年的影響力,斬斷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後續力量。其執政一年多來,更是在文化教育上加快了塑造「天然獨」的腳步。但盧、王、張的經歷及選擇則昭示著「天然獨」並不天然,「塑造獨」齒難逃失敗的下場。1990年22歲的盧麗安以及1993年15歲的外省第三代王裕慶離開臺灣時,李登輝的「獨」系列教科書《認識臺灣》尚未出籠,但以「台獨」為底蘊的本土化自由化風潮已侵入校園教育,生自台中農家的張立齊更是2013年才離開臺灣到大陸。他們出身不同,離開臺灣的時間不同,但全部處於「台獨」「反共」教育的環境之中,他們今天在兩岸之間共同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一方面說明了家族政治基因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更證明了「天然獨」不天然,島內年輕人傾不傾「獨」完全來自教育引導及自我塑造,只要脫離了「反共」意識形態和「台獨」史觀的塑造,土生土長的臺灣兒女通過自主的學習、探討、交流和反復比較,終能對兩岸血濃於水的臍帶聯繫、大陸的制度文化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判,終能得到「兩岸一家親」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制度認同、文化情感認同的共識。也因此,大陸堅決反對台當局施行「文化台獨」。

二是再次暴露了民進黨當局頑固的「反中」冷戰心態。對盧入籍大陸及未來返台探親問題,陸委會10月27日傍晚稱,盧安已在中國大陸設籍,取得中國大陸居民身份,「內政部」依法已廢止其臺灣戶籍;護照、健保等一併註銷。陸委會稱,「尊重」盧麗安的身份選擇,「但若來台進行相關統戰作為,權責機關將依規定嚴格把關」。陸委會稱,「中共當局一貫對台採取強硬施壓、統戰拉攏的兩手策略,以所謂黨代表作為對台統戰的手法,相信非臺灣民眾所樂見」;陸委會也呼籲盧麗安「珍惜過去在臺灣生活環境的成長經驗與民主自由的價值」。盧麗安在台家人獲悉盧夫妻一家戶籍被註銷後感到錯愕。盧母擔心,未來女兒女婿返台就只能像陸客一樣過境,但不曉得到時候當局會不會刁難。與此同時,4位元「綠委」正召開記者會,緊咬台當局處理19位擔任中共黨政軍要職的臺灣人的戶籍問題,並質疑陸委會包庇,「去中、仇中」心態顯露無遺。陸委會副主委林正義稱,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只要在中國大陸長期居住,有大陸戶籍或居住紀錄,長期沒有回到臺灣,都是列管對象。面對蔡當局如此應對,談及臺灣內部有聲音認為加人共產黨,只會被當成「統戰的樣板」,甚至還有人質疑會「賣台」,10月30日,張立齊撰文指出,臺灣集體仍然沒有走出「恐共」和「反共」的心理,才導致對中共的恐慌。國民黨前「立委」孫大千在臉書發文指出,如果台當局「還要這麼以過去的歷史作為時代的哭牆,相信會有更多更不一樣的柯文哲或盧麗安出現,因為,大多數的臺灣人對於下一代的未來已經到了著急的地步了,這是各黨都要覺醒的,目前臺灣各黨對兩岸議題提出的策略和態度都是過時的,都是為了政治選票製造出的變態怪種」。

三是再次揭穿了民進黨「民主自由」玩假的。民進黨高唱民主自由,但一遇到大陸,民主就拐彎,一涉及兩岸交流交往,自由就免了,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就更不用說島內年輕人探討馬克思主義,討論加人中共的問題了。曰前,王裕慶表明2018年大陸「兩會」後將申請加入共產黨,陸委會隨即搬出「條例」警告稱,「臺灣人民加人中國共產黨,嚴重影響臺灣安全及安定」,並「違反兩岸條例第33條規定,得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呼籲臺灣民眾在中國大陸生活期間,仍「應謹守中華民國法律,政府如發現違法事證,會依法進行處理’台當局的做法應了王裕慶的直言,「臺灣自詡為民主社會,民主社會不就應該尊重每一個人的信仰自由嗎?尊重每個人的政治信仰嗎?」張立齊撰文指出,「我們很早就感覺到,臺灣的言論是有局限的、不自由的,思想是被壟斷的,民主只是少數特定人士把持操縱的」;我們長期被「註銷戶籍」、「罰你錢」「被關起來等言論脅迫恐嚇,臺灣自詡的所謂民主和自由,「難道是暴力的民主和恐嚇的自由?」民進黨創黨元老、前「立委」許國泰說,民進黨直接把親情「切掉」,有如早年國民黨不讓老兵回大陸,一樣是不民主。

四是預示著兩岸融合發展的趨勢與深度。面對「盧麗安效應」,儘管陸委會主委張小月說不擔心越來越多台商或學者到大陸,她「對臺灣非常有信心」;儘管綠營能鳥式的聲稱這是盧「個人的事情」,「與我們臺灣無關」,但這些說辭都難以撤:市「盧麗安效應,的本質,即「引領臺灣人民思考另一種選擇’王裕慶、張立齊就直言,為何非要在臺灣兩個爛蘋果中進行選擇?王裕慶說,其實很多台生私下對中共理念都抱持贊同態度,只是臺面上不方便去提罷了,「王裕慶們」站出來,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張立齊文章指出,「臺灣同胞認同中共是一件很樸素的事情」,對比島內政治,「我必須明確指出,中共比島內任何組織團體、政治制度,在為基層民眾利益著想方面都做得更好,臺灣同胞尤其是臺灣青年多來看看多多比較就很容易明白」;「我真心奉勸臺灣有志青年多瞭解大陸的制度」,看看中共執政「是怎麼為老百姓做好事做實事,看看中共怎樣建設和發展大陸,使得人民生活幸福’張立齊預言,「臺灣同胞自願提出加入中共將會成為方興未艾的潮流’這是「為了臺灣人民的幸福尋找出路,為中華民族復興做出實際努力’「希望臺灣有志青年能一起走上這條康莊大道,共同為臺灣未來美好的發展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而奮鬥」。

2017年,兩岸交流第30年。這一年,在民進黨當局實施「柔性台獨」,造成兩岸政治僵局、阻礙兩岸交流交往的嚴峻局面下,先有反共老將許曆農發出「放棄反共」、促進統一的心聲,後有盧麗安在19大黨代表通道採訪亮相,繼而王裕慶、張立齊公開宣佈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要為臺灣、為中華民族走出一條康莊大道。臺灣律師劉帥雷說,當所有競爭力都落後,相信臺灣人民會用腳來投票,往更卓越的地方去移動。

顯然當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已加速進入兩岸融合發展的階段。它標示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所賦予中共的道路、理念、制度、文化自信有著兩岸民意的認同與支撐;標示著兩岸深層交流必然涉及的兩岸制度、價值觀層面已然浮出水面。兩岸關係靜水深流,在中共的引領和大陸軟硬實力的磁吸效應下,兩岸民意正推動著兩岸關係在深水區繼續向著統一的光明前景融合前行。

(陳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