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度過「凶險」34天

三伏天過去了,我們卻進入一年中最為「兇險」的34天。如何照顧自己和家人,才能安穩度過這34天?

出伏到秋分,這34天最兇險

從8月21日出伏到9月23日秋分,這34天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最頻繁的時候,有時一天可達10多度。在這樣的晝夜溫差下,最受影響的就是血壓。

有人認為夏天氣溫高,容易出現心血管意外;也有人認為,冬天寒冷剌激,容易出現心血管意外。但心血管醫生提醒,夏秋交替之際才是心血管疾病爆發期。因為人體不怕炎熱,也不懼嚴寒,怕就怕「一冷一熱」的折騰,於是很多人就中風、心梗,甚至碎死。

記住5點,過好這兇險34日

吃得「潤一點」出伏之後,夏季開始真正向秋季過渡。此時氣候變得乾燥,人體肺氣相對旺盛,「秋老虎」還在發威,燥得很,因此要吃得「潤一點」。推薦冬瓜、蘿蔔、藕、洋蔥、海帶、蘑菇、木耳、芹菜、香蕉、蘋果等滋陰潤燥食材。除了滋陰潤燥,它們還有穩定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比如芹菜、洋蔥就是天生的降壓菜;香蕉、蘋果富含鉀離子,可對抗身體中的鈉離子,起降壓作用。

揉得「勤一點」早晚溫差大造成壓差不穩,勤按頭頸部可防血壓突增。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程凱說,血壓升高時,點揉按壓風池穴、人迎穴約5〜15分鐘,血壓就會有下降趨勢。

喝得「多一點」除按揉穴位,這個時候穩定血壓還可以喝點「藥茶」。如荷葉茶可降壓降脂,黑茶可擴張血管,銀夏茶(金銀花9克、夏枯草30克,沸水沖泡而成)可清火潤燥。

睡得「早一點」經過「晝長夜短」的炎熱盛夏,很多人有睡眠不足現象,即所謂「秋乏」。出伏後,如果不改變夏季晚睡習慣,「秋乏」更易出現,而睡眠不足者更易出現血壓不穩,引發心血管疾病。專家介紹,晚上11點到凌晨兩三點,是人體最佳睡眠時間,錯過這個時間段,睡眠品質就會大打折扣。一般最好10點半就上床睡覺,特別是凌晨1點到3點一定要入睡,否則對身體有較大的損傷。

穿得「暖一點」雖然我們常說「春捂秋凍」,但老年人早晚最好如一件長袖「薄衣」,這樣溫差對身體的刺激要小得多,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小得多。不過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一定要護好脖子、後背、腳部,這些都是血管最豐富的地方,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急劇收縮,引發危險。

吃對「紅綠」解秋乏

除增加睡眠時間、勤泡腳等方法,廣西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獸力提醒,還可以通過飲食調節,把秋乏「吃」掉。

多喝綠秋季雖然涼爽,但氣候乾燥,人體會流失很多水分,即隱性出汗會增加。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會產生體乏、精神差的症狀。茶為「萬病之藥」,可消脂、瘦身,緩解肥甘厚味所致的不適。綠茶的茶多酚含量高,有提神清心、消食化痰等作用。如胃寒,可改喝紅茶。每天最少喝1200毫升(兩塑膠瓶)的水,以滿足身體代謝所需。

多吃紅很多人之所以困乏,是因為夏季貪涼,傷到脾胃了。多吃紅色食物,如紅棗,對脾胃虛弱而導致的倦怠乏力尤為適宜。推薦一款解乏飲品——大棗銀耳雪梨湯。大棗補益氣血,銀耳滋陰潤肺,而雪梨有生津潤燥之功效,三者配搭有緩解秋燥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