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香火旺 兩岸民心連

近日,以「保生文化」為主題的活動在海峽兩岸先後登場。第十一屆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在廈門剛結束,「2018保生文化祭」便在臺北大龍峒保安宮庭園舉行開鑼式。你來我往的「保生文化」交流活動為兩岸民間交流掀起了一股熱潮,好不熱鬧!

保生托鄉愁,祈願眾安康

保生大帝的原型乃是北宋年間一位民間醫者,本名吳夲,生於福建。他醫術高超、品德高尚,深受鄉民愛戴。去世之後,閩南鄉民在吳夲家鄉漳州白礁村為其立祠塑像,尊為「醫神」「吳真人」,後世朝廷敕封為「大道公」「保生大帝」。歷代帝王多為其追賜封號、擴建廟宇,保生文化從閩南逐漸傳開,明清之時傳到臺灣。

今年1月,世界保生大帝廟宇聯合會總會在台南學甲慈濟宮成立,海峽兩岸及東南亞等地的300多家廟宇代表、近萬名信眾齊赴盛會。承辦活動的學甲慈濟宮被譽為臺灣保生大帝開基祖廟,其所供奉的保生大帝像是從福建請來,迄今已有800餘年歷史。董亊長王文宗介紹,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民眾將神像從福建白礁慈濟宮請出,隨軍渡海至台南並立廟祭拜,自此保生文化在台灣落地生根。淸乾隆初期,人墾臺北的福建同安縣先民因水土不服、疾病叢生,專門返回家鄉從白礁慈濟宮請來一尊保生大帝像,于大龍峒地區立廟,發展成今日的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臺灣保生大帝信仰就這樣一南一北傳播開來,成為僅次於媽祖的臺灣第二大民間信仰。王文宗說,早期臺灣自然條件惡劣,癉氣四起,從福建渡海來台墾荒的先民既遭瘟疫疾病之害,又難忍思鄉之苦,保生大帝便成了他們在困境中的精神寄託。

如今,臺灣各地民眾仍然年年要舉行各類保生文化祭祀活動,既是祈願健康平安,也是感念從大陸來的先民們為臺灣早期開發作出的巨大貢獻。

美德昭後世,文化代代傳

保生大帝以醫德醫術為後世景仰,被視為中醫在臺灣的象徵。廟宇裏常有供信眾占卜的擲簽,臺灣各地保生大帝廟裏的簽卻有不少是藥簽。藥簽分得很細,如「小兒科」「眼科」「婦科」等,處方內容多是中藥材,科普了中醫知識,傳播了中華文化。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介紹,保安宮每年舉行的「保生文化祭」系列活動中,一項重頭戲便是中醫義診、中醫講座、中醫文物,今年還將著重表揚優秀基層醫療工作者以及對醫學教育和科研有重大貢獻的機構。

作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民間信仰之一,保生大帝祭祀活動還承載了大量閩南地區傳統習俗,例如臺北大龍峒保安宮每年農曆3月15日舉辦的「放火獅」,便是由泉州地區傳來的怯病除災的祈福活動。竹制獅子身上紮有五彩繽紛的蜂炮,表面有紙糊獅頭,火獅腹內與底座也佈滿上萬隻紙紮蜂炮,點燃時萬炮齊發,有如蜂群傾巢而出,十分壯觀,人們祈盼借此壓煞、保平安。

此外還有如「繞境踩街」「家姓戲」「過火」等,皆透著濃厚的民俗味。由於時代變遷,一些民俗活動相應調整以滿足社會需求,如今年臺北「保生文化祭」,除了有傳統的祭祀儀式、習俗展演,還增加古建築導覽和文物展等內容。為期2個月的保生文化祭,與其說是個宗教活動,不如說是一場傳統文化嘉年華。

飲水當思源,兩岸心相連

當年福建來台開墾的先民將保生文化帶到了臺灣,也為兩岸民間交流搭起了穩固的橋樑。2009年,由兩岸聯合制作的電視劇《神醫大道公》首次獲得兩岸官方正式許可,成為首部赴台取景的大陸電視劇,開創了兩岸電視劇合作領域的多項第一。

保生文化交流,把兩岸民眾的心拉得更近。剛從廈門歸來的台南學甲慈濟宮曾老先生激動難掩,他終於能夠親自到漳州白礁慈濟宮和廈門青礁慈濟宮祭拜了。兩宮分別建于吳卒出生地和煉丹處,同為台灣信眾祖廟。曾老先生雖是首次到廈門,卻早與大陸信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清晰記得,2010年青礁慈濟宮保生大帝像首赴臺灣時,所到之處莫不人潮湧動。

北有保生文化祭,南有「上白礁」謁被繞境祭典。4月26日,近90家廟宇齊聚台南學甲慈濟宮,帶來神轎、蜈蚣陣、宋江陣、藝閣等300多個陣頭的表演。「上白礁」,其實就是「回到白礁」的意思。據文獻記載,清朝時期,民眾每年都會返回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日據以後兩岸往來不便,逐漸改為在台南舉辦祭典,延續至今。每年祭典,最隆重的當屬在將軍溪畔舉行的「請水」「請火」儀式。「請水」代表飲水思源,「請火」則是向福建白礁的祖廟致敬,同時舉行遙拜大陸祖廟和中華列祖列宗儀式。「將軍溪畔是早年福建先民登陸來台的地方。我們在此遙祭,是盼後人飲水思源,不要忘本。」王文宗說。

(馮學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