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政治隱疾訣竅在於「安居樂業」 陳觀生

近期香港的示威行動,在民主自由的外衣下,隱藏的是多年來貧富差距擴大的隱疾。居高不下的房價剝下貧富差距擴大的遮羞布。第五任行政長官賀一誠早前表示,特區政府更要未雨綢繆看見問題,特別是房屋問題上,他承諾會研究好年輕人夾心階層的房屋問題,讓他們「買得起房、住得起房」。他希望在這方面加把力,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他認為解決年輕人的問題,才能形成和諧的社會。可以說,新特首賀一誠對處理政治隱疾問題,已經有較好的思路。

香港亂局背後的高房價問題

香港的房價到底有多高?根據《人口統計》雜誌(Demographia)的資料,香港家庭購買一套住宅的平均花費是其21年的全部收入。相比,溫哥華和倫敦則分別只要12.6年和8.3年。因此,香港的租房率奇高,遠高於位於三藩市、紐約和蘇黎世的同規模住宅租房率。

高房價乍一看,只是一個簡單的供需不平衡問題。香港約11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750萬人口。與之土地面積相近的洛杉磯,卻只有390萬人口。此外,香港只有不到25%的土地被開發,40%的土地是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這也使得香港成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每平方公里6544人。另外,投資高燒不退、內地移民、本地居民對房價的單向增長預期都是香港房價高居不下的影響因素。

目前,政府財政收入嚴重依賴房地產企業,2018年土地銷售占政府收入的27%。同時,地產大亨在政治上也舉足輕重。上一次選舉中,李嘉誠和新鴻基地產的郭炳湘等知名開發商,都將選票投給了現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結果是,約90%的房地產行業選民公開支持林鄭月娥。

房地產富豪們住在太平山上的豪宅,普通市民卻只能蝸居在「棺材房」或「劏房」中,甚至於非法居住在工業建築或改裝集裝箱裡。年輕人對未來和家庭失去信心,索性破罐子破摔,以犧牲經濟為代價進行抗議。他們樂於見到房地產市場崩盤。林鄭月娥也表示,解決年輕人住房問題是解決危機的關鍵。

政府又採取了什麼舉措呢?事實上,香港特區政府一直在努力地增加房屋用地的供應,如計畫耗資800億美元填海造島的「明日大嶼」計畫,可容納100多萬人,但需要數年才能完工。其他的想法,例如在高爾夫球場、瘦田和露天停車場上建房,以及政府補貼的公屋。但這些房子對於香港的居民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有評論認為,三個多月以來,隨著香港局勢發展,很多深層次問題越來越突出,其中最讓人詬病的就是住房問題。增加公有土地的供應,推出更加精准、更有覆蓋效應的公共計畫,可以有效疏解香港民眾的住房痛苦以及青年人發展的焦慮。不少人士建議,香港社會尤其是地產商團體,要考慮承擔自己應有的社會責任,共同為香港解決民生問題,盡自己的一份力。因為只有保持香港繁榮穩定,包括地產商在內的所有階層才能繼續享受「一國兩制」下的興旺繁榮、社會安定、法治有序這樣和平安寧的生活。

輪候公屋時間過長,買房難,樓價高,這些問題向來是香港市民最大民怨所在。香港特區政府如今推出的相關措施,初步解決輪候公屋時間過長,樓價過高等問題。讓民眾有房可住,讓民眾買得起房,這是最大的民心工程。香港特區政府不僅現在要做,未來也要做,如此才有助於緩解民怨,穩定社會。

澳門應當吸取香港的經驗教訓

澳門的房地產制度很多是從香港移植過來,香港存在的住房問題同樣在澳門也存在。根據澳門房屋局的資料,澳門每平米均價10萬澳幣,8萬多人民幣。比香港動輒數十萬上百萬的房價已經是非常良心了。但本澳年輕人仍然感覺到房價太貴,因為一般年輕人是2萬多塊錢的收入,無論供樓或生活都感覺比較累。

中央對香港亂局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十分關注。對於香港的住房問題,《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中提出,香港多年的住房困境是「地產商為了既得利益」延緩國有土地計畫,阻撓房價控制造成的。這同時也引發人們對當局的質疑。文章還提到,要援引《收回土地條例》,意味著自有財產與公共利益之間的一次利益平衡。「為公共利益計,為解決民生計,地產商是時候釋放最大的善意,而不應只打自己算盤、屯地居奇、賺盡最後一個銅板。」

同時,《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也抨擊了香港的「極端資本主義制度」。目睹底層家庭的「籠房」後,他在專欄中表示:「整個國家應該彙集資源和力量來幫助香港解決住房危機。」《人民日報》建議地產商,如香港首富李嘉誠,通過實際行動來幫助窮人獲得經濟適用房。香港有政治團體也通過了一項關於香港住房危機的行動計畫。該計畫由民建聯提出,提議充分利用《收回土地條例》賦予政府的權力,徵用私人土地來促進房屋,特別是公共租房的供給。

最近不少中央媒體批評香港地產商,原因就是造成讓人絕望的房價,看不到希望的生活,或許正是以李嘉誠為代表的一批超級富豪們推波助瀾造成的結果。

「李嘉誠,名副其實,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們的上帝,萬物都是他所創造。當然,香港傳說中的三位一體就是他們:李嘉誠、李澤楷、李澤钜。他們的力量遠超人類,為打工仔遮風避雨,使香港免受風球、暴雨的侵襲。他們付出了那麼多,只是希望我們可以準時上班,不準時下班。這都是誠哥的偉大。」這是香港一個學生的作文《李家的城》中的一段,反映出香港一般市民對地產商的不滿。

在香港經濟騰飛的那些年,這群人憑藉著才智和勤奮一路扶搖直上,收割了這片土地上絕大多數的財富,把持著絕大多數的資源,在經濟上「統治」著香港。久而久之,香港財富的聚集程度令人咋舌。一份資料顯示,2017年香港資產排名前十的富豪的資產總和約1445億美元,相當於香港GDP總值的42.5%。

他們中幾乎清一色來自房地產行業和金融行業。這兩個行業自帶的泡沫屬性,使得富豪們的資產快速膨脹,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也就是說,絕大多數香港人一直生活在「李嘉誠們」的「地產霸權」和「金融霸權」之下。

香港面臨的這些問題,澳門需要盡力避免重蹈覆轍。還好澳門的居住問題相對香港緩和許多,原因在於:一是澳門政府的福利政策較為到位。澳門大力修建經濟房屋,申請門檻很低,比香港容易多了。每個住宅每月還有200塊的電費補貼。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出生津貼、殘疾金津貼,救濟金、結婚津貼,醫療津貼,喪葬津貼,呼吸系統津貼。並且還有各種稅收福利,移民福利,食物補助計畫,經濟援助金,營商特權,生育特權等等等。二是澳門到臨近城市居住更便利。香港人到深圳,要好幾個小時車程才能到。而澳門人到中國珠海的拱北,近得穿著拖鞋步行就能過去。珠海居住環境良好,使得很多澳門人都選擇在珠海買房。白天在澳門上班,晚上回珠海享樂。很多澳門居民每天都去珠海買菜,吃飯,娛樂,已經是很多澳門人生活的一部分。

澳門不能亂要對症下藥

賀一誠談到如何踐行「一國兩制」時說,在回歸前,曾有一段時間因為經濟不景氣,引起社會很多動盪,「大家都受過苦,知道今天的和諧來之不易,我們要保護好、我們澳門不能亂,大家都有這個共識」。

怎樣保障「澳門不能亂」?訣竅在於「安居樂業」四個字。賀一誠在參選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優先解決民生問題。澳門的民生在回歸20年之後,特區政府的處理都很好。政府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財力去處理有關民生的事務,實現了從幼稚園到中學的15年免費教育,18歲以下及65歲以上居民的免費醫療。

賀一城把優先解決民生問題著力點放在「安居」即解決年輕人的住房問題上。他指出,政府造了很多經濟房屋,照顧一批收入比較低的人。賀一城表示要研究好年輕人「夾心」階層的有關房屋的問題,讓他們買得起房,住得起房!

除了大力實現居民的「安居」,還要做到令居民「樂業」。也就是推動澳門經濟發展,讓大家都對澳門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年輕人都感覺到前途光明。

澳門回歸後,經濟大幅增長,居民收入也跟著蹭蹭蹭往上漲。2018年,澳門人均GDP約增長5.3倍,高達8.26萬美元。折合人民幣60萬,全球排名第二。並且彭博預測,在2020年,澳門人均GDP會成為全球第一!

反觀香港,從96年至今的20多年,市民收入漲幅僅為58%。但是物價、房價在瘋漲,市民生存壓力巨大。香港經濟一方面依賴內地,但是很多產業和內地是競爭關係,會受到內地發展的衝擊,香港崇尚自由競爭,回歸後造成大量大陸人來到香港和本地香港人同台競爭。很多大陸人吃苦耐勞並且綜合素質超出一般港人,這讓很多香港人心生恐懼,怕自己被失業淘汰。年輕人因為能力問題和社會問題,找不到理想工作,覺得未來無望,他們就要鬧事。

很多香港人將此怪罪於大陸搶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其實不然,大陸只是非常小的影響因素。2000年香港政府曾出臺了「矽港計畫」,想把香港發展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一政策如果實施成功,有望為香港增加近20萬個工作崗位。但是,「矽港計畫」因種種原因以失敗告終,而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或許就是香港的經濟脫實入虛,逐漸被以李嘉誠為代表的超級家族把持。

在這群超級家族的影響下,現在的香港更像是一個被金融和地產做空的城市。這就導致了普通香港年輕人在創新創業上的舉步維艱。創業得租一個辦公場地,而香港的房租高到令創業者絕望。在中環租一間20平米的辦公室,一個月的租金就要逼近4、5萬港幣,即便在觀塘工業區這種廉價地段,一平米也要300港幣左右。昂貴的租房成本從一開始就讓創業者望而卻步。

和內地的人流,物流、資金流緊密聯繫,是推動澳門經濟發展的第一因素。內地與澳門簽署多個協議,個個執行順當。澳門和內地的貿易額增長超過15倍,2005年,內地取代香港和美國成為澳門最大的貨物交易夥伴。澳門旅遊業,會展、博彩、酒店餐飲、購物、廣告、金融結算等服務性產業鏈借著大陸蓬勃發展。澳門人明白,和大陸越緊密,越能刺激澳門經濟發展。

澳門經濟增長迅速,就業崗位十分緊缺,澳門人感受不到外部的競爭和衝擊。澳門人沒有任何就業壓力,貧富差距也比香港要小得多。所以,澳門社會矛盾遠小於香港。

但是,澳門目前與香港一樣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就是經濟多元化發展舉步維艱,導致澳門年輕人的出路相對狹窄,除了進入政府做公務員,就是到博企。因此,新一屆特區政府在解決這個問題上還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