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上海公報》談判中的交鋒

1972年2月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共同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也稱《上海公報》)。《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開創了中外聯合公報的先例。為達成這一堪稱中國外交史上獨一無二的公報個案,周恩來等人與美國多名政要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較量。

就臺灣問題唇槍舌戰

尼克森總統1972年的訪華之行,堪稱20世紀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尼克森訪華時最重要的會談,是與毛澤東的1小時零五分的最高級會晤。但毛澤東對尼克松說,「我跟你只談哲學,其他具體問題與周恩來談。」

毫無疑義,由尼克森總統與周恩來總理進行的第一個層次的會談是雙方之間最關鍵最具實質性的會談。基本構思與框架,都是在尼克森與周恩來之間商定的,兩人一共進行了五次會談,在北京會談四次,在上海會談一次。當時在北京談判中,在台灣問題即「只有一個中國」的問題上,尼克森曾經對周恩來作了《上海公報》文字中所沒有包含的秘密承諾。

值得一提的是,早擬《中美聯合公報》最早是美方提出來的。在1971年10月為尼克森訪華打前站時,基辛格就告訴周恩來,世界上有人希望尼克森總統這次訪華失敗,鬧笑話,因此,美方擔心如果無聲無息地訪華,不僅在世人面前很丟面子,而且對美國國內也不好交代,所以,希望簽署一份《中美聯合公報》。

不過,雙方都沒想到的是,這份《中美聯合公報》成為了最艱難的會談,期間一波三折,千回百轉。

中國政府為尼克森一行做了精心安排,尼克森總統和夫人盡興地到北京各處參觀,以加深對中國的瞭解。基辛格和喬冠華則留在釣魚臺的賓館裏,對公報的內容進行逐段修改,逐字斟酌。2月22日,會談的第一天。基辛格和喬冠華兩人逐行審查公報草案,肯定已經達成協定的部分。然後,雙方各自闡述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2月24日,開始了關於臺灣問題的實質性談判,臺灣問題是會談中最棘手的問題,雙方分歧很大。

分歧之一,中方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臺灣的前途是中國的內政。美國則說,只在聲明中同意對臺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的觀點不提出異議。分歧之二,中國要美國聲明,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是美國的「希望’而美卻堅持這是美國的「關心」,而且堅持要用「重申」的字眼,表示這是一項具有連續性的義務。分歧之三,中國方面要求美國無條件答應從臺灣撤走美軍,而美國只肯把撤軍說成是一個目標,並堅持要把撤軍和解決臺灣問題和整個亞洲緊張局勢聯繫

針對臺灣問題上的三個分歧點,喬冠華和基辛格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雙方相持不下。為了打破僵局,尼克森、周恩來也進來參加了半小時的談判。

尼克森坦率地在會談中對周恩來擺出了自己的難處。他說:「如課公報在臺灣問題上措辭過於強硬,勢必會在美國國內造成困難。我將受到國內各種各樣親臺灣、反尼克森、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院外集團和既得利益集團的交叉火力之拼命攻擊……到時候,如果我不論是否由於這個具體問題而落選,我的繼任者就可能無法繼續發展華盛頓和北京的關係:

周恩來在請示毛澤東得到批准後表示,周恩來表示可以考慮美方經過修正的論點。尼克松同意接受中方經過修正的論點。晚上的談判十分順利,只花了15分鐘就解決臺灣問題的措辭問題,行文如下:

雙方回顧了中美兩國之間長期存在的嚴重爭端。中國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場:台灣問題是阻礙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臺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干涉;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臺灣撤走: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臺灣獨立」和鼓吹「臺灣地位未定」的活動。

美國方面聲明:

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至第五天凌晨兩點,預定在上海簽署的公報文本終於落實了!

美國國務院橫生技節

公報大功告成,使尼克森飛往杭外時心情特別輕鬆愉快。2月26日專機飛抵杭州筧橋機場後,他下榻在毛澤東來杭州常住的劉莊賓館裏。

但是,在去杭州的飛機上,美國國務院的專家們拿到了公報。他們看後,一路上嘀咕這份公報不理想。這次由國務卿羅傑斯帶來中國的都是一些職業外交官,對草擬公報的過程他們都被排斥在外,本來就很有看法。到達杭州的當晚,羅傑斯對尼克森說公報不夠圓滿而交給總統一份材料,列舉了國務院專家們對公報的一大堆意見,要進行修改。例如,有人對「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這句話提出了異議。說這話說得太絕對了.或許還有一些中國人不這樣認為呢(當然是指搞臺灣獨立運動的人)。建議將「所有中國人」改為「中國人」。重要修改處,竟有15處之多。

看完這份材料,尼克森十分氣憤。思忖良久,尼克森讓基辛格宴會後找喬冠華談一談。

晚上10時20分,基喬兩人再次會晤。基辛格委婉地告訴喬冠華,國務院對已經通過的公報文本有意見,要修改。聽到這個消息,喬冠華臉上的笑容消失了;「中國為了照顧美國的願望已經做出了很多讓步。聽說尼克松總統接受了公報。昨晚,我們政治局已經批准了公報。現在離預定發表公報時間不到24小時,怎麼來得及重新討論?」基辛格將尼克森的為難境地簡述了一番,誠懇地說:「希望你僅人真考慮。」

毛澤東表態:臺灣問題不容談判

喬冠華暫停了會談,找周恩來總理請示。

周恩來說:「冠華,公報的意義不僅僅在它的文字,還在它背後無可估量的含意。你想一想,公報把兩個曾經極端敵對的國家帶到一起來了。兩國之間有些問題推遲一個時期解決也無妨。但公報將使我們國家、使世界產生多大的變化,是你和我在今天都無法估量的。」喬冠華光然大悟:「總理,我明白。」

周恩來又說:「我們也不能放棄應該堅持的原則。修改公報文本的事,還要請示主席。」毛澤東聽了彙報,口氣十分堅決地回答:「你可以告訴尼克森,除了臺灣部分我們不能同意修改之外,其他部分可以商量。任何要修改臺灣部分的企圖,都會影響明天發表公報的可能性。」

於是,基辛格與喬冠華在劉莊賓館又開了一次夜車。凌晨2時許,另一個「最後」的公報文本終於完成了。尼克森與周恩來草簽了《中美聯合公報》。

《上海公報》影響極大

1972年2月28日下午5時,在上海錦江飯店那個著名的大廳裏,尼克森、周恩來率領的雙方大隊人馬全部從杭州趕到。從全世界各地趕來的數百名記者將大廳擠得滿滿的,各種閃光燈一起閃亮。《中美聯合公報》即《上海公報》,終於在這兒宣佈誕生。

《上海公報》發佈當天晚上,臺北震盪了。數百輛大卡車滿載憤怒的人群湧上了臺北街頭遊行,一直沖到市區北面美國大使館大門前,雞蛋、香蕉、石塊扔向使館的門窗,宣傳車的高音喇叭播送的抗議聲震耳欲聾。

(陳敦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