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炮戰六十年 毛澤東蔣介石的戰與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當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說出這句話時,全國I還有2/3的領土沒有解放,包括西南、華南和東南沿海的一部分。但解放全中國的時局已定——這一天,槍口對準中共長達20多年的蔣介石,蝸居在廣州東山梅花村32號的陳濟棠公館裏,這是他撤退路上暫時的官邸。他守在收音機旁收聽著中共的新聞,除了破口大駡他的舊部下參加開國大典之外,沒有說其他的話。他早已選定了自己的退守之地臺灣,兩個月後飛離大陸。

到1955年2月,浙江沿海島嶼全部解放,蔣介石控制的大陸沿海島嶼只剩下福建沿海的金門、馬祖。蔣介石早就著急了,於1954年12月和美國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條約」宣稱,美國和「中華民國」雙方有為「自衛而抵禦外來武裝攻擊的共同決心」。「對於美國是否有責任保衛國民黨所占大陸沿海島嶼,條約模糊處理了。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和臺灣『外交部長』葉公超會談時,同意美國協助防禦金門、馬祖,但美國總統艾森袞威爾在審閱會談記錄時刪去了這兩個島嶼。」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告訴《環球人物》記者。

蔣介石和美國的「共同防禦」關係到底有多牢靠?毛澤東在心裏打了個問號。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萬炮轟鳴,直擊離廈門僅數公里的金門,國民黨的3名副司令當場斃命。蔣介石聽到這個消息後卻連聲叫好,因為這麼一來他就更有理由拉美國一起「反攻大陸」了。但美國一心想著讓蔣介石的守軍從金門、馬袓退至臺灣,實現「劃峽而治」,搞兩個中國。

「金門、馬祖就像拴馬樁,毛澤東利用炮戰把蔣介石和美國套在了這裏,使美國分裂中國的圖謀沒有得逞的機會,這也是蔣介石願意看到的局面。」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告訴《環球人物》記者,一個願打一個願挨,60年前的這場炮戰,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觀。

1975年、1976年,蔣介石、毛澤東先後去世,炮戰仍在按兩人的思路持續若,只是勢頭小了很多,直至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時才徹底結束。應該說,金門炮戰為兩岸和平統一埋下了伏筆。

蔣介石:金門呀金門,這是唯一一個可以讓我親眼看到廈門和大陸山河的地方了

1958年7月在北戴河召開的中央軍委會議,本來確定炮擊金門的日期為7月25日,但當時福建沿海遭颱風襲擊,大雨連下19天,道路泥濘不堪,給準備工作帶來一定困難。正是在這些天裏,毛澤東思前想後,睡不著覺。7月27日,他致信國防部長彭德懷和總參謀長黃克誠:「打金門停止若幹天似較適宜……目前不打……等彼方無理進攻,再行反攻。」彭德懷接到這封信後,當天即向福州軍區政委葉飛傳達。

「在中央軍委下達炮擊金門的命令後,解放軍首先要完成的任務是奪取福建上空的制空權,掩護金門前線炮兵的密集射擊。」徐焰說。7月29日,國民黨4架戰機飛入閩粵邊界地區,解放軍同樣以4架戰機攔截,國民黨戰機當即被擊落2架,擊傷1架,解放軍戰機無損失,創造了3:0的戰績。至8月22日,解放軍共與來犯國民黨戰機交戰4次,又取得4:0的大比分成績,掌握了制空權。

其間,8月6日,國民黨當局宣佈台、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8月19日,為鼓舞前線士氣並視察部隊部署的情況,蔣介石在蔣經國陪同下飛抵金門。他感慨道:「金門呀金門,這是唯一一個可以讓我親眼看到廈門和大陸山河的地方了。」蔣介石還告訴島上的軍官們,做好戰鬥準備。8月21日,蔣介石回到臺灣。

就在蔣介石父子的飛機從臺灣起飛當天,毛澤東在北戴河面對大海,吟誦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句子。「竭石」好比金門,「滄海」則好比海內外形勢。8月20日,毛澤東指示福建前線總指揮葉飛馬上飛抵北戴河。葉飛向毛澤東詳細彙報了炮擊金門的準備情況和實施突然猛襲的打法。毛澤東讓葉飛「照你們的計畫打」,並留他在北戴河指揮。

大陸對大金門、小金門等島嶼組成的金門群島呈三面包圍之勢,只有金門東南一側可遙望數百公里外的臺灣。8月23日17時30分(一說12時),260◦餘發炮彈從不同方向飛抵金門北太武山國民黨軍陣地。

當時在場的一名臺灣「國防部新聞局」工作人員回憶道:「下午5時30分,我在金門太武山下的翠穀湖心亭中,餐會已散,胡璉司令官陪著(『國防部長』)俞大維在張湖公路的山下漫步回司令部,趙家驤、吉星文、章傑3位副司令官站在翠穀湖與岸的橋頭上談天……突然有陣嘶哮聲,掠過太武山頭,馳落翠湖,緊接著是山搖地動的不斷爆炸聲,整個翠穀煙霧彌漫,彈片橫飛……在小橋上的3位副司令官,于第一群炮彈落地煽炸時,就全都犧牲殉難了。」「回到司令部的胡司令官,第一個動作就是要用電話指示炮兵指揮官,要他下令金門炮兵立即還擊,但是他懊悔極了,電話線已被打斷,他再拿起多處電話機,叫炮兵陣地,傳達命令,糟,所有電話線都被炸斷了……」

炮戰共持續了85分鐘,解放軍發射炮彈3萬餘發。金門守軍炮兵在解放軍炮擊20分鐘後才自發地還擊,共發射炮彈2000餘發,但很快就被解放軍炮兵壓制下去。

毛澤東:美國現在在我們這裏來了個「大包乾」制度

8月24日,解放軍繼續炮擊金門,同時打擊大金門島料羅灣內的17艘艦艇。料羅灣背對大陸,占了地利,大陸無法目測其具體情況,也是臺灣向金門補給的主要通道。在解放軍猛烈炮火之下,灣內一些艦隻中彈,17艘艦艇集體向外海逃跑。

金門居民僅有5萬,蔣軍卻有8萬,蔣介石對金門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但隨著金門逐漸被封鎖,補給無法進入島內,島內守軍的生存越來越困難。美軍最終答應為蔣介石的補給艦護航。

9月7日,美國軍艦把蔣軍戰艦和補給艦夾在中間,組成一支編隊,由臺灣向金門開來,準備鑽入毛擇東設計好的「絞索」中。就在兩天前,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五次會議上講話,著重分析炮擊金門以來的國際形勢。在講話裏,他提出了著名的「絞索政策」,說:「美國現在在我們這裏來了個『大包乾』制度,索性把金門、馬袓,還有些什麼大擔島、二擔島、東碇島一切包過去,我看它就舒服了。它上了我們的絞索,美國的頸吊在我們中國的鐵的絞索上面。臺灣也是個絞索,不過要隔得遠一點。它要把金門這一套包括進去,那它的頭更接近我們。我們哪一天踢它一腳,它走不掉,因為它被一根索子絞住了。」「我們並不要登那個什麼金門、馬祖。你登它幹什麼?它的工事相當堅固。就是嚇它一下。但是,金門、馬祖並不是一定不打,一有機會,我們就機鑽上去,相機而行。」

9月8日中午,美蔣聯合編隊抵達料羅灣港口,並補給物資。毛澤東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下達開火命令。「我軍42個炮兵營及所有海岸炮兵,以突然的密集火力攻擊料羅灣蔣艦及其運輸船只。沒想到我軍一開炮,美艦就丟下蔣艦不顧,掉頭向臺灣逃去。蔣艦孤零零地蟁露在我軍面前,遭到我軍炮火的狼揍猛打。金門蔣軍和料羅灣蔣艦向臺灣告急。臺灣問:美國朋友呢?美國軍艦呢?蔣艦答:什麼朋友不朋友,美國軍艦已掉頭逃跑了。臺灣大罵:美國人混蛋!」毛澤東當時的軍事參謀雷英夫回憶道。臺灣「國防部新聞局」工作人員劉毅夫則撰文寫道:「美艦好像奉的命令就是來金門參觀,而美其名日『護航』。哎,狗臭屁的護航啊!」這次炮戰,從中午一直打到晚上,解放軍發射炮彈2萬餘發,蔣艦被擊沉3艘,傷數艘。

美國借機鼓動蔣介石從金門撤兵。9月16日、29日,傷心透頂的蔣介石兩次出席記者招待會,說:中共炮擊金門,是進攻臺灣的前奏;金、馬是臺灣的屏障,自動放棄這些島嶼,等於敞開門戶,因此金、馬地區必須固守,哪怕是由國民黨獨立作戰,也決不後撤。

蔣介石:在我活著的時候不會撤軍

「毛澤東對金門作戰總的精神是『走一步,看一步』。」徐焰說。很多人不知道毛澤東的「絞索政策」,雷英夫就回憶道當時,毛澤東決定大規模炮擊金門,是不是要解放金門、馬祖呢?不要說普通人,就是一些髙層人士,還有蔣介石、艾森豪,都沒有搞清楚。」葉飛也以為,大規模炮擊持續了一個多月,金門已被封鎖,帝國主義的底摸得清清楚楚了,下一步順理成章就是登陸、解放金門了。「此時如果我軍發動登陸,金門唾手可得。如果金門解放,馬祖的解放就沒有什麼問題了,順手牽羊就是了。福建前線我們這些人,都在焦急等待毛主席下命令了。」

結果,前線的戰士們等來的是「和為上計」的《告臺灣同胞書》。10月6日1時,毛洚東熬夜寫好了此文,並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的名義發表。文中寫道:「臺灣、澎湖、金門、馬袓軍民同胞們: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台、澎、金、馬是中國領土,這一點你們是同意的,見之于你們領導人的文告,確實不是美國人的領土……13萬金門軍民供應缺乏,饑寒交迫,難為久計。為了人道主義,我已命令福建前線,從10月6日起,暫以7天為期,停止炮擊,你們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輸送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護航為條件。」

對此,蔣介石第二天就對記者謊稱,臺灣海峽的制空權和制海權都掌握在國民黨軍隊手中,大陸以炮兵封鎖不了金門,中共提出停火是因為後勤供應困難,彈藥供應不上。10月10日「雙十節」,蔣介石派出44批共182架戰機到大陸海岸線

地區騷擾,其中6架飛入福建龍田上空。他本想證明自己說的話,結果被打臉。解放軍戰機擊落敵機3架,自損1架。此後,國民黨軍機基本上不再進入大陸上空。從7月末至10月,福建上空共發生空戰13次,解放軍擊落敵機14架,擊傷9架,解放軍戰機被擊落6架,被擊傷5架。真正的制空權仍掌握在解放軍手裏。

10月12日午夜,7天暫停炮擊期滿,金門國民黨軍全部進入坑道和掩體。毛澤東又熬了一晚,於10月13日深夜1時寫好了國防部命令:金門炮擊,從本日起,再停兩星期,藉以觀察敵方動態,並使金門軍民同胞得到充分補給,包括糧食和軍事裝備在內,以利他們固守。

10月19日,美國軍艦又掩護著國民黨的運輸船隊駛入金門海域。這天本在停止炮擊期內,並無護航需要,美蔣此舉意在試探。10月20日,解放軍用8800發炮彈還以顏色,擊中國民黨軍3艘補給艦、1艘大型貨船和1架運輸機。島上守軍在遭炮擊70分鐘後才開始還擊。

「美軍這次護航,是為了在杜勒斯訪台前安撫一下蔣介石。」徐焰說。10月20日的炮擊,也被稱為獻給杜勒斯的「歡迎禮炮」。10月21日,杜勒斯抵達臺灣,仍堅持讓蔣介石從金門、馬祖撤軍。蔣介石怒了,說:「在我活著的時候不會撤軍。」

毛澤東:希望你們不要屈服於美國人的壓力

「看到美蔣矛盾進一步發展,為了在民族大義的前提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在杜勒斯回到華盛頓的第二天,即10月25日,毛澤東起草了《再告臺灣同胞書》。」徐焰說。

此文告寫道:「我們兩黨的事情很好辦。我已命令福建前線,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場、料羅灣的碼頭、海灘和船隻,使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大小島嶼上的軍民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應。化敵為友,此其時矣。逢單日,你們的船隻、飛機不要來,以免受到可能的損失。這樣,一個月中有半月可以運輸,供應可以無缺……打打停停,半打半停,不是詭計,而是當前具體情況下的正常產物。不打飛機場、碼頭、海灘、船隻,仍以不引進美國人護航為條件……(美國人)把你當作一個『事實上存在的政治單位』,其實並非當作一個國家……我們只是希望你們不要屈服於美國人的壓力,隨人俯仰,喪失主權,最後走到無存身之地,被人丟到大海裏去。」

「毛主席以國防郜長的名義發表這篇文告之後,雙方零零星星的打炮完全成了一種象徵。我們不僅變成了單日打雙日不打,而且不打陣地和居民點,只打到海灘上。後來又發展到逢年過節停止三天炮擊,金門方面也完全照此辦理。打炮演變成美蔣我三方之間的一種特殊對話,一種不在談判桌上進行的談判。」雷英夫回憶道,中國共產黨人光明磊落的立場和觀點,使蔣軍中不少有識之士看到,中國的前途將厲於中國共產黨,而不屬於蔣介石集團。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國宣佈與臺灣蔣介石集團斷交,並從臺灣撤出1950年就開始駐紮的美國軍隊。時任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聲明:停止對金門的一切炮擊。持續20多年的金門炮擊正式結束。

「最近20多年來,我經常去廈門。如今這裏已經是髙樓大廈林立,夜間燈火輝煌。對面的金門島上晚間漆黑一片。因通航早已實現,班輪只需半小時即可從金門抵達廈門。如今金門居民大都過來買房子、過夜生活。金門縣原來的副縣長

曾同我講過,他們島上的人最反對『台獨』,希望統一。統一畢竟是海峽兩岸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而金門之戰為和平統一打下了基礎。」徐焰說。

1981年,鄧小平繼承毛澤東和平解放臺灣的思想,提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1992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如今,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軍事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60年前,蔣介石還能憑藉美式裝備襲擾大陸。60年後,大陸的戰略轟炸機已實現「繞島巡航」常態化。正如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

(田亮、許陳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