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台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於美國時間3月16日簽署「臺灣旅行法」。原本特朗普即使不簽署該法案,按照美國相關立法程式規定,法案在送交國會10日後,如果特朗普未動用否決權,法案也將於美東時間16日自動生效。

「臺灣旅行法」與更早前通過的國防授權法」,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特朗普打「臺灣牌」,為「台獨」月臺,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美長期「以台制華,以獨制台」戰略的慣性延續。歷史上,美就長期庇護、豢養、扶持「台濁」,將其作為牽制大陸的戰略籌碼。

美長期支援「台獨」的主要方式

沒有美的加持,就沒有今天的「台獨」。「台獨」能存活、發展、成勢,與美國的支持密不可分。其支援「台獨」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是收留豢養「台獨」分子,為「台獨」提供滋生的溫床。臺灣光復後,國民黨政府對「台獨」採取「零容忍」政策,「台獨」分子在島內無法生存,紛紛逃往海外,美日為其提供棲身之地,並暗中相助。1950年代,由於語言相通,生活方式相近,島內的「台獨」分子多跑到日本。1960年代,隨著留美臺灣學生的增加,海外「台獨」運動的重心逐漸由日本轉移到美國。以美國為據點的「台獨」分子有彭明敏、蔡同榮、陳唐山、鱘彰輝等。這些人後來多成為「台獨」大佬。其中,彭明敏號稱「台獨」的精神領袖,辜寬敏、蔡同榮等是民進黨中常委。

二是提出多種「台獨」謬論,為「台獨」提供思想武器。一些重要的「台獨」理論最初由美國人提出並建構,給「台獨」分子思想上的啟蒙及引導。一是「臺灣地位未定論」。「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美國想名正言順介入島內局勢進而想出這樣的託辭。1947年3月3日,美國駐臺北總領事館建議,如果認定「在法律上日本仍對臺灣擁有主權」,那麼「直接干預」臺灣局勢就是「正當的」。緊接著美國務院新聞發佈官麥克德莫特對外稱,「臺灣地位在戰時和庫頁島完全一樣,其最後地位將由一項和約決定。」這是美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拋出「臺灣地位未定論」。此後.該論調被美日反復提及。二是臺灣「公投自決」。1949年,美國務院提出一份政策建議書,認為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治理不當」,已使其喪失在臺灣行使主權的權力,因此臺灣人民「有權舉行公民投票,以決定自己的命運」。1959年9月,康隆公司報送美參議院外委會的《美國對亞洲的外交政策》(又稱《康降報告》),認為「臺灣的地位並沒有被國際條約肯定過。」「臺灣人民自己已經做過相當強烈的表示,願意與大陸保持分離,假使各方同意,這點可以用公民投票進行檢測。」三是臺灣由「聯合國託管」。在國共內戰結束前,美國就意識到按照戰爭的發展趨勢,臺灣的「淪陷」不可避免。美國不會動用軍事力量幫蔣介石守臺灣,蔣介石最好交出政治權力,同意聯合國託管臺灣。1947年8月,時任美國第2集團軍司令魏德邁到臺灣進行了詳細的調査,向馬歇爾報告稱「有跡象表明臺灣人對美國監護或聯合國託管是會接受的」。1947年11月27日,上海《新民晚報》刊文稱,美國駐台新聞總署官員曾與臺灣一名市參議員密談,表示如果臺灣人想擺脫「中國統治」,或願為美國託管,美國願給予幫助,並允准美國託管後釋放一切政治犯。1949年6月中旬,美國務院政策設計司司長肯南建議「從島上清除國民黨的統治」,同時「建立一個由國際或美國控制的臨時政權」。1950年底,美國又在聯合國活動,企圖讓聯合國決定臺灣的所謂「國際地位」。四是「兩個中國」論。隨著國際局勢及內外因素的發展,美意識到大陸進入聯合國只是時間問題,美開始改變策略,謀求「兩個中國」。1954年12月2日,美台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範圍僅限於臺灣和澎湖,且不包括沿海島嶼。1954年末至1955年初台海出現緊張局勢之時,美又企圖迫使蔣介石放棄所有附屬島嶼、使國民黨的實際管轄範圍縮小到臺灣和澎湖,以此來隔斷兩岸的地理鏈接。1971年,美還計畫在聯大提出一個旨在製造「兩個中國」的提案,即讓中國大陸擁有大會和安理會的席位,同時讓同民黨當局繼續留在聯合國的「雙重代表權」提案:五是「一中一台」論,1959年的《康隆報告》建議允許中國大陸如加入聯合網、同時承認「臺灣共和國」,並允許「台灣共和國」加入聯合國。這是第一個完整地提出「一中一台」方案,與「兩個中國」不同之處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不再提中華民國,讓臺灣永遠獨立出去。

三是灌輸民主自由觀念,培植理念型「台獨」分子。自1940年代末開始,為了塑造和保證一個『非(反)共、親美、與中國分立的臺灣』」,美國「廣泛介紹一批又一批臺灣學生湧到北美洲『深造』」,當時臺灣青年中流傳著「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很多臺灣青年留學美國後變成「台獨」分子。對此,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很不解,在臺灣很乖的青年怎麼一出去就變成「台獨」分子?致「獨」因素有很多,包括寬鬆的政治環境,外部政治勢力的支持,海外老「台獨」的「傳幫帶」,還有民主自由思想的影響。美國經過幾十年「人員培訓、人員交換和留學政策十分『成功』地在臺灣培育了大批滿腦子美國價值的留美精英,由他們廣泛、深入地佔據了臺灣政界、官僚系統、產業界和文教學術界」,「這個一直持續有效於今日的政策,從今日臺灣廣大精英層一般地親美、反共,感情上和政治上必欲脫離中國的這麼一個政治局面看來,顯然績效卓著。」陳映真就指出:「美同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成為臺灣朝野精英共同的思想和意志。」蔡英文就是一個典型的經民主自由理念黑陶後轉『獨」例子.蔡曾留學歐美,按照她自己的說法,「來到美國社會接受了民主的洗禮之後,才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認同」蔡將「民主自由」與「台獨」聯姻。按照她的邏輯.臺灣人民要脫離國民黨的威權統治,也要脫離大陸的「威權統治」。

四是壓國民黨走民主化道路,為『台獨」開方便之門,「台獨」在島內最大的敵人是國民黨,其初期能否成勢取決於國民的決斷:以組黨為例,「台迚,,分子當時鈍認把到「組黨的關鍵似乎全操在國民黨手裏,全視國民黨的態度如何而定。」但國民黨依賴、畏懼美國。只要美國施壓國民黨,促其由「威權專制」改變為「民主制度」,「台獨」就有機會披上民主的外衣成功偷渡。美早在1951年就提出要「促使國民黨政權進行政治變革」。1960年代將推動臺灣民主化作為其重要對台政治目標,1970年代中後期開始憑藉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影響力,要求國民黨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實現輿論自由及國民黨本土化等。這些舉措不僅放海外「台獨」分子回台,而且為島內「台獨」肆意成長提供沃土。特別是1996年「總統」選舉改成「全民直選」,直接為「台獨」分子邁向執政打通道路。

五是支持鼓勵「台獨」行徑,為「台獨」勢力月臺。只要「台獨」不謀求改變不統不獨的現狀,拉美國下水,美對「台獨」就會明幫暗助。美國一再通過提升與台交流的官員層級、構建「第二軌道」途徑等,支持島內外「台獨」勢力。1995年,美不顧大陸反對允許李登輝訪美,李在康奈爾大學發表「兩國論」演講,導致兩岸交流停滯。1996年台海危機中,美國調動「獨立號」「尼米茲號」航母到臺灣海峽為臺灣「撐腰」。尼米茲將軍當年就主張託管合灣,「獨立號」更是意味明顯。2016年特朗普總統上臺前與蔡英文通話,還企圖拿「一個中國」原則做交易。

美國支持「台獨」的戰略考量

出於歷史淵源、意識形態、國家利益等原因,美同政界長期存在?一股旁台及支持「台獨」的勢力。

一是臺灣具有「不沉的航空母艦的地理戰略價值:從二戰時明,美國入臺灣問題以來.只有幾個月的時間「棄台」「脫身」,其真實原因應是國內政治鬥爭考慮,想擺脫對支持國民黨這一失敗決策的責任,而不是臺灣本身的原因。該想法受到以麥克亞瑟及時任國防部長路易斯•詹森為代表的軍方、國會「中國幫」及「院外援華覽團」的強烈抨擊。美國最終無法捨棄臺灣的根本原因還是臺灣猶如「不沉的航空母艦」的戰略價值。1950年5月29日和6月14日,麥克亞瑟連續提出兩份內容相近的備忘錄。麥克亞瑟認為,「掌握在共產黨手中的臺灣就好比一艘潛艇供應站,其位置對蘇聯完成進攻戰略極為理想,同時還可以把美國在沖繩或菲律賓的部隊的反攻行動完全將死。」這就是把臺灣比作「不沉的航空母艦」的由來。雖然麥克亞瑟最初提出臺灣是「不沉的航空母艦」是對於大陸而言,但臺灣也是美國構築的圍堵大陸的第一島鏈的關鍵一環.對大陸與美國都極為重要。

二是臺灣具有對抗大陸的政治戰略價值。臺灣是美國的政治籌碼。冷戰時期,以中美建交為分界點,美國對「台獨」政策可以分為不同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美國對紅色大陸有敵意,對台干涉加深。1949年3月,杜魯門批准了一份成為美國對台基本政策的報告,該報告提出,美國對台政策基本目標是:「不讓台、澎落入共產黨手中」「為達此目標,最切實的手段就是把這些島嶼同中國大陸分隔開」。這是美國首次明文確定以割裂海峽兩岸為基本目標。1954年至1978年,美國與臺灣當局簽署「共同防禦條約」,將臺灣納入其東亞體系中來圍堵中國大陸和蘇聯。第二階段始於中美建交,這時美國對台政策出現了重大趨向緩和的調整。冷戰結束後,美國不再需要大陸共同防範蘇聯,逐漸視大陸為其潛在戰略對手,「台獨」則又一次受到「青睞」,一些美國戰略家將臺灣視為圍堵大陸的「棋子」。

美與「台獨」關係發展未來走勢

經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一役,「台獨」基本擊垮國民黨,大陸成為「台獨」最大的對手。但「台獨」不具備與大陸對抗的實力,須借助外力。

美國是「台獨」最大的靠山。美國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會與「台獨」合力抗衡大陸,但隨著大陸的強大,美國將漸漸力不從心,「台獨」也將逐漸萎縮。

大陸與美國力量懸殊時,「台獨」只需擁抱美國即可獲益。但國際形勢出現新變化,大陸與美國經濟實力差距快速縮小。在大陸將強未強時期,美國會有強.烈的危機感,陷入戰略焦慮,頻繁打出「台獨牌」,遏制大陸。具有商人特質的特朗普已是「兩頭下注」「兩頭要價」。一邊是向大陸兜售「一個中國」,希望大陸在貿易、匯率等方面做出讓步;另一邊是向臺灣兜售「防衛承諾」,希望臺灣在配合美國的亞太政策及美國內經濟振興政策上做出讓步。具有「台獨」思維的蔡英文更是極力擺脫對大陸的經濟的依賴,且在政治與安全上更加親近美國。

未來,隨著大陸政治、軍事能力的補強,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美在大陸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及堅定的統一意志面前,雖不情願但也無力庇護「台獨」。「台獨」本身不足懼,一旦失去外援,大陸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導權將進一步加強。

(王曉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