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起來的地標物語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從深圳灣畔到黃浦江邊,從渤海之濱到西北邊陲,一個個新地標拔地而起,折射出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我們看一個城市的地標建築,不僅要瞭解它反映出的城市發展方向和蘊含的城市文化,還要瞭解與其相關的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吳晨接受《瞭望東方週刊》採訪時說,「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建築不同,上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的地標物語是改革開放、擁抱世界。」

衝開傳統的禁錮

侯錫九如今已是滿頭銀髮了,他還清晰地記得,四十年前,駐外使領館給來華的外國人發放簽證時,要先確認他們到北京的住宿能否落實。

1976年,北京接待海外遊客尚不足2萬人次,1980年時,這一數字已達到28萬。改革開放擰開了閥門,一下子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海外流量」,與此同時,也呼喚著國內的配套設施跟進、升級。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侯錫九參與了中國首家合資飯店——北京建國飯店——的談判簽約全過程。

那一時期,旅遊飯店成為國家首批對外開放、利用外資的行業,亦因此催生了一批新的地標:北京建國飯店,由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與美國陳宣遠集團公司合資建造;香山飯店,由著名美籍華裔建築設計師貝聿銘先生主持設計;廣州白天鵝賓館,由霍英東先生與廣東省政府合資興建……

「市場主導,資本表達,國際招標。」北京市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軌道交通院副總工程師黃源接受《瞭望東方週刊》採訪時說,那一時期,國際知名建築設計事務所、國際頂尖建築設計師紛紛應邀赴華,成為重大專案的主要設計力量。

「改革開放的浪潮,衝開了傳統的禁錮,給中國建築帶來了新鮮血液。」

不斷刷新的高度

「地標越建越多,城市也越長越高。」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副教授肖競接受《瞭望東方週刊》採訪時說,改革開放後,從少量的多層建築到密集的摩天大樓,再到「第一高樓」的稱號不斷易主,這些顯著的變化,成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直觀見證。

1982年建成的南京金陵飯店,以37層、110米的高度,成為「中國第一高樓」。

1985年竣工的深圳國貿大廈,以160米的高度折桂。

1990年,208米高的京廣中心在北京建成,「中國第一高樓」稱號易主。

1999年,上海金茂大廈以421米的高度刷新了紀錄。

十年後,604米高的廣州塔造就了中國新的城市天際線。

查詢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的資料庫可以發現,500米以上的已建成高層建築,全球共有9座,中國占了5座;2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中國已擁有約700座。

至今,中國已連續23年保持了全球200米以上建築最高產的地位。

「‘第一高樓’被賦予了為城市代言的標識功能。」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認為,摩天大樓代表著科技創新和雄厚財力,能帶動外來投資和企業進駐,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高度的意義,又不止於此。

譬如,上海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不僅大幅改善了廣播電視的收聽收視品質,還打破了原有商業模式,從一個傳統封閉型的景點逐步演變為上海的城市客廳、文化娛樂旅遊綜合體。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建成後10年內,便接待了295位外國首腦,舉辦了近100次世界級重要會議和300多場大型活動,成為上海對外宣傳的重要視窗。2017年,其接待總人數超過了埃菲爾鐵塔,位居世界第一。

綽號折射民意

武俠小說家古龍曾說:「一個人的名字可能會叫錯,但是綽號一定不會叫錯。」

從「鳥巢」到「小蠻腰」……富有煙火氣息的綽號,給鋼筋水泥的地標建築平添了一份喜感。

「建築設計師的創意中有對歷史文化的挖掘和城市功能的推理,但綽號不需要這麼深刻,它們往往來自于大眾的直觀印象。」吳晨對《瞭望東方週刊》說,「公眾為地標起綽號,首先說明這座建築得到了大家的關注。而很多綽號的流傳,又折射出民意——對建築本身和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認同。」

國家體育場的綽號是「鳥巢」,在眾多奧運場館中獨樹一幟。北京市「2008」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徐波說,他喜歡「鳥巢」這樣的綽號,國家體育場外形像鳥巢,象徵著它是孕育生命的搖籃,更寄託著人類對未來的希望。

廣州塔因塔身由兩個向上旋轉的橢圓形鋼外殼彼此扭轉,呈現出「纖纖細腰」的外形,被親切地稱為「小蠻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這句詩本是白居易用來形容美人的,廣州市民借用「小蠻腰」,對此地標和廣州城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實力與雄心

2008年7月13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這樣的評論:「如果西方人在北京新的國際機場走下飛機時有種困惑迷茫的感覺,那是可以理解的。這裏富麗堂皇,除了光彩熠熠的新航站樓,還有一系列非凡的新建築:蛋形國家大劇院、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游泳中心。這個國家的建築發展變化之快,令西方望塵莫及。」

這一年,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首都和她的新地標,成功展示了中國快速發展的新面貌。

評論家稱,這些高調出現的建築物,表達了在國際社會嶄露頭角的中國越來越強的雄心。就像16世紀的羅馬和19世紀的巴黎那些偉大的建築一樣,中國的新建築所散發出的氣息,很大程度上與經濟增長和才智發酵有關。

「我們看地標建築,不僅要瞭解美學、技術、文化,還要從國家、歷史等維度來解讀。」吳晨說,從這個意義上看,隨著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系列國際盛會的舉辦,新地標的湧現,就有了「宏大敍事」的意涵。

國家如此,城市亦是如此。

「回望深圳的地標建築,從最初的國貿大廈、電子大廈,到後來出現的地王大廈、賽格大廈等,都是深圳改革開放進程和發展方向的具象表達,反過來又在經濟、社會層面影響著深圳。」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陳天接受《瞭望東方週刊》採訪時說。

上世紀80年代初的國貿大廈、電子大廈,體現出深圳特區早期依靠「三來一補」發展經濟的典型特徵,90年代先後崛起的地王大廈和賽格大廈,則預示著商業地產和資訊科技時代的到來。

「地標是有故事、講故事的建築,是展示城市實力與雄心的視窗。」吳晨對本刊記者說,這些標誌性建築,不僅反映了建造者的訴求,更是時代發展的一面鏡子。

(李維康、易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