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的「契約」與「棄約」

【香港中通社北京5月12日電】近日,身陷貿易戰的中美雙方再揮關稅「大棒」,進入加征與反制循環。兩國對磋商受阻原因各執一詞,但中方團隊仍現身華盛頓,讓外界對磋商得以維持審慎樂觀態度。

有北京學者認為,中美雙方在貿易磋商中各自捍衛核心利益都沒錯,但談判受阻責在美方。一個成功協議須以互相尊重、彼此讓步為前提,否則即使達成亦難長久。中方團隊現身華盛頓即是對「契約」精神的尊重,而美方頻繁「棄約」或將貿易戰溢出效應蔓延全球,威脅全球秩序和安全。

此前,本輪磋商本已現曙光,不料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體刊文指責中國出爾反爾并揚言加征關稅。一時間,部分輿論將談判未果的責任歸咎於中方最後時刻要求重談協議中部分內容。

但專家指出,從談判策略角度講,美國最後關頭「棄約」重啟「關稅大棒」屬極限施壓。談判中,美方始終無視中方對核心利益的堅持,才是導致磋商受阻的原因。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東艷指出,從歷史經驗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在與美國的談判中同樣回絕了對方在各領域的不合理要求。其他國家也有類似堅持,中國捍衛自身核心利益并無過錯。

然而,在美方引導下,輿論一度顛倒。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指出,本輪磋商後,中國副總理劉鶴罕見現身發聲,集中闡明中方核心利益關切,才為全世界清晰還原了談判情況和中美立場異同。中國有讓步,但同樣有原則立場與核心利益要捍衛。

中國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表示,一個成功的協議必須彼此均做妥協讓步。一方滿意,卻無視另一方重大關切的協議即使達成也不會長久。美方所提要求完全涉及中方不能讓步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協議既未達成,中方未有任何承諾,何談不守信用、背信棄義?

究其根源,美國強勢針對中國核心利益要求改變,核心意圖是通過各種投資貿易標准維護其全球競爭力。但學者們認為,加征關稅和貿易戰并不能幫助美國維持其全球競爭力。

陳文玲指出,美國此次挑起貿易戰的策略總體是失效的。想解決貿易逆差,但貿易逆差是直線上升的;全球產業鏈在重構中也并沒有加快向美國轉移;此外,對中國的遏制與圍堵并不成功,也不可能成功。

長期擔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此前也罕見明確聲言,美國加征高額關稅最終的承擔者是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包括中美在內的各國學者也都以相關研究佐證了該觀點。

有鑒於此,外界期待美國在後續磋商中摒棄「棄約」精神,與中國同守「契約」精神,同向而行,引領全球轉危為機,化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