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俠與《鐵道游擊隊》的往事

今年是《鐵道遊擊道》作者劉知俠誕辰100周年紀念日。日前,劉知俠的夫人劉真驊,講述了一些有關《鐵道遊擊隊》的鮮為人知的往事。

從劉痴俠到劉知俠

劉知俠原名叫劉兆麟,出生於河南衛輝柳衛村。其父親在途經村邊的道清鐵路當護路工,年幼的劉知俠常跟着父親在鐵路道班房裏聽工友們閒聊,知道了許多發生在鐵路上的傳奇故事。由於家境貧寒,他經常去鐵路邊撿煤核、在荒堤上放豬,討生活的過程讓他學會了扒火車。劉知俠11歲時開始上半工半讀學校,後來考取了衛輝一中。這段經歷為之後創作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奠定了堅實基礎。

1937年夏天,劉知俠從報紙上得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招生的消息,約了3個同學滿懷報國之情一起奔赴陝北。幾個月後,劉知俠作為一名抗大學員,跟隨抗大一分校輾轉來到山東,途中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投身到抗日的烽火中。在山東抗日根據地,他作為一名文工團戰士,一手握筆,一手拿槍;既是戰士,又是戰地記者,一邊打仗,一邊創作。因為在延安抗大時,他學習過軍事作戰,能在任何惡劣的環境下找到參照物來辨別方向。所以,除了寫作,他還要承擔保護文工團的任務。

說起劉知俠名字的由來,他的夫人劉真驊說:「劉知俠是衛輝人民的兒子,是衛輝養育了他。小時候,知俠不愛說話,村裏人都說他『迷瞪』。到延安時,不到20歲,他就把兆麟名字改成痴俠———痴,痴迷,痴心,幹啥事全身心一根筋的意思。」

「有一次他在油印版的小報上發表了一篇報道,他發現署名變成了『知俠』,就去找編輯問:你怎麼給我改名了?編輯說:我把你那個病字旁去了,你既不傻又沒病。從此『痴俠』就成了『知俠』,後來就一直沿用這個名字。」

王元化的知遇之恩

劉知俠從小生活在鐵道邊,心裏埋藏着深深的「鐵道情懷」。他與「鐵道游擊隊」的結緣始於1943年夏。在一次全省戰鬥英雄、模範大會上,他被魯南鐵道大隊的戰鬥英雄徐廣田的英勇事跡所感染,隨即找到魯南鐵道大隊的政委文立正(《鐵道游擊隊》中李正政委的主要原型,1945年2月遭敵偽突襲,壯烈犧牲,時年34歲),深入了解情況。

從1944年起,劉知俠多次到臨沂、棗莊一帶的敵占區,與鐵道大隊戰鬥生活在一起。隊員們機智勇敢地與敵人作戰,截火車、打洋行、毀鐵路、炸橋樑,令日偽聞風喪膽的生動事例感染着他,為之後創作《鐵道游擊隊》積累了大量素材。

1953年,劉知俠請了一年創作假,創作完成了《鐵道游擊隊》,送到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總編輯兼副社長王元化過問《鐵道游擊隊》。編輯說,這是一堆素材,故事不完整。王元化說,拿來我看看。他看了以後,說:太好了!這部作品思想性與藝術性俱佳。「王元化對知俠有知遇之恩。」劉真驊說。

《鐵道游擊隊》於1954年元月出版,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新書上櫃不久便告罄,當年即再版。

《鐵道游擊隊》使劉知俠一舉成名,作品後被譯成多國文字版並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等。

去世後被追認革命烈士

劉知俠總愛說自己是一個老兵,多次說過:「作為一個士兵就要死在戰場上,作為一個作家就要死在吶喊中。」誰知竟一語成讖。

劉知俠是1991年9月3日突然辭世的。當時,青島市政協邀請老幹部召開國際形勢座談會,劉知俠在發言時,慷慨激昂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知俠當時講話很激動,他去拿杯子,拿了兩次沒拿着。有位老同志說,知俠你別這麼激動,咱們還有群眾哪!劉知俠說,對!群眾!群眾!」他的語調突然發生變化,一連說了三句「群眾」之後,突發腦溢血,倒在了講台上。劉知俠一生都在戰鬥,最後犧牲在了衝鋒的路上,經中央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

劉知俠去世後,劉真驊當時就下決心:要去完成劉知俠的未竟事業。「我和知俠1968年起,共同生活了23年。他去得很突然,留下了大量筆記、書稿沒來得及整理。到今年,他離開27年了,我一直在為他工作,整理、編輯、校對、出版。」

從此,劉真驊成了一名「俠痴」。她用8年時間將劉知俠留下的400多萬字的作品編輯成250萬字的《知俠文集》五卷本;根據劉知俠生前對她講的創作構思,續寫了劉知俠未完成的《戰地日記》;又從他倆共同寫成的160萬字的「兩地書」中,選編出45萬字的《黃昏雨》。劉真驊還參與了電視劇《劉知俠與芳林嫂》、電影《紅嫂》的劇本創作,以及電視連續劇《小小飛虎隊》和《鐵道游擊隊》的重拍工作……

2017年,劉真驊查出患上了癌症,這位82歲的老人說:「我告訴自己,勇敢面對吧,大夫都說我創造了奇蹟。小車不倒只管推,我每天都在提着勁兒干……」

(李世華、劉長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