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我們與蔣介石有共同點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臺北去世。82歲的毛澤東從警衛員口中得知了這個消息,一臉凝重。他將送別詞《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演唱錄音播放了一天。「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是其中一句,意思是,你我都是胸懷古今的人,不談論那些兒女情長。毛澤東還將詞的最後一句「舉大白,聽《金縷》」改為了「君且去,不須顧」。

毛澤東與蔣介石之間,可謂有無數場戰役。但晚年與尼克森談起「蔣介石委員長」時,毛澤東稱其為「老朋友」,「而且來往歷史(比你同蔣介石)長得多」。1959年10月5日,毛澤東在同拉丁美洲17國共產黨代表團談話時這樣說道:「我們反對『兩個中國』,蔣介石也反對『兩個中國』,我們有一致之處,有共同點。」

臺灣寧可放在蔣氐父子手裏,不可落在美國人手中」

炮擊金門不久,毛澤東和周恩來在北京會見從香港來的著名記者曹聚仁,並請他吃飯。談話中,毛澤東告訴曹聚仁:「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和他們合作。我們贊成蔣介石保住金、馬的方針。如蔣撤退金、馬,大勢已去,人心動搖,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台、澎、金、馬都可由蔣管,不管多少年,但要讓通航,不要來大陸搞特務活動。台、澎、金、馬要整個回來。」

在場有人提出,美國人一走,美國對臺灣的軍援會斷絕時,毛澤東說:「我們全部供應。他的軍隊可以保存,我不壓迫他裁兵,不要他簡政,讓他搞三民主義,反共在他那裏反,但不要派飛機、派特務來搗亂。他不來白色特務,我也不去紅色特務。」曹聚仁問:「臺灣人民還可以保留原來的生活方式嗎?」毛澤東回答:「照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

為了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毛澤東決定:需要再放寬對國民黨和蔣氏父子的政策。1960年5月22日,毛澤東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研究了對台工作問題,提出了一個基本原則,即臺灣寧可放在蔣氏父子手裏,不可落在美國人手中。1963年,周恩來將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

「一綱」,即臺灣必須統一於中國。「四目」是:1.臺灣統一於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臺灣之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委於蔣介石;2.臺灣所有軍政及經濟建設一切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政府撥付;3.臺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蔣的意見,協商決定後進行;4.雙方互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舉。

毛澤東一再表示:臺灣當局只要一天守住臺灣,不使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大陸就不改變目前的對台關係。

1965年的一天,與時任臺灣「國防部長」蔣經國有頗多交往的曹聚仁得到消息,蔣經國將邀請他去臺灣商量要事。在見蔣經國之前,曹聚仁到北京面見了周恩來總理。周恩來請曹聚仁轉交中共中央給蔣介石的一封重要信件,內容即是祖國和平統一的「一綱四目」構想。

曹聚仁匆匆返回香港後,1965年7月18日,蔣經國親自乘輪船到香港附近水域接曹聚仁。7月20日,蔣介石在蔣經國的陪同下會見曹聚仁,收到了轉交的信。信中還附有毛澤東寫給他的一首詞——《臨江仙》,其中一句「明月依然在,何日彩雲歸」,道出了毛澤東的誠意。蔣氏父子將中共的提議與陳誠等國民黨高層人士進行了一番研究,又提出一些條件。曹聚仁帶著這些意見,往返於大陸和臺灣之間,進行溝通。

1978年4月21日,曹聚仁的朋友王方在香港雜誌《七十年代》發表了一篇題為《記一次中國統一的秘密談判》的文章,根據王方文中的回憶,當時雙方達成了統一6項條件:1.蔣介石偕同舊部回到大陸,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區,仍任國民黨總裁。北京建議撥出江西廬山為蔣介石居住與辦公的湯沐地(即封地)。2.蔣經國任臺灣省省長。臺灣除交出外交與軍事外,北京只堅持農業方面「耕者有其田」,其他「內政」完全由臺灣省政府全權處理。3.臺灣不得接受任何軍事與經濟援助;財政上有困難,由北京照美國支援數額照撥補助。4.臺灣海、空軍併入北京控制。陸軍縮編為四個師,其中一個師駐在廈門、金門地區,三個師駐在臺灣。5.廈門與金門合併為一個自由市,作為北京與臺北間的緩衝與聯絡地區。該市市長由駐軍師長兼任。此一師長由臺北徵求北京同意後任命,其資格應為陸軍中將,政治上為北京所接受。6.臺灣現任文武百官的官階、待遇照舊不變。人民生活保證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這些條件是蔣介石通過曹聚仁和毛澤東多次交涉後形成的。特別是在軍隊問題上,雙方能達成統一認識,殊為不易。但不久後,中國大陸發生了「文化大革命」,一些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受到衝擊,蔣介石得知這些情況後,對中共的政策產生了疑慮,便中斷了與中共的聯繫,這些交涉最終沒有取得實質進展。

蔣介石打擊「台獨」分子毫不手軟

1960年10月,甘迺迪與尼克森競選美國總統,在競選辯論中雙方利用中國臺灣沿海島嶼問題互相攻擊。甘迺迪表示,美國必須保衛臺灣,但應劃一條清楚的防線,金門、馬祖對於防守臺灣並非必不可缺,美國的防線應僅劃在臺灣本島周圍。

蔣介石一直密切關注著這場辯論。10月11日,他與一位元美國記者談話,不點名地批評了甘迺迪的論點,稱臺灣即使戰鬥到最後一人,也不放棄沿海島嶼,哪怕美國不予支持也決不改變這一立場。13日,他接見另一位元美國記者,堅決表示:「美國怎麼做是她自己的事情,而防衛中華民國的政策,乃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即使我們必須單獨作戰的話,我們也將貫徹到底!」

在蔣介石的授意下,臺灣「外交部」於10月14日發表聲明,點名批評甘迺迪:「一位負責任的美國政治領袖,在激烈的競選期間,居然不負責任地,大慷他人之慨,而將另一個國家的領土隨便處置了,實在是件不可思議的事。而且這個國家,正好是他的盟邦。我們願意確切地闡明我們的立場如下:在任何情形之下,中華民國決不會答應任何人的要求一一包括甘迺迪議員在內——而放棄他的任何一平方英寸領土。」

氣憤至極的蔣介石利用各種手段,抵制了美國企圖將臺灣分離出中國、孤懸海上、納入美國勢力之下的陰謀。同時,他對島內大大小小的「台獨」分子毫不手軟。據統計,在蔣介石治台期間,被捕判刑的「台獨」分子數以千計。

臺灣最早的「台獨」分子要數廖文毅和黃紀男等人。他們從國民黨接收臺灣時起,便著手策劃臺灣獨立運動。1947年,廖文毅曾與黃紀男一道赴大陸專程會見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要求司徒雷登轉請美國政府,向聯合國提案,由聯合國在台辦理「公民投票」,決定臺灣前途。司徒雷登表示:「臺灣獨立是一條漫長艱苦的道路,但值得去奮鬥。」廖文毅等「台獨」分子的活動自此受到美國政府的關注。此後,黃紀男又會見合眾社日本支社社長,將《臺灣獨立宣言》交其發表。

1950年,廖文毅成立「臺灣民主獨立黨」。1960年黃紀男、廖文毅的弟弟廖溫進等人分別在臺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地招兵買馬,密謀購買武器,搶劫運鈔車輛,甚至企圖暗殺蔣經國。1961年,廖文毅再次萌生到美國活動的打算。蔣介石聞知後批示:「指示外交部照會駐美大使,向美國國務院提出同樣照會,要求拒發廖文毅的入境或過境簽證。」但6月13日,美國國務院給予廖文毅6個月有效期的一次入境旅遊簽證。6月20日,蔣介石與宋美齡接見美國駐台代表莊萊德,提出嚴重警告,稱:「廖文毅乃中國之叛徒,多年來匿居日本,鼓吹臺灣獨立,中國政府對於(美國)國務院此一舉措認為極端嚴重。」6月21日,蔣介石與蔣經國談話,批評美國此舉「最不友義」。

當時,美國國務院正準備邀請蔣經國訪美,蔣介石命其表示拒絕。他還責備美國「不守信約,不尊重我主權,不平等待我,視我為殖民地政府之不如」,要求臺灣「行政院」通知美方,蔣經國將不能如期訪美。

1962年1月,「臺灣民主獨立黨」的臺灣地下工作委員會被偵破,黃紀男被捕。為制服廖文毅,臺灣有關部門制定了詳細計畫:先派人接近廖文毅,傳遞臺灣當局寬大處理的資訊;又將廖文毅的大嫂、侄兒等「台獨」分子拘捕,並將其侄兒給廖文毅的錄音帶給正在日本的廖文毅。1965年5月初,廖文毅回話表示願意談判。5月14日,廖文毅隨毛鐘新自東京飛返臺北。

國民黨的恩威並用取得成功,廖文毅放棄「台獨」主張,願意「離日返台,貢獻所有力量」。5月15日,臺北《中央日報》發表社論,稱廖文毅的歸來「勘破了一個幻想——兩個中國的幻想;糾正了一個錯誤——台獨運動的措誤」。

在臺灣幾十年,蔣介石在教育上堅持「臺灣民眾根在大陸」的理念,在國文課本中傳潘中華傳統文學作品,要求臺灣學子對大陸的省份地形倒背如流。

「中國人當然和中國人站在一邊」

自從退到臺灣,蔣介石便念念不忘反攻大陸。早在1950年6月,他就提出這樣的戰略性口號:「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完成。」口號年年喊,年年都成了一句空話。而很多臺灣高級將領和老兵思念故鄉,隔海遙望大陸。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蔣介石一連受到幾個衝擊。1971年7月15日晚間,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在洛杉磯宣佈一項非同尋常的公告: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森總統於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尼克森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

中美公告像一個強大的衝擊波,衝擊著蔣介石。臺灣駐美代表沈劍虹聽到消息,良久之後,才說了一句:「我簡直不相信我的耳朵!」蔣介石聞訊後沉默半晌,發出一聲長歎。

沒過幾個月,蔣介石再次受到極大衝擊。1971年10月25日晚間,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個國家提出的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和立即把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的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一夜之間,20多個國家和「中華民國」斷交。

在此背景下,毛澤東蔣介石之間的又一次接觸努力開始了。1973年5月中旬,一架漆著「中國民航」字樣的飛機降落在香港啟德機場。這架從北京飛來的客機,是出現在香港的第一架中國民航飛機,機上旅客是92歲的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全國政協常委章士釗及隨行人員。1949年4月1日,以張治中為團長的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從南京飛抵北京,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談,章士釗就是國民黨代表團的6位代表之一。此次他到港的目的又是為了國共和談。不過,這一回他不是國民黨代表,而是受毛澤東指派。

章士釗到港第一天就急匆匆地安排會見各方面的朋友,以打通與臺灣的聯繫。他讓先行回京的女兒章含之轉告毛主席、周總理,他最多在港停3個月。可見章士釗覺得和談可期。但是誰都沒想到,7月1日章士釗就因病去世了,這次和談也沒有完成。

1974年1月中旬,美國扶植的越南南部傀儡政權派軍艦入侵西沙群島中的永樂群島海域,並派兵侵佔甘泉、金銀兩島,公然取下島上飄揚的五星紅旗。得知南越當局闖入西沙群島,蔣介石拍案而起,說:「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出兵。」很快,中國軍艦被迫自衛,西沙海戰爆發。以前為避免不必要的摩擦,解放軍海軍軍艦在東海往來調動都要繞道臺灣東南的公海,穿越巴士底海峽。但此次,中共中央決定,派北海艦隊的艦艇增援西沙海戰,4艘導彈護衛艦不再繞道,旗幟鮮明地開到東引島一側。當日蔣介石聽到這個報告,只說了一句,「西沙戰事緊哪」,臺灣軍方心領神會。當天晚上,臺灣海軍艦艇打開探照燈,照射我編隊前方,以便我軍順利通過。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入侵者激戰的關鍵時刻,臺灣太平島軍港內的臺灣海軍正處於一級戰備狀態,隨時準備作戰。有記者問蔣經國:如果中共海軍與南越在西沙海域開戰,臺灣海軍持何態度?蔣經國回答:「共軍也是中國人,中國人當然和中國人站在一邊,我們絕不會趁中共海戰之時做不利於國人的事。」

1975年春節前後,回台任總統府資政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接到蔣介石的秘密使命一一經秘密管道向中共發出邀請毛澤東訪台的資訊。毛澤東回應了資訊,對時任第一副總理的鄧小平說:兩岸要儘快實現「三通」,你可以代表我去臺灣訪問。陳立夫和談心切,還沒等到回音,就在香港的報紙上公開發表《假如我是毛澤東》一文。其中提到,「歡迎毛澤東或者周恩來到臺灣訪問與蔣介石重開談判之路,以造福國家人民」。陳立夫特別呼籲毛澤東能「以大事小,不計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國共兩度合作的前例,開創再次合作的新局面」。然而,大陸的資訊還沒有回饋到臺灣,88歲的蔣介石就於1975年4月5日去世了。僅僅一年多以後,

1976年9月9日,83歲的毛澤東在北京去世。

這對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政治對手,在金門炮戰之後十幾年隔海對望的歲月裏,心懷對民族命運的默契,保持了海峽的平靜。這平靜是歷史的幸運,也帶著歷史的惆悵。他們在各自的政治風雨中溘然長逝,在他們相繼去世十餘年後,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正式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血脈相連的人們終於跨過了那「一灣淺淺的海峽」。

(王媛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