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劏房」,感受香港民生問題

9月7日,香港灣仔道一「劏房」發生火災致1死7傷,事件再次令「劏房」這一具有香港地區特色的住房模式成為焦點。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幾次走訪香港的「劏房」社區,走進當地居民家中,切身感受到在這座國際大都市光鮮亮麗的背後,確實存在很多迫切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

「劏房」失火引安全問題關注

所謂「劏房」,即「分間樓宇單位」,又名房中房,是一種具有香港特色的房屋形式。「劏」在粵語中有「剖開」的意思,「劏房」即業主或二房東將一個普通住宅分成多個更小的住房單位,然後將這些更小的單位進行出售或出租。

由於「劏房」多數都未經申請便私自改建,甚至將承重牆拆去,或將地台升高以鋪設排水系統,令樓宇結構出現安全問題。此外,由於一個單元房內有多個房間,同屋人數多於建築物預設量,通道較窄,也容易導致消防問題。

2011年6月,土瓜灣馬頭圍道一棟54年樓齡的大樓曾改建大量「劏房」,結果在一場大火中4死19傷。同年11月,花園街排檔發生火災,大火蔓延多幢樓,造成9死34傷,其後發現「劏房」封鎖了後樓梯影響逃生。

就在剛剛過去的週末,灣仔道一「劏房」發生火災,導致1死7傷。據香港東方日報網報導,截至8日早,兩名男子依然傷勢嚴重。港媒稱,起火房間為一間約50平米的單元房,該房屋被分成3個「劏房」。雖然起火原因目前待進一步調查,但位於中間的房間火勢較猛,現場有大量雜物,火災時曾產生大量濃煙。

灶台緊挨馬桶,居民心裏苦

「劏房」雖然便宜,但從安全和舒適度等方面,居民是有苦說不出。8日,《環球時報》記者前往位於九龍紅磡土瓜灣的一個社區採訪。這裏的樓十分老舊,在香港被稱為唐樓。建築大概有五六層,樓下是商鋪,樓上住人,沒有電梯,居住條件非常差。

記者走進幾戶人家,其中一戶房屋裏住了一對夫妻。房間雖然整理得很乾淨,但是面積目測僅有5-6平方米,廚房、灶台和馬桶幾乎挨著,更沒有能坐下的位置。「沒有窗戶,空氣也不好,要憋死人了。」

在樓下,記者遇到一位元50多歲的男子。該男子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土瓜灣的「劏房」社區附近開了一個摩托車店鋪。遇到記者後,他主動上來說話,言辭犀利,情緒較激動,看得出來心裏有不少氣。記者瞭解到,這位元先生主要是對政府拆除唐樓、改建高樓計畫生氣。他認為,如果唐樓改建了,他這樣的租戶也拿不到很多補償金,新房太貴住不起。「他們要趕我們走,我們應該去哪住。」

特區政府努力解決

記者走訪「劏房」時,一位旅遊界人士表示,香港住這樣房屋的人有上百萬。《環球時報》記者暫時無法求證相關資料的真實性,但能感受到香港的住房問題確實非常突出,即使是條件較好的年輕工薪階層也難以擺脫這一問題。

記者採訪了一名年輕的金融界人士羅先生。他和妻子算是條件不錯,在市區較好地段租了一間開間。雖然大樓整體很乾淨,管理得非常好,公共設施也很齊全,但羅先生大約30平方米的房間內還是非常擁擠。夫婦二人對目前的生活還算滿意,但是也表示壓力不小。羅先生目前背負包括20萬港元學生貸款、10萬元用於婚禮的貸款、每月1.8萬元的房租,這些開銷要占去二人每月收入近一半。

在採訪過程中,雖然很多人都反對暴力,也有人對「年輕人心裏有氣」表示理解。他們說,如果不解決這些香港民眾的切實問題,即使暴力得到控制,也很難平復民怨。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本周提出四項措施,試圖開啟對話,解決這些「深層次」社會問題。不過解決過程阻礙重重,主要是因反對派的無理拒絕以及各方複雜的利益交割。比如在九龍紅磡區唐樓,政府早已計畫拆除,改建卻一直推動不了,除了反對派阻攔之外,也有一些不願意搬走的住戶。

8日上午,記者再次乘車到土瓜灣「劏房」社區發現,附近一眾店鋪大多未營業,人煙寥寥,與不久前同一時段所看到的景象大有不同。是否由於周日休息,所以店鋪不營業呢?對於這個問題,一家便利店店員搖頭否認。店員指著關門的店鋪說,政府要拆除附近的樓,很多家店鋪門口都貼了市區重建局貼的告示。一位元食品加工店的老闆把記者當成租客,好心勸阻不要來附近租房,「要拆遷,已經沒什麼房可租了」。

時隔沒幾天,土瓜灣的「劏房」社區就發生不小變化,令人頗感意外。雖不知這樣的跡象是否意味著政府能順利對社區進行改造,但記者從這些「劏房」中走出、來到主幹道上時,看到了來來往往的人流和一家營業中裝潢美觀的麥當勞,恍若隔世。

(王聰、黎巧毅、崔天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