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直達內地的「橋」——澳門特區政府「千人計畫」掠影

2018年6月26日下午,山東曲阜儒緣集團的儒家文化體驗基地的大廳裏,30多張年輕的面孔寫滿了崇敬與虔誠——來自澳門特區政府組織的「千人計畫」山東考察交流團全體成員身穿漢服,在工作人員抑揚頓挫的洪亮聲音引導下行「拜師禮」。

對於這項啟動了近3年、吸引了3000多名澳門青少年參加的活動,教育部港澳臺辦公室主任劉錦評價:「千人計畫」是打開的一扇窗、推開的一扇門、敞開的一條路,這條路直達祖國內地,將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將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生動呈現在澳門青年和學生面前,讓同學們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更感性的體會,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建立了友誼,增強了國家意識和愛國情懷。

推動交流,培育人才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告訴記者,2016年3月啟動的「千人計畫」,是澳門特區政府青年政策的重要舉措。此計畫由行政長官辦公室牽頭、澳門基金會負責執行,國家教育部和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協調支援,目的是通過每年組織1000名澳門青年學生赴內地各省市開展多元的學習交流活動,讓他們開闊視野,深度瞭解國情,傳承愛國愛澳精神,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特區建設更好地結合起來,為推動澳門的發展儲備人才。

「『千人計畫』就像一座從澳門出發通向祖國內地的大橋,它以開放的態度,歡迎澳門優秀青年來到內地,充實自己、裝備自己。我們可以選擇留在內地發展,也可以把所學帶回澳門,回到自己本來的崗位,在行業中、在公司裏成為最優秀的尖子。」2017年一位「千人計畫」參與者如是感言。

開闊視野,凝聚青年

為了更好凝聚「千人計畫」的參與學員,為青年人提供一個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交流平臺,澳門基金會2017年4月在「千人計畫」基礎上成立了「千人匯」。所有參加過「千人計畫」的學員,都可以自動成為「千人匯」的「匯員」。澳門青年聯合會會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莫志偉告訴記者,「千人匯」是一個以培養愛國愛澳人才為目標的溝通網路和交流平臺,參與「千人計畫」的青年和學生在這裏可以分享交流、互助進步,彙聚成一股強大、團結的愛國愛澳力量。通過與內地青年互動交流,鼓勵澳門青年提升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加強他們對民族文化和國家發展的認識,增加對國家發展的融入感。

經過一年來的經驗總結和摸索, 「千人匯」根據澳門青年的主要關注方向成立了青年事務、社區服務、文化推廣、多媒體創作及活動策劃5個小組,開展各類活動。同時,特區政府還物色優秀「匯員」,推薦旁聽「青年事務委員會」「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及「文化諮詢委員會」的會議,在政府外訪合作考察活動中,選擇合適的活動讓優秀「匯員」參加,讓「匯員」全方位認識澳門政府的工作,為特區施政出謀獻策。今年在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出訪柬埔寨和參訪大灣區城市時,就有「千人匯」成員隨行並組織了專場活動。特區政府期望通過人才培養制度化建設,有梯隊、有步驟地發掘優秀青年代表,為澳門未來的發展儲備英才。

責任在肩,夢想在前

吳志良表示,對執行機構澳門基金會來說,「千人計畫」是在青年人才培養方面關於專案支援、資助模式的有效探索,有利於他們提高人才培養項目的水準、品質和效益。

馮越洲和劉淑儀來自澳門旅遊局,他們在參加澳門青年公務員協會組織的「山東文化創意考察交流團」前,都參加過赴內地的交流活動,但此次6天的山東之行還是讓他們感觸良多。他們說,此行讓他們深刻感受到了山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孔子文化的高度重視和傳承。在曲阜儒家文化體驗基地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印象尤其深刻:「我們第一次著漢服行拜師禮,第一次學習中國茶道,第一次學習彈奏古琴。通過這些形式,我們切身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偉大。文化的傳承及社會發展需要每個人的參與,希望我們能吸收今日所得,在澳門及國家建設發展的過程中有所貢獻。」

有人說澳門中西文化薈萃,可以借鑒參考孔子研究院、台兒莊古城的經驗,考慮設立「澳葡文化院」,裏面有體驗式項目和表演,每個月設定不同的主題,比如土生舞表演,土生葡菜、土生葡語學習等。台兒莊裏面小博物館很多,幫助遊客瞭解當地的歷史、文化。澳門可以借鑒台兒莊古城活化的經驗,促進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發展。還有人說澳門半島與離島之間很早以前都是以船為交通工具,今後也可以考慮發展水上交通,給遊客多一種選擇,坐船環遊澳門和離島……聽起來似乎有些「天馬行空」,但誰敢說這些想法未來不會「夢想成真」?正像2018「千人匯」北京國情研習班陳嘉裕說的那樣:「我始終相信,責任在肩,夢想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