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造南京中山陵為什麼會虧本

1925年3月12日,抱病北上的孫中山在北京鐵獅子胡同行館與世長辭。彌留之際,孫中山連連低呼:「和平……奮鬥……救中國……」這是他一生追求而未完成的夢想。可惜,直至他去世後二十多年,中國大地仍然沒有擺脫戰亂和動盪,就連中山陵的修建也由此變得命途多舛……

圈地風波

1925年3月11日,孫中山簽完遺囑後,特意告訴宋慶齡等人:「吾死之後,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斯人已去,墓地選址、陵墓營建的事情就得排上日程了。4月份,孫夫人宋慶齡、孫中山之子孫科乘車南下,先後兩次到紫金山勘察,最終確定了中山陵墓址所在地。葬事籌備委員會(國民黨專為孫中山葬事成立的機構)主任幹事楊杏佛則到南京與當局接洽圈地事宜。

當時南京還處在北洋軍閥統治下,時局混亂,南京軍政當局走馬燈似地更換。從1924年底到1926年底,短短兩年時間,南京地方軍政竟五次易人。

1925年4月30日,楊杏佛抵達南京後,經過反復交涉,直到10月才把陵園限定在2000畝山地的範圍內,其中超過半數的1200畝都是民地,由葬事籌備委員會出價收購。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手握大權的蔣介石與眾要員又于1928年初把45000畝紫金山土地全部劃入中山陵園,這才確定了陵園保持至今的地界。

官地的洽談好不容易塵埃落定,民地又起風波。當地百姓突然傳起了謠言,說是上面要來強佔民地、強拆民房,甚至要挖墳掘墓,一時之間人心惶惶。事後調查才知,原來是有人為阻礙中山陵修建,故意散佈謠言。事實上,為了妥善圈購民地,楊杏佛早與當地鄉紳一起商定,專門制定了《孫中山先生陵墓圈購民地規則》,其中對熟地、生地、桑樹、草屋遷讓費、雜樹及青苗都規定了詳細的收購價格。面對確鑿明晰的佈告和規則,民間的謠言才慢慢平息。

承建商賠銀14萬兩

與此同時,中山陵的設計方案工作也緊鑼密鼓地籌備了起來。

葬事籌備委員會決定向全世界懸獎徵集陵墓設計圖案。很快,《陵墓懸獎徵求圖案條例》於5月15日公開登報。截至當年9月15日的最後期限,籌備委員會共收到了應徵圖案40多種。最終,青年建築師呂彥直在這次評選中脫穎而出,他設計的「自由鐘」圖案被評價為「簡樸渾厚,最適合於陵墓之性質及地勢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鐘形,尤有木鐸警世之想」。

陵墓圖案及建築師確定之後,籌備委員會開始著手準備招標包工。最終,中山陵的工程費用預算為50萬兩白銀,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項費用可觀的工程。

果然,11月1日陵墓一期工程的招標廣告剛在報紙上刊出,就有不少營造廠紛紛盯上了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幹事的楊杏佛。廠商們想盡門路希望承攬這項工程,他們直接把財物送到楊杏佛家裏。楊杏佛不肯接受,卻又推不掉,乾脆收下了全部禮品,同時記下詳細清單。

到了公開招標之日,楊杏佛將所有禮品及清單在會上一一展出,弄得送了禮的廠商尷尬不已,只好收回自己的禮品打道回府。剩下沒有送禮的營造廠公開投標,最後由姚新記營造廠中標承建。

根據合同,姚新記須在14個月內也就是1927年2月底竣工,到期如不能完工,每延遲一天,姚新記就要被罰款50兩。承辦過數百項工程從未延期過的姚新記沒有料到的是,豐富的營造經驗終究無法抵消混亂的時局對工程的耽擱。

由於軍閥混戰,1926年1月陵墓剛開工,困難就接踵而至。最直接的影響是交通常常受阻。中山陵所用的石料在漫長的運輸過程中,往往中途就被劫走,甚至押運材料的人員也被軍閥拉了壯丁。最令人無奈的是,鐵路、輪船等部門,「眼紅」建陵的「豐厚利潤」,竟以慈善之名,行敲詐之實。而建築材料陸續運抵南京後,運到墓址所在的山上,也是一件吃力的事兒。大批石料、鋼條、水泥運到山下後,還要靠人力運到山上。僅運水一項,每天就得用200個民工。

一期工程的緩慢進展,令葬事籌備委員會著急不已。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27年10月,國民政府已定都南京,二期招標才順利再啟。暫時安定的時局下,工程進展頗為順利,一年之後竟比一期還提早竣工了。事實上,一期工程整整延期了兩年,直到1929年3月才完工,此時,距離孫中山病逝已經過去了整整4年。

歷經波折的中山陵主體建築,終於屹立在了紫金山南。而承建工程的姚新記一算賬卻發現,每天50兩銀子的罰款,再加上營造過程中的材料損失等費用,不僅沒賺錢,還虧本了14萬兩銀子。就連籌備委員會的林森事後也對姚錫舟說:「(姚新記)這次為修總理陵寢出了力,虧了本,國民政府是知道的……」

戰火中的陵園

1929年6月1日,孫中山奉安大典在南京隆重舉行。隨著墓穴被鋼筋水泥密封起來,孫中山終於如他生前所願,安臥在了南京中山陵內。三年後的1932年1月,三期工程驗收通過,中山陵園的建設徹底竣工。此後,新成立的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逐漸完成了陵園的全面綠化造林,截至1936年,陵園共植樹846萬株。然而,滿山蒼翠的中山陵園內,平靜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八年抗戰中,它像當年的中華民族一樣,經歷了一幕幕災難與屈辱。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向南京的制高點紫金山逼近。持續四天四夜的中山陵保衛戰,為陵園刻下了屈辱的傷痕。唯一慶倖的是,陵墓主體建築基本完好。

1942年4月,日本扶植的汪偽政府組織了偽「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為了掩蓋其賣國投敵的嘴臉,汪精衛還演出了一場「奉迎國父靈髒」的鬧劇,終究成了歷史的笑柄。

事實上,日偽統治期間,給陵園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1937年南京淪陷後,百姓生活極端貧困,許多人不得不靠上山伐木維持生計,陵園的大批森林就這樣慢慢被毀。參與盜伐林木的,不僅限於貧民,就連當時的陵園職工和警衛人員也假鄉民之手,暗中竊樹。而日軍對陵園林木資源的掠奪更是肆無忌憚,僅1945年7月26日一天在陵園靈谷寺郊球場,日軍就伐木百餘株。據戰後統計,日偽時期紫金山的林木被毀掉了五分之四,幾乎損失殆盡。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返回南京,對陵園在抗戰期間遭受的破壞進行了全面調查,並制定了恢復陵園舊觀三年計畫。可惜,由於經費的限制,陵園只進行了小部分的修復。1949年4月,隨著南京城的解放,中山陵園被和平交接到人民解放軍手中,命途多舛的中山陵園終於迎來了新的黎明。

(楊麗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