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七公報》發表背後的博弈

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始終是影響中美關係發展的一大障礙。中美建交談判時,中方向美方嚴肅地提出了這個問題,但一直沒有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為了不影響中美建交大局,根據鄧小平提議,雙方同意把美售台武器問題暫時擱置起來,留待建交後雙方通過談判解決。《八一七公報》就是這次談判的產物。

我參加了《八一七公報》前半段的談判工作(1982年2月被派往駐美大使館工作),親歷了中美在解決售台武器問題上的博弈過程。

美國執迷不悟,繼續向臺灣出售武器

中美建交後第二年,即1980年,美國依據國會制定的《與臺灣關係法》繼續向臺灣大肆出售武器。《與台灣關係法》公然認為,「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運來決定臺灣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對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的威脅,並為美國嚴重關切之事」,規定「美國將向臺灣提供使其能夠足夠自衛能力所需數量的防禦物資和防禦服務」。

1980年1月2日,美國國務院正式通知國會:美國政府決定對台有選擇地出售一批價值2.8億美元的武器,包括「隼式」(1-HAWIC)防空導彈、改進型「海榭樹」(Sea Chaparral)艦載防空導彈、「陶式」(TOW)反坦克導彈、76毫米速射大炮以及改進型的電子識別和控制系統。並透露說,美國還將向臺灣出售高性能的FX系列戰鬥機等先進武器。中方為此向美方進行了嚴正交涉,堅決反對美國這種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

1980年是美國的總統選舉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雷根在競選中為了撈取選票,除了嘲弄卡特政府所謂「以水對火」的對蘇政策外,還對卡特政府的對華政策大肆攻擊,發表了許多親臺灣、破壞中美關係的言論,提出了真正的「倒聯絡處方案」,甚至公開引用美國同時承認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例子,鼓吹「兩個中國」或「一個國家兩個政府」。他還揚言,如果當選後,他將根據《與臺灣關係法》恢復美國同臺灣的「官方」關系,大打「中國牌」。

雷根的言行引起了中國政府的嚴正關注。1980年6月,《人民日報》接連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倒車開不得」,並表示中方在臺灣這個原則問題上決不妥協。如果按照雷根的揚言,美國同臺灣建立所謂的「外交關系」,那就意味著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原則完全被破壞,引起誰也不願意看到的中美關係的嚴重倒退。

雷根的言論也引起美國國內主張維護中美正常關系人士的批評。6月11日,助理國務卿霍爾布魯克公開表示:如果美國按雷根的主張,同臺灣恢復「官方關系」,那將破壞美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的基礎,從而危害美國的戰略利益。美國參議院民主黨領袖羅伯特•伯德也表示,如果改變中美關係正常化方針,那將是需要美國慎重考慮的「一個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美國學術界也對雷根的言行表現出相當的憂慮,鮑大可認為,如果美國決定將美台關係升級,那將勢必使中美關係陷入「停頓」,並給雙邊關係造成「嚴重的損害」。

雷根在受到批評後,擔心其言行對其競選帶來負面影響,決定於1980年8月派副總統候選人布希來華與中國領導人接觸。雷根此舉的意圖是向中國領導人作出「解釋」,同時也試探中方在臺灣問題上的容忍程度。

鄧小平與布希的會談

8月22日,鄧小平副總理會見布希,駁斥了雷根的言行和布希的解釋。指出:我們對雷根先生最近一個時期發表的一些政見和共和黨的執政綱領感到不安。不管你們哪個黨執政,都涉及中美關係是停滯、前進還是後退這樣一個根本性問題。我們歷來闡述的觀點是,中美關系是全球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關鍵性問題,其他問題不能代替。並請布希向雷根轉達中國政府四點正式立場:一、中國政府希望中美關係發展,不應該停滯,更不應該後退,任何從中美建交公報後退的言論和行動,中國政府都堅決反對;二、不管美國1980年大選後哪一個黨執政,中國政府評價和判斷美國政府的戰略決策和對外政策都將把對中國的政策視為最重要的標誌之一,因為這是一個全球的戰略問題,不是一個局部性的問題;三、如果共和黨競選綱領中對中國政策部分(其中包括對臺灣的政策)和雷根先生最近發表的有關言論真的付諸實施的話,這只能導致中美關係後退,連停滯都不可能;四、如果以為中國有求於美國,以至一旦美國共和黨競選綱領中的對華政策和雷根先生發表的有關言論成為美國政策付諸實行,中國也只好吞下,別無選擇,那完全是妄想,中國決不吞下這個「苦果」。

雷根執政後的變本加厲

1980年11月,雷根在總統大選中獲勝。就職前夕,雷根派他的亞洲政策顧問、前中央情報局局長克萊因到臺灣訪問。克萊因在臺灣大放厥詞,說中國大陸軍力落後,不足以牽制蘇聯,美國在戰略上無求於中國大陸,可以加強美台關係而不必顧忌中國大陸的反對。新華社發表評論,對克萊因的言論進行了駁斥。接著,臺灣的國民黨中央秘書長蔣彥士又收到請柬,出席定於1981年1月20日舉行的雷根總統就職典禮。蔣彥士是臺灣執政黨的主要成員之一,具有官方身份。中方就此與美國進行嚴正交涉,明確表示,這是製造「兩個中國」,如果蔣彥士真的出席這個典禮,中國大使柴澤民決不出席。美國作出了讓步,由它的駐華大使伍德科克通告中方,已經抵達華盛頓的蔣彥士已因病「住進了醫院」,肯定不會出席雷根總統的就職典禮。柴澤民大使這才接受美方的邀請,代表中國出席了雷根的就職典禮。中國總理在雷根就任美國總統時發賀電表示祝賀,希望「中美兩國關係將在雙方恪守中美建交公報各項原則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中美兩國偉大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日益增進」。

雷根入主白宮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改變了美國原先對中國戰略地位的估計,主張提高與臺灣的關系,並堅持向臺灣出售更高一級的武器。美售台武器成了當時影響中美關係的最為嚴重的問題。

與此同時,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中國方面也在重新審視和反思「一條線」的「反霸統一戰線」政策和對美關係,決定逐步進行調整,同美適當「拉開距離」。

1981年5月,由於荷蘭向臺灣出售潛艇,中國駐荷蘭大使館降格為代辦處。中國還將這一決定通告了美國。

1981年6月,美國國務卿黑格訪華,黃華外長同黑格進行了會談。黑格表示,美國政府正考慮向中國轉讓高一級的技術,準備取消不允許向中國出售武器的禁令,以對待其他友好國家一樣的方式進行逐項審批,建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助理劉華清夏末去美國交換意見。

黃華外長提出了美國售台武器問題,指出:向臺灣出售武器,實質上是繼續把臺灣置於美國的軍事保護之下,延長中國的分裂局面,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嚴重侵犯;建交之初,我們就聲明反對美國賣武器給臺灣,希望經過一段時間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現在一年多了,如果這樣繼續下去,我們不能容忍,不得不作出強烈反應,兩國關係不僅不能發展,連停滯都不可能,如果中美關係倒退,將給戰略全局帶來嚴重後果。黑格說:戰略全局是大車輪,臺灣問題是大車輪中的小車輪,大車輪應該繼續影響和制約小車輪;美國今後仍要為臺灣提供仔細選擇的、性能適度的防禦性武器。黃華說:向台灣出售武器,不是小車輪、小問題,而是大車輪、大問題,是影響兩國關係和戰略全局的大問題,希望能引起你們的嚴肅注意。

16日,鄧小平副總理會見黑格,接受了美國副總統布希的來信,並就如何保持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發表了意見。他指出:擺在我們面前最敏感的問題還是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問題。現在臺灣海峽形勢很平靜,有什麼必要不斷向臺灣出售武器?這樣的問題涉及到中國最大的政策之一,就是要統一祖國、解決臺灣問題。中美關係確實有陰影,它干擾我們的戰略意圖,干擾我們的戰略目標。如果這個干擾行動太厲害就會引起相應的反應,導致中美關係停滯,甚至後退,所以思想上要有這種準備。鄧小平還說,我講的這些話不是外交辭令,是把我的真正心裏的話都講了。

黑格訪華後,中國推遲了劉華清對美國的訪問,控制去美團組和帶隊人的級別,加強輿論對美國的抨擊,還通過第三國對美國領導人表達我國的極端不滿。

中美就售台武器問題開始談判

1981年10月22日,包括美同在內的8個工業發達國家和14個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首腦在墨西哥坎昆舉行了南北最高級會議。中國總理和黃華外長借同雷根總統出席午宴的機會,就美國售台武器問題,直接向雷根和黑格作了交涉,建議雙方就此舉行正式談判。中方向美方提出兩點要求:一、美國應明確承諾,在規定的時間內,出售給臺灣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方面不超過卡特政府時期的水準;二、美國應明確承諾,在規定的同樣期限內,出售給臺灣的武器將逐年減少,以至最終完全停止。

坎昆會議結束之後,10月29日,黃華外長到華盛頓對美國進行訪問。禮賓司通知我從北京直接去華盛頓,參加這次訪問。黃華與黑格進行會談,繼續討論美國對台軍售問題。中方向美方再次表示了中國政府在袓國統一問題上的立場。中方指出:中國歷來反對任何外國出售武器給臺灣,因為這是對中國內政的干涉,特別是在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於1981年9月30曰宣布關於臺灣回歸袓國、實現和平統一的幾條方針政策之後,外國繼續賣武器給臺灣就更沒有必要、更沒有道理了,這樣做只能增進中國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的困難。美方表示:美國不能接受中方提出的在規定期限內停止對台軍售的要求;在中國實現統一之前,美國將繼續執行「謹慎、克制、有選擇地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美國預期此後出售給臺灣的武器的性能和質量都不超過卡特政府時期的水準,對臺灣的飛機更換也將如此處理。雙方同意就美對台軍售問題進一步會談。

訪美期間,雷根總統會見了黃華外長,布希副總統和黑格國務卿在座。雷根滿面笑容先寒暄了幾句,然後說話轉入正題。黃華說:中國正式提出通過談判解決美國售台武器問題,不是要使美國為難,而是為了發展中美關係;中美關係必須建立在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不能期待中國在售台武器問題上采取雙重標準,欺小國,怕大國。雷根說:我們存在很大分歧,重要的是繼續商談,希望能取得積極成果;在台灣問題解決前,美國根據《與臺灣關係法》將向臺灣提供防禦性武器。黃華說:我方認為需要繼續談,但雙方在謀求解決此問題時,如果美方向臺灣出售武器,則不論性能、數最如何,即使不超過卡特政府時期水準,都將迫使中國作出強烈反應,兩國關係的停滯或倒退將不可避免。雷根說,我們將謹慎小心地採取行動。

1981年12月4日,中美就美售台武器問題談判開始在北京進行。中方代表是章文晉副外長,美方代表是美國駐華大使恒安石。恒安石在第一次會上說,美國售台武器受中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影響,但不完全取決於它。他預期售台武器不超過卡特時期水準,但各年會有所不同,時高時低。12月11日,他又告訴我方,美國政府將非正式通知國會,將向臺灣銷售價值6000萬美元的零配件,加上對這批零配件的運輸、保管,臺灣付給美方的費用為9700萬美元。我方對此提出強烈抗議。只是在美方作出三點解釋和保證後,我方才沒有採取更嚴厲的措施。這三點是:一、這批軍售是坎昆會議前向臺灣承諾的;二、只是零配件,不是武器;三、今後數月內,即中美談判期間,不再向臺灣進行新的軍事轉讓。

不久,1982年1月,負責遠東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霍爾德里奇來北京,同我方進行了三天會談。霍爾德里奇說,希望中美雙方現在進行的武器談判能達成協議,最後發表一項內容較為廣泛的公報,包括美售台武器的一系列原則,也包括雙方對國際問題的看法,按《上海公報》的格式,在下月底《上海公報》十周年時發表。他還給我方打招呼說,雷根即將發表同臺灣聯合生產F5E飛機的聲明,雷根因受到國會的壓力,需在此問題上表態,但他已決定不提高臺灣飛機的性能,不向臺灣提供任何新型飛機,如F5G或F-16-79,也不提供F5E的改進型,只準備在1983年以後繼續與臺灣聯合生產F5E。我方對美同臺灣聯合生產飛機問題表示不滿。

霍爾德里奇訪華後,我方於1月22日提出了解決美國售台武器問題的第一個聯合公報草案,核心是:美售台武器逐步減少,直至在一定時期內完全停止,在此以前在售台武器的數誑和性能上不能超過卡特時期的水準。草案只談售台武器問題,不談其他問題。1月25日,美方提出他們的第一個草案,2月15日又提出第二個草案。美方草案回避了作出的售台武器承諾,而又把售台武器與我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掛鈎。談判陷入僵局。4月6日,恒安石送來雷根總統給鄧小平的信,要求派副總統布希來北京會談,我方同意。

5月7日,布希副總統抵達北京。中國總理在為布希舉行的宴會上指出:「目前中美兩國關係存在著嚴重的障礙」,但中方願與布希副總統「坦率而誠摯地交換意見,遵循兩國建交公報所確認的各項原則,討論消除障礙的途徑」。布希表示:「美國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恪守建交公報所確立的原則。」布希還表示:「我們承認我們之間有些問題還存在分歧,需要進行討論並交換意見。我們懷著誠意來尋求克服分歧的辦法。我的這次訪問就是這種誠意的象徵。」

5月8日,鄧小平副總理會見布希。鄧小平稱布希為「中國的老朋友」,表示其訪問能夠「把兩國之間存在的一些陰影、一些雲霧一掃而光」。布希除解釋雷根有關臺灣問題、中美關係的立場外,還強調雷根與卡特不同,他是一個有原則的總統,而卡特卻是一個軟弱動搖的總統。卡特沒有反對和遏制蘇聯侵略的外交政策,但雷根決心加強美國的力量,比任何一屆美國總統更願意採取行動對付蘇聯。布希解釋說:「美國不同意承諾一個停售的日期,並不意味著它要求今後無限期地向臺灣繼續出售武器。」鄧小平指出:《與臺灣關係法》侵犯中國的主權,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是中美關係中的陰影,是潛伏的危機;在建交公報中,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現在再搞《與臺灣關係法》,不是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嗎?如果兩國關係中的這個疙瘩能夠解開,將對全球戰略有利。鄧小平要布希轉告雷根總統,美國領導人應承諾,在一定時期內逐步減少並終止向台出售武器,承諾的方式可以商量,公報的措辭可以研究。

7月13日,恒安石向鄧副總理面交雷根總統的信,並提交美方新草案。雷根在信中表示,要他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終止向台出售武器極其為難,但他不謀求執行長期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也不會無限期地向臺灣出售武器。美方的新草案除寫入雷根說的這兩點,還表示,美國預期在一段時間內逐步減少對臺灣的武器出售,以至最終導致最後的解決。恒安石還說,在中美雙方就此問題達成協定後,中美高級領導人可以恢復互訪,美國國務卿將訪華,歡迎中國總理訪美。黑格國務卿因與雷根在美售台武器等一系列問題上政見不同已辭職,國務卿由舒爾茨擔任。

《八一七公報》發表

中美雙方繼續就美售台武器問題進行談判,逐段討論公報草案。雙方在逐段討論中的爭執在於:一、我方要求將解決美國售台武器問題與《上海公報》《建交公報》中雙方確認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直接掛鈎,美方反對;二、美方要求將其解決售台武器的承諾與我國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政策直接掛鈎,我方反對;三、關於美方解決售台武器的承諾,我方力爭盡可能明確,美方則力爭盡可能含混;四、我方力爭在公報中盡可能列入以後接觸、協商的條款,美方竭力反對;五、美方力爭在公報中盡可能列入中美在國際問題上的共同看法和發展雙邊關係的合作願望,我方則堅持突出售台武器問題,少談國際問題和其他雙邊關係問題。結果是雙方互作妥協,於8月15日就公報全文達成協定。

1982年8月17日,鄧小平會見恒安石,表示中國政府同意雙方協議的聯合公報,並將於當晚7時(北京時間)發表這個公報。並說,在公報中美方承諾逐步減少售台武器,當然不能每年只減少一美元。公報說「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我們理解一段時間應該是有限的,不應該推向遙遠的將來,而且最後的解決只能是停售。我國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不是對任何人的一種承諾,不能曲解為美國售台武器的前提。恒安石說,公報是持久的,美準備完全忠實地執行公報。17日晚我方發表公報後,我外交部發言人還就此發表聲明,指出根據《上海公報》和《建交公報》的原則,美國本應完全停止向臺灣出售武器,由於考慮到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中國政府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同意分步驟予以解決;美國承諾經過一段時間最後解決售台武器問題,其含義當然是指美國售台武器經一段時間就必須完全停止。

《八一七公報》是解決美國售台武器的公報,但又不僅僅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公報,它並非僅僅因售台武器而起,它的意義和作用也不限於售台武器問題。公報說,美國政府「無意侵犯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無意干涉中國的內政,也無意執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政策」,這三個「無意」都是較之《上海公報》和《建交公報》更為明確的承諾。

《八一七公報》發表至今,已過去30多年。回顧過去,《八一七公報》有它的現實意義,即緩和了當時較為緊張的中美關係,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兩國關係劇烈動蕩或倒退局面,使中美關係能在三個公報的框架下相對較平衡的持續發展。《八一七公報》也有它的歷史意義,即它是一面鏡子,折射了美國政府的虛偽和不可信,讓世人看清了美國言而無信、實用主義的本質。《八一七公報》發表後頭幾年,美國還有所收斂,但也是明一套、暗一套,數量未變,品質在提高。1983年的軍售額為8億美元,1984年為7.8億美元,1985年為7.6億美元,以每年2000萬元的幅度遞減。但後來逐年不斷增加,1992年9月喬治•布希離職前宣佈售台150架F-16先進戰鬥機,價值50多億美元,1993年美對台軍售竟高達66.2億美元。這是在「逐步減少」「導致最後的解決」嗎?不是!對美國這種嚴重違反《八一七公報》、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中方都表明了嚴正立場。

美國富有活力和創造性,我在美國工作十多年,十分敬重美國,敬重美國人民。多年的對美工作經驗告訴我,對美國這樣一個崇尚武力、「美國利益」至上、實用主義的國家,只有靠實力說話。中國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和努力,經濟總量已達到世界第二,但相對美國而言,中國的力量還是比較薄弱。習近平主席一再強調強國、強軍,這是非常英明的決策。我們要緊緊抓住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不斷奮進,中國和平崛起必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能實現。

(廉正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