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印象記

緣起:抗擊災難見真情

1991年夏秋之間,華東大水,江蘇城鄉處處一片汪洋。全省上下全力抗災,海內外也紛紛伸來援手。9月初,省政府要我迅即赴興化接待來自臺灣的慈濟救災人員。那時,兩岸長期隔絕,我對這個團體毫無瞭解。慈濟約20人,領頭的是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從安徽災區風塵僕僕冒雨趕來,.說聽興化藉臺胞反映家鄉災情嚴重,希望慈濟前往賑災。她們不顧勞累,立即聽取當地情況介紹,並實地察看災情。興化位於蘇北裏下河,地勢低窪,號稱「鍋底」。經過連日大雨,河水暴漲,村莊十之八、田地半數淹沒,房舍6萬間倒塌,民眾40萬撤離家園。林碧玉神情凝重,當場簽付120萬美元支票(時值約1000萬人民幣)用于新建災民房舍;另外,捐贈相配套的衛生潔具。她們簡單用過晚餐後,不住招待所,連夜趕往安徽災區繼續賑災。後來,慈濟人按一貫做法,定期回訪。據各方反映:這批援建的568戶住房品質很好。除此,還援建敬老院、小學、衛生所各一所。王端正副總一直忙於同中央主管部門商討慈濟在大陸賑災事宜,又去安徽等地勘察災情,推進救助工作,也撥冗專程到江蘇慰問災民,送愛心物資。第二年,林副總一行到南京見我,再向興化捐贈900萬人民幣,修復中、小學校舍。又過一年,為支持我省醫療事業,慈濟又資助1000多萬元,用於培養醫生、增添設備等。

通過這次興化救災,我與慈濟結緣開了一個頭,對他們留下初步印象:低調行善,全心奉獻,辦事高效,生活簡樸,不要宴請,不要送禮。此後20多年,我先後幾十次接待、協助慈濟人在江蘇各地賑災濟貧、助學助殘、骨髓移植以及文化交流等等。1997年,應邀訪問慈濟,證嚴法師多次親切會見談話,並陪同參觀慈濟舉辦的醫療、教育設施和骨髓庫。三度受聘擔任基金會顧問,做些提供情況、牽線搭橋、提點建議之類的事。我與慈濟緣起不滅,結緣越久,瞭解越深,留下了許多難以忘懷的美好印象。

四大志業 八大腳印

講起慈濟必先講證嚴法師。這位一生行善的法師,是慈濟的創始人。證嚴上世紀60年代開始修行,有感於當地民眾生活清苦,發願行善濟世。1966年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6位尼姑聚集在普明寺簡陋房屋裏做手工,將收人作為善款濟貧。當地多竹林,證嚴親手鋸下30個竹筒,動員30個信眾,每人每天節省菜金5角新臺幣,投入竹筒,積少成多,救濟窮人。一群手挽菜籃、竹筒的主婦,寫下了慈濟歷史的首頁,人稱「竹筒時代」。聽說五毛錢也可做善事,影響所及,參與的人不斷增加,有錢的人捐錢也在增多。隨著事業的發展,1980年成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翻開了慈濟歷史新的一頁。

證嚴從竹筒創業至今近半個世紀以來,慈善事業越做越大,路子越走越寬。從6個尼姑發展到今天志願工作者200萬、定期捐款人500萬、會員千萬。從做手工發展到「四大志業、八大腳印」。在全球4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分會,擁有372個分支機構,依託在當地經商和從事其他職業的臺胞志工,開展賑災濟貧等活動。由於慈濟志工散佈各地,哪里有災難,哪里就有慈濟人忙於救災的身影。在臺灣廣為流傳著一句話:當災難降臨,首先到達現場的有三種人:一是專業救濟人員;二是媒體人;三是慈濟人。而且,慈濟人往往最早到達,最後撤離。在海外也常有此類情況:紐約發生「9.11」事件時,只有國際紅十字會、基督教救世軍和慈濟被批准進入現場救災。

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稱為慈濟「四大志業」。慈濟慈善賑災濟貧貫徹「直接、重點、尊重、及時、務實」的原則:深入災情最重的地區,查核實情,登記造冊,準備上等物資,定時發放,直接交到受災戶手裏;尊重當地風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化傳統;把握時效,以最快速度提供最適用的援助。自1991年至今,向江蘇困難戶「冬令發放」的物資,價值7000萬元以上,使近14萬貧困人群受益。各項慈善事業無償援助,共計已達兩、三億元。這是由於江蘇是台商最集中的地方,他們有菩薩心,同胞情,又有經濟實力,取之於茲,回報於茲。我曾多次協同慈濟志工,先後到灌雲和宿遷所屬縣區等地方冬令發放。目睹幾百位志工,從上海、昆山、蘇州、南京分別集中乘車前往,冒著嚴寒,不辭辛勞,三番五次進村人戶,訪貧問苦,一絲不苟地按賑災原則辦理。志工從事賑災個人往返車旅、食宿等所有開支,都自掏腰包(助學、助殘、捐髓等也一樣)。由於直接發放、中間不經過其他環節,不扣除任何費用,收支透明,賑目淸楚,做到捐款全部用於賑災,因此公信力高,人們願意也放心把錢交給慈濟做慈善。

上世紀70年代,慈濟從賑災濟貧發展到醫療。證嚴法師積累在臺灣東部地區十餘年濟貧的體驗,深知貧與病互為因果,濟貧必須解決當地缺醫少藥問題,以求「防病止貧」。從開辦義診所起步,進而著手籌建醫院,動員市民、資本家,彙聚愛心,共疲善舉。經過多方努力,篳路藍縷,終於1986年在花蓮建成第一所現代化大型綜合醫院。隨後相繼在台東、嘉義、臺北、台中等地共興辦六所醫院。慈濟在醫療理念上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不收保證金,貧苦者免費就醫。

為適應醫療事業發展的需要,並幫助當地少女就業,1986年成立慈濟護專,邁向教育事業的第一步。後來,相繼建立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結合賑災,開展助學活動(僅支持江蘇實施「春蕾計畫——資助貧困女童上學」一項,由開始每年幾十萬,到今年已增加到300萬元),並在全球援建近200所教育機構。我參觀慈濟舉辦的各類學校,不僅重視專業教育,而且強化生活實踐、品德素質和社會人文教育。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慈濟創業的步伐從「四大志業」又邁向國際賑災、骨髓移植、環境保護和社區志工,稱為「八大腳印」。

慈濟賑災施救物件,不分種族、膚色、語言、信仰。自1991年慈濟救助孟加拉水患以來,海外賑災已遍及67個國家。同時,配合啟動醫療救援,成立「國際慈濟人醫會」,「天涯行醫」,已在11個國家設立58個點,擁有7000多名醫護專業志工,形成醫療服務網,跨國在39個國家(地區)義診,服務超過150萬人次。

1993年成立的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是全球最大的靠民間善款建立起來的骨髓庫,至今已有38萬多份志願捐獻者資料。由於志工經濟上的捐助,又是全球收費最低(不及美國的十分之一)的骨髓庫。對外配對移植逾2000份,成功率超過百分之八十,為治癒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以及幾十種過去認為不治之症作出貢獻,挽救了處於絕望之中患者的生命。

慈濟為保護環境、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在鄉鎮社區設立4000多個回收點,從事環保的志工超過20萬人。臺灣民眾生活富裕以後,出現鋪張浪費、大吃大喝的現象。證嚴感歎:「富家一餐飯,貧人半年糧」。慈濟大力宣揚飲食節度,厲行節約,過「低碳生活」。我訪問期間,主人沒有設宴招待,一天三頓在大食堂與證嚴和眾多慈濟朋友一起進餐,粗菜淡飯,價廉物美。特別強調愛物「惜福」,不剩飯,不剩菜,頓頓「光碟」,吃得健康又舒心。

慈濟擁有眾多志願工作者,分佈在許許多多社區。通過建立網路,加強聯繫,增進感情,聚集分散的力量。平時致力於社區環境保護、街區衛生、資源回收、關懷老弱、照料貧困、醫療服務,以及維護鄰里和睦、社會安寧。一旦發生水火風災害或地震,無需等待上面的號令,立即就地投入抗災。依靠遍佈各地的社區志工做慈善,是慈濟的一個重要創舉和特色。

愛心相映 血脈相通

1991年秋,證嚴法師從媒體上得知華東嚴重水災,「當時的心情好象有萬鈞的重擔壓著一樣」,寢食難安。在證嚴法師的關懷、號召和推動,並帶頭捐獻外國頒給獎金的影響下,各界採取街頭募捐、義賣、茶會、捐出一日所得等等多種形式,廣籌善款。據當地報刊報導:慈濟驚人的動員力量首創參與人數和募款所得最多的記錄。眾多臺灣同胞穿梭往返兩岸之間,開展救援。那時兩岸關係還未解凍,彼此缺乏瞭解,有的還抱有敵對情緒。對慈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於大陸賑災,島內有些人,一度質疑,認為有「大陸情結」,強烈要求改弦更張,個別人甚至企圖採取極端行動。證嚴不為所動,力排眾議,一再發表談話,苦口婆心進行說服:「臺灣與大陸語言相通,文字相同,歷史一脈相承」,「我們的祖先也是從那裏來的」,「兩岸人民都是炎黃子孫」,「同胞之情割不斷」,「大陸有災,我們不應袖手旁觀」,……由於證嚴的聲望和號召力,終於化阻力為助力,繼續推進在大陸賑災濟貧。在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英國等地的慈濟組織,也紛紛舉行賑災活動。

從1991年至2012年底,慈濟共向大陸災區援建民房4882戶,敬老院10所,希望工程56所,愛幼中心13所,病房大樓2樓,實施「光明行動」逾萬人,助學10萬人,修抗旱水窖近2萬眼,冬令發放(冬衣、棉被、糧、油等)惠及273萬人次。捐贈骨髓1403例,是慈濟骨髓庫對外提供最多(占十分之七)的地方。人們熟悉的江蘇姑娘陳霞,患白血病,生命垂危,移植來自慈濟的骨髓後,身體痊癒,熱心慈善事業,投入志工行列,幫助十多位白血病患者與疾病作鬥爭。慈濟醫務人員說:骨髓配對成功率高,也是兩岸人民同源同種的一個例證。後來大陸也陸續向臺灣病員捐贈骨髓,血濃于水,延續了傳遞愛心接力。

慈濟在大陸從事慈善取得的出色表現,得到各方的充分肯定。2006年、2008年兩度獲得中華慈善獎。2010年又獲得第三屆中國消除貧困獎——全球獎。組委會褒獎說:「慈濟是中國慈善組織在全球做扶貧和人道主義救援的楷模」,慈濟的實踐「對我們具有示範意義」。同年8月,經批准,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在蘇州掛牌成立,成為大陸第一家至今也是唯一的境外民間組織設立的慈善機構。11月19日,《人民日報》以《大愛無涯慈濟天下》為題,詳細報導了慈濟的業績。中央電視臺《海峽兩岸》也多次分別對慈濟在四川汶川地震救援與災區重建、甘肅黃土高原援建抗旱水窖、貴州貧困山區遷村移民……等工程中付出的艱苦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一一作了專題報導。至此,人們對慈濟才有較多瞭解。

2013年3月,時任海協會長陳雲林在蘇州慈濟健康促進中心揭幕典禮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20多年來慈濟在大陸走過了不平凡的路程,這也是一個充滿著各種困難,不斷取得大陸同胞認識,不斷取得更多的同胞、兩岸同胞,乃至世界上所有充滿愛心人的理解、支持和關懷的結果。他說:回顧1991年華東地區發生了世界上罕見的水災,慈濟人帶著海峽彼岸同胞的愛,來到了大陸,從此開始了漫長的22年的時光。你們把愛傳遍了大陸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以說你們做的這些所有的事情,都鑄就了一個這樣的光輝成就,這是今天兩岸的同胞可以享受這種和平發展的局面,慈濟人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只要我們永遠的秉持這種讓人間充滿愛的精神,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許京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