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仁堂:開國「兩會」的紅色殿堂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鳴響了新中國巨輪駛向輝煌未來的第一聲汽笛。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新中國「根本政治制度」的巨輪隆隆啟航。

政協首屆全體會議與首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都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懷仁堂見證了從制定《共同綱領》、政府組成到確定國名、國旗、國歌、國徽的全過程,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和人民民主制度建立的宣告,見證了中國人民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設的新階段,見證著一件件具有偉大意義的歷史盛事。

懷仁堂的前身是儀鑾殿,是中南海內主要建築之一,位於豐澤園東北處。清朝光緒11年(1885年),西太后慈禧命醇親王奕譞在此處開始營造儀鑾殿,費用主要從各地海關關稅中提取,歷時3年建成。此後,儀鑾殿作為慈禧日常起居、休閒之所,並漸漸成為她召見大臣、處理政務之地,後為清朝實際權力中心。

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燕京,儀鑾殿被聯軍統帥、德國的瓦德西元帥佔用,成為聯軍指揮部,但在1901年4月18日,該殿因為瓦德西所雇中國廚師用火不當,起火焚毀,導致一名德國人喪生——但也有指責此火為德國人所為者。1902年,慈禧、光緒從西安返回燕京後,耗資500餘萬兩白銀在原址重建該殿,重建的宮殿名為佛照樓。1908年,慈禧病逝於此。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封建王朝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後,大總統袁世凱將此樓改名為懷仁堂,並在此接見外賓、接受元旦朝賀。袁世凱死後,靈堂設於此處。其後黎元洪、徐世昌也沿用懷仁堂。曹錕就任總統後,將懷仁堂改為眷屬居住場所。北洋政府結束後,懷仁堂長期閒置,成為當時北平市政府舉辦集體婚禮的場所。

1949年北平剛一解放,籌備新政協的工作人員首批進駐中南海,參加籌備會第一件事情是修整會議召開地點中南海懷仁堂。懷仁堂是個大四合院,南面是大門,東、西、北三面各有5間房,沒有會議廳怎麼辦?當時工作人員想了一個辦法,在院子中間搭起了一個棚子,作為臨時會議廳。

9月21日19時,全國人民渴望已久的為新中國奠基的盛會一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

當晚,懷仁堂門前,彩色氣球上懸著墨綠色的飄帶,門兩側彩旗迎風招展;會場之內上百盞宮燈、曰光燈、水銀燈交相輝映,使整個會場顯得莊嚴瑰麗、光彩奪目;主席臺的上方,懸著巨幅會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萬歲」,主席臺的後幕上懸著政治協商會議會徽;會徽的兩側分別掛著孫中山和毛澤東的巨幅畫像,由於新的國旗還沒有最後確定,兩旁佈置的是4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

當毛澤東等中共代表團成員步入會場時,全體代表一致起立鼓掌歡迎,熱烈的掌聲長達兩分鐘之久。

當毛澤東宣佈大會開幕時,軍樂隊齊奏雄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同時在場外鳴放禮炮54響。全體代表起立,熱烈鼓掌達5分鐘之久。

周恩來代表政協籌備會報告了出席會議的各類代表名額和總人數,提出主席團名單和秘書長人選的建議,得到全場一致通過。

9月22日的全體會議有4個重要報告。在以後的幾天裡,圍繞著這幾個報告,代表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代表們各抒己見,民主協商,為籌建新中國出謀劃策。

9月27日,政協一屆全體會議繼續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經過充分的民主協商,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

同時,周恩來代表主席團提出了4個決議草案付諸表決: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為北京。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西元,今年為1949年。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周恩來的話音剛落,掌聲如雷,響徹了整個會場,經久不息,以上4個議案被全體代表一致通過。遺憾的是,因沒有確定國徽的式樣,導致開國大典上未能使用。從這天開始,新華社播發新聞時將電頭中的「北平」改為「北京」。

9月29日,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9月30日下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懷仁堂舉行閉幕會。會議選舉產生由毛澤東等180人組成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由63人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在熱烈持久的掌聲中,毛澤東走上主席臺,宣佈大會勝利閉幕。49名著新式軍裝的軍樂隊員,演奏起代國歌。

當天晚上,懷仁堂舉行盛大宴會,慶祝第一屆人民政協會議的勝利閉幕。

開國大典之後,作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主會場,中南海懷仁堂就交由政務院進行會場佈置和管理,成為中央政府的禮堂,經常舉行各種政治會議和文藝晚會。

第一屆政協會議結束後,全面規劃改建懷仁堂的工作就很自然地被提到中央議事日程上來。

從1950年初開始動工至1951年底,在中央有關部門和北京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一座萬餘平方米的新懷仁堂在舊址基礎上順利竣工。被修葺一新的懷仁堂高峻端莊、氣勢磅礴,鋪滿靑綠色琉璃瓦的大屋頂坐勢而起,在三開間的紅門之上,一枚醒目的國徽高懸屋簷,將堂宇襯托得更加雄壯威嚴。

1954年9月15日15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

這次會議的代表總數為1226名,包括工人代表100名、農民代表63名、解放軍代表60名、歸國華僑代表30名、少數民族代表177名、婦女代表147名。

毛澤東主持開慕式,並作了題為《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的開幕詞。他指出:「我們這次會議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是標誌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建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這次會議所制定的憲法將大大地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

這個開幕詞簡短而有力,毛澤東以堅定的聲音宣告了中國人民的總任務,他說的每句話都深深地刻進了每個人的心坎裏,代表們一次又一次地熱烈鼓掌。開幕詞結束後,樂隊奏起莊嚴的國歌。接著,全場起立為在中國人民革命事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默哀3分鐘。

會議一致選出了由97人組成的本次會議主席團和秘書長。開幕式到15時20分結束。

同日16時,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首先通過了本次會議的議程。接著,會議進入第一項議程,聽取劉少奇代表憲法起草委員會所作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

劉少奇的報告歷時3個多小時,到19時25分結束。代表們對報告不斷熱烈鼓掌。各地群眾在收音機前聽了實況廣播。

從9月16日到18日,代表們討論憲法草案和劉少奇的報告。20曰15時,舉行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表決的結果:投票數共1197張,同意票1197張。這時,全場起立,暴風雨般的掌聲和歡呼聲經久不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史稱「五四憲法」。「五四憲法」的制定,開啟了新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新紀元。

這天下午的會議還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在次曰下午的全體會議上通過了國務院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以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這5個法律草案都是由憲法起草委員會起草並提交本次會議審議的,各代表小組對這幾個法律草案進行了多次討論,在全體會上逐一宣讀了法律草案的條文,並全部通過。

9月23日起,會議進人第三項議程——討論和通過政府工作報告。隨後,會議進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的選舉,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秘書長和委員的選舉,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選舉。

9月28日15時30分繼續開會,會議根據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提名,通過了國務院組成人員人選的決定;根據時任國家主席毛澤東的提名,通過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和委員人選的決定。

當日15時50分,毛澤東在閉幕會上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已經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這時,全體代表起立,樂隊奏起莊嚴的國歌。接著,全場熱烈鼓掌和歡呼達5分鐘之久,代表們以無限歡欣的心情,慶賀歷時14天(中間休會2天)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勝利結束。這次會議的整個進程,顯示了我國政治的民主性質和全國人民在民主基礎上的團結一致。懷仁堂又一次成為輝煌時刻的見證。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有人提議要把懷仁堂改名為「中央禮堂」,理由是:破舊立新。此提議反映到周恩來、毛澤東那裏後,得到的答復是:舊的懷仁堂早就被破掉了,現在是新的懷仁堂,我們在那裏開了那麼多會議,辦了那麼多事情,誕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選出了第一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為什麼還要改名呢?不改為好吧!

從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到1959年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全國人大都沒有自己的會議場所,每次開會都在中南海懷仁堂。1958年夏天,為籌備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中央決定修建十大建築。1959年9月24日,十大建築之一的人民大會堂落成。1960年3月30日下午,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從此,全國人大與全國政協的代表會議的地點便改在了那裏。

如今,每年春天如約而至的全國兩會,已是觀察中國的一扇視窗,也是中國民主政治的獨特刻度。出席全國人大會與政協會的代表委員,帶著各自代表團或各界別群眾的意志與訴求,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共商國是。而懷仁堂成了「第二人民大會堂」,中央政治局的一些重要會議依舊在這裏舉行,這裏也是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主場。集體學習漸漸成為中央諮詢決策、凝聚共識的管道,也向外界傳達了國家未來發展動向的重要信號。

(余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