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籌建第二個核武器基地

我國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代號叫902,1965年在三線建設大會戰的背景下開始建設。我是第一批參加902基地建設的親歷者之一,當年籌建的一些情景至今還記憶猶新。

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在青海湖邊的金銀灘,代號221廠,從1959年開始建設,到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但是,由於221基地的前期是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選點和建設的,他們對這個基地的情況瞭若指掌。隨著中蘇關係的惡化,蘇聯揚言要對中國核基地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黨中央為了預防萬一,決定在四川地區建設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代號叫作902工程。

來川之前,我在221廠擔任行政處副處長。1965年4月的一天傍晚,我正在食堂吃晚飯,王志剛副廠長來到我面前,拍著我的肩膀說:「老李,吃完飯到我那去一趟,我有事要跟你說。」他的語氣很輕,臉上笑眯眯的,讓我覺得這是一件重要而又高興的事情,我立即站起來說:「好!」說完三口兩口吃完了飯,到了他辦公室兼宿舍的房間。

進屋後,他先讓我在他辦公桌對面坐下,遞給我一支菸捲,問我說:「國家最近在四川搞三線建設會戰,知道吧?」還沒等我回答,他就接著說:「不久前,黨中央有幾個老帥乘飛機在四川上空勘察,看中了川北那地方。為了我們這個事業的發展,中央決定我們單位就在那裡搞三線建設。今天下午剛開完黨委會,決定抽調一批幹部,由刁筠壽書記帶隊去四川,其中也有你。」在他跟我談話過程中,遞給我兩三支菸捲,這在以前是沒有過的。最後,他又囑咐我再考慮選拔兩名行政幹部,並要抓緊準備一批行政用品。

在離開他辦公室回宿舍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這件事,回到宿舍也還在想。到深夜,躺在床上怎麼也睡不著,翻來覆去想著去四川參加三線建設的事,心裡又高興又激動。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了床,根據王志剛副廠長的要求,一方面考慮好從行政處抽調李志群和齊德明兩名同志一起赴川,一方面準備好必要的行政生活用品。

5月初的一天上午,我們這批赴川幹部在221廠機關辦公樓東面集合,廠領導和機關各部門有100多人為我們送行。我們這批共有50多人,有帶隊的刁筠壽書記和徐慶寶、田子欽、李英傑、吳福祥等廠領導,中層幹部有甄子舟、張繩武、田奇、陳成玉、宋葆昌、原東方、鄧秀楠、劉德泰、田永豐、劉乃民、荊再恆、吳榮福等。

221廠的兩輛大轎車把我們送到西寧火車站之後,我們登上了由西寧開往上海的火車,在第二天上午到西安站下車,住進我們單位設在西安的辦事處。在西安住了三天之後,我們轉乘寶成線的火車進川。記得火車在翻越秦嶺時,車窗外滿目青山翠嶺,這對我們這些長年在高原地區生活的人來說,頓覺豁然開朗。特別是當火車進入四川境內,在嘉陵江沿岸奔馳的時候,我們從高處往下看,只見清澈碧綠的江水從鬱鬱蔥蔥的山谷間潺潺流過,風景十分優美。我當時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終於來到了一個青山綠水的好地方!

第二天上午,我們到達了綿陽火車站。我們下車時,先來打前站的趙文已在月臺上等候,他接我們到了綿陽賓館,從此開始了我們在四川開展三線建設的歲月。

剛到四川的時候,我們單位的對外名稱是國營曙光機械公司。我們這50多人在綿陽賓館住了一段時間後,又轉到了綿陽地委招待所,在這裡既住宿又兼辦公。同樣是5月,我們從青海啟程時還都穿著很厚的衣服,到了這裡卻是一片春暖花開的景象,我們個個換成了單衣單褲。每天晚飯後,大家都跑到大街上去信步閒逛。那時綿陽城區還不大,也沒有柏油馬路,路面是三合土鋪成的,兩側的店鋪都是深灰色瓦片的木板房,街上的行人不多,完全沒有現在綿陽大街上的高樓大廈和繁華景象。人們的穿著也和現在大不一樣,多數人穿的是靛藍色的長褂,不管男女頭上和腰間都纏著長布條,這一切都使我們這些北方人感到新鮮。

到了趕場天,很多農民背著背簍或是挑著擔子,還有的推著雞公車來到城裡賣農產品,街上頓時熱鬧起來。農民叫賣的蔬菜和瓜果既新鮮又便宜,我們經常在趕場的時候去逛街,買上一根黃瓜或者甘蔗,邊吃邊逛,嘴裡不停地感嘆著:「真是天府之國啊!」

我們也常常在涪江邊漫步。那時的江水非常清澈,寬闊的江面上有各種大小船隻來往穿梭,江岸沒有堤壩的遮擋,蜿蜒著伸向遠方,放眼望去,讓人感到心曠神怡。有一天傍晚,我和陳成玉在江邊走得熱了,索性脫衣服下水,在淺水處撲騰了一陣子,雖然江水還有點涼,但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因為這已經是好多年沒有過的事了。

選點安家

我們這批幹部來後不久,領導宣佈成立了902工程工作委員會和902基地指揮部,由刁筠壽同志任工委書記兼指揮長,袁冠卿和苗兆瑞同志任副書記,徐慶寶、田子欽、李英傑同志任副指揮長。在綿陽的這段日子,我們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在綿陽專區所屬各縣的山區給指揮部和各研究所選點。當時中央給三線建設規定的方針是「山」「散」「洞」,也就是基地機關和下屬單位要分散在山區的隱蔽處。此前,刁筠壽、李英傑等領導已經來做過一次選址勘察,初步確定把基地分佈在綿陽專區所屬的梓潼、劍閣、江油、安縣等縣的大山深處。我們來到綿陽之後,要做的就是在前期選址的基礎上,再做具體的選點工作,也就是要選定基地指揮機關和各個研究所的具體地點。為此,先要向這幾個縣城派出工作組,與地方領導進行前期接洽。

6月初的一天上午,總指揮刁筠壽書記找我和陳成玉等同志談話,叫我帶一個工作組去梓潼,陳成玉帶一個工作組去劍閣,還有兩個同志帶工作組分別去安縣和江油。我接受任務後,和工作組的曾繁文、王宏達、蔡景兆、郭兆祥等同志第二天就出發前往梓潼。梓潼縣與綿陽毗鄰,縣城在綿陽東北方向約50公里。我帶工作組成員乘一輛地方汽車,在綿陽城東渡過涪江,那時江上還沒有橋樑,汽車是在一艘很大的擺渡船上過的江。

當我們拿著介紹信來到梓潼縣委大院時,受到了縣委書記薛斌奎的熱情接待,他笑著對我們說:「有什麼需要你們儘管說,我們一定大力支持!」他說早已接到四川省委通知,要大力配合902工程建設。為此,縣裏已專門成立了支援重點建設辦公室,簡稱「支重辦公室」,由副縣長張正華任主任,具體工作由副主任谷正潔等同志專門負責。在梓潼縣委和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縣黨政機關在縣委大院騰出一棟辦公樓,並把縣委招待所的一半房間讓出來專給我們使用,這樣就使我們在梓潼有了最初的落腳之地。

6月下旬,221廠黨委書記兼廠長李覺將軍和副廠長吳際霖,以及902指揮部的刁筠壽、袁冠卿、苗兆瑞、徐慶寶、田子欽和李英傑等眾多領導都來到了梓潼,住進了縣委招待所。他們是專為選擇各研究所的地點而來的。根據中央的要求,選點的原則是「依山傍水紮大營」,也就是第一要選擇谷深林密的山溝,這是為了隱蔽;第二要儘量靠近河流,這是為了解決生產和生活用水問題;第三必須是大的山溝,一個山溝要具有容納一個整建制研究所包括數千人獨立開展工作和生活的佈局功能。因為事關重大,所以領導們幾乎悉數到齊,親自來進行勘察和選點工作。

其中有一次,領導們到梓潼縣的交泰鎮和觀義鎮去為五所和十所選點,叫我也一起隨行。當時,從縣城到這兩個鄉鎮還沒有公路,只有一條通往觀義的土路,梓潼縣委特意給我們配備了帶路的嚮導。我和李覺將軍的助手張冶那隨領導們乘上汽車後,沿著土路行駛了20多公里到達觀義,下車之後就完全靠步行了。從觀義到交泰十多公里的路程,全是叢林中的山間小路。我們每人手拄一根樹枝,頂著6月的炎炎烈日在山林中跋涉穿行,一邊走一邊觀察地形地貌並做好記錄。儘管又熱又累,但是大家的情緒都很飽滿,尤其是兩位主要領導李覺將軍和刁筠壽書記都已是年過半百之年,卻毫無倦怠之意,一路上和我們說說笑笑。由於兩鎮之間隔著一條潼江,還要繞道走到渡口,登上當地老鄉的擺渡小船過江,共走了三個多小時才到達交泰鎮。這個鎮子很小,只有一條幾十米長的石板街道,兩旁有幾家卸開門板的店鋪和飯館,我們在一家飯館吃了午飯之後,接著就步行返回觀義,再乘車回到梓潼縣城。到了縣委招待所,縣委食堂已為我們做好了一鍋母雞豬腳燉甲魚招待我們,這是當地的一道名菜,肉香湯鮮,李覺將軍嘖嘖稱讚,我們大家也齊聲說好吃,一天的疲勞頓時煙消雲散。飯後,領導們接著就開會研究選點事宜,認為這兩處都依傍潼江,山坳深長沒有農田,是理想的選點位置,確定把五所和十所建在這裏。

在梓潼期間,領導們還去勘察了梓潼縣其他地方以及劍閣縣和江油縣的偏僻山坳地帶,都是這樣不辭辛苦地白天外出,晚上回到梓潼縣委招待所食宿和開會,分別選定把一所、三所和四所建在劍閣縣馬迎鎮、開封鎮和武連鎮的深山溝裏,把六所建在江油縣中興鎮與梓潼縣雙龍鎮交界處的兩條山溝裏。回到綿陽之後,他們又到安縣的山區去勘察,確定把二所建在該縣太平鎮的大山坳裏。

當時,綿陽地委為了配合902工程建設,專門成立了一個第二辦公室,簡稱「二辦」,主任姓陳。當902指揮部確定了選點位置之後,便交由他以綿陽地委和行署的名義去跟各縣協商交涉,所以很快就獲得了各縣的用地批復。這樣,前後只用了短短一個多月時間,便基本完成了整個902基地的選點佈局工作。

我們派駐梓潼縣的工作組除了配合領導選點之外,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為指揮部機關進駐梓潼縣城做前期準備。我們在梓潼工作期間,在縣支重辦公室的大力協調下,縣黨政機關及所屬單位都為我們大開綠燈,很快就把縣城電影院和文化館的一些房子騰出來,又把城南潼江邊排灌站十幾間平房也騰出來,都交付我們使用。

當我把工作組在梓潼的工作情況向刁書記彙報之後,他非常高興,隨即研究決定指揮部由綿陽地委招待所搬至梓潼縣城。到9月中旬,指揮部全部籌建人員完成了從綿陽搬遷到梓潼的任務。這時,在縣委大院對面的電影院禮堂,召開了進駐梓潼後的第一次全體幹部大會。刁書記在會議報告中滿意地說,我們原來預計11月由綿陽搬至梓潼,但由於工作組籌備工作抓得緊,進展得快,地方黨政領導及有關方面大力支持,現在提前兩個月我們就從綿陽搬來了梓潼。

在這之後,221廠大批人員陸續不斷地來到梓潼,住處仍然不夠,縣支重辦公室又與梓潼基層單位和城內及城郊的居民聯繫,為我們租用了很多單位房屋和民房,安排好了所有後來人員的住處。

在梓潼縣城落腳以後,為了便於集中辦公,指揮部領導又決定以城外南橋邊排灌站的十幾所房子為基礎,進一步把這裏擴建為指揮部所在地,辦法是自己動手蓋「乾打壘」房子。所謂「乾打壘」,就是用少量磚頭作為房柱,用繩子穿起來的竹排抹上泥作為牆,用油毛氈作為房頂的簡易房。我記得當時刁筠壽書記和苗兆瑞、徐慶寶、田子欽、李英傑等指揮部領導都親自參加勞動,機關各處室的幹部職工全都積極參加,自己動手,挖地基,壘磚柱,抹牆泥,架屋樑,蓋房子。人手不夠,還從當地雇用了一些搞基建的民工。經過一段時間的奮戰,很快就蓋起了十幾排作為各處室使用的平房,還建起了食堂、車庫、鍋爐房等生活設施,四周用鐵絲網攔起來,用木樁子造了一個簡易大門,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大院子。不久,902指揮部就由梓潼縣城搬到這裏安家,正常開展各項工作。

當時我被正式任命為指揮部行政處副處長。為了保證大家的日常生活,我先抓食堂按時開飯和鍋爐房供應開水。接著,與地方有關方面聯繫,陸續辦起了銀行、郵局和商店。同時還和221廠有關處室聯繫,運來了一批辦公桌椅和生活床鋪等傢俱,及時而有效地保障了從上到下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

初步建成

902指揮部在梓潼安家,並且完成選點工作之後,在二機部的統一領導和協調下,包括二機部二三公司、二四公司和西北二公司,還有工程兵8342部隊等兩萬多人馬的各路建設大軍,陸續開進了梓潼、安縣、劍閣等縣的山溝,先從修築公路入手,正式開始了902基地的三線建設。

1966年4月,我又接到指揮部領導交給的新任務,被派到六所去參加籌建工作。六所的地點位於梓潼縣和江油縣交界處的兩條山溝裏,北溝屬江油,南溝屬梓潼,都緊靠潼江。根據902指揮部的指示,在這裏成立了第11分指揮部,由西北二公司謝權武任分指揮長,我們單位的張奇華任黨委書記,張循時、張兆賢任副書記,我和蔡慈波任副指揮長。籌建初期,分指揮部只有我們領導班子成員及十幾名工作人員,在北溝當地的農村供銷社臨時租用了幾間房子住宿兼辦公。謝權武帶領的二公司施工人員有幾百人,在當地租房不夠,又搭了一些帳篷。不久後,我們在北溝的山坡上蓋起了幾排「乾打壘」房子,分指揮部就搬了過去。

1966年下半年,為了選定各個生產車間、實驗室和生活用房的具體位置,我們分指揮部的幾個領導幾乎天天在北溝和南溝之間奔波。當時公路還沒有修好,兩溝之間只有一條十多公里的狹窄山路,我們都是背著軍用水壺,手拿一根木棍,在崎嶇不平的林間小路上步行來往,每次都不免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同時還要忍受蚊蟲的叮咬和防備毒蛇的侵擾。就這樣跋涉勘察了幾個月,大體規劃了各種房屋設施的位置,再由設計院作出圖紙方案和任務書交給施工單位。至1966年四季度,基本建設便在兩個山溝裏全面展開了。與此同時,902地區的其他山溝也都成為工地,只見到處都在修公路、蓋房屋、架電杆、鋪管道,呈現出一片緊張而有序的繁忙景象。雖說當時三線建設的條件非常艱苦,但是在黨中央「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下,人們的情緒都十分高昂,個個精神飽滿,工作幹勁十足。

1967年春節過後,六所南溝已經建好了幾棟二層和三層的紅磚樓房,還建起了幾座車間廠房,我們分指揮部便從北溝搬遷到了南溝,並在這裏陸續建立起了各個黨政機構。這時,從221廠調來的幹部職工大批來到,住房不夠,我們就讓有家屬的職工在樓房居住,我帶領上百名單身職工暫時住進了一個大車間裏,在車間中間拉上一個大布簾,男女分住兩邊,直到入秋後才搬進新竣工的樓房中。

就在這時,「文化大革命」運動也衝擊到了902基地。有些職工成立了造反派組織,把我們領導幹部都打成「走資派」進行批鬥,批鬥完後還要繼續抓工作。分指揮部副指揮長兼總工程師蔡慈波難以忍受批鬥凌辱,跳到潼江裏自殺了。由於兩派之間搞派性鬥爭,隨便不幹工作,許多工作都處於半停頓狀態,但是我分管的後勤工作卻不能停,尤其食堂一天也不能停。有一天我帶一輛卡車到20公里外的復興鎮趕場採購糧油和蔬菜肉蛋等副食品,返程時遇下大雨,潼江水位暴漲,漫水橋被完全淹沒,貿然開車過橋極有可能被湍急的江水沖走。然而若不及時趕回,非但影響職工生活,而且我還會被扣上新的罪名。司機田師傅看到我焦灼不安的樣子,毅然決定冒險開車過江。當他小心翼翼駕駛著滿載食物的卡車在江水中緩慢行進時,我的心幾乎提到了嗓子眼上,直到安全過江才放下心來。

可是,儘管我們這樣艱難地堅持工作,卻難以扭轉整個局勢的混亂,加上四川地方的派性鬥爭逐漸發展成為大規模武鬥,嚴重影響了整個基地的正常工作和工程進度。好在黨中央及時採取措施,將902基地劃歸國防科委領導,對內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研究院,對外番號是總字819部隊,加上基地領導盡力排除干擾,堅持搞運動不能影響主要工程項目,並且堅決不允許基地人員介入地方派性鬥爭,這才緩解了「文革」對我們的衝擊,最終經過四年艱苦努力,使基地在1969年初步具備了開展實驗和生產的能力。在這種形勢下,第一個核基地221廠的主體在1969年陸續從青海搬遷過來,按照不同專業分工進駐到各個研究所的山溝中,這標誌著第二個核基地正式建成使用。

此後,902基地承擔起了全面開展核武器研究、試驗和生產的任務,原子彈和氫彈的武器化定型和小型化中子彈研製等重大成果都是在這裏完成的。這些成果,對於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維護我國的國家安全和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都有重要作用。我作為一名年已九旬,參加過221和902兩個核武器基地籌建工作的老同志,撫今追昔,一方面因自己曾經為這個事業盡過一份綿薄之力而感到自豪,一方面也期盼隨著我國國防技術日益先進和國防力量日益強大,能夠在有生之年看到中華民族昂首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

(李修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