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走向五湖四海

1907年農曆臘月底,一個名叫馬達漢的俄國探險家,在一年多長途跋涉的旅程後,由新疆進入河西走廊,抵達蘭州。

蘭州人正忙著過年。夜晚,蘭州城被震耳欲聾的炮聲、鑼鼓聲所籠罩;白天,大街小巷也是一片喧騰。那些天在街上,馬達漢看到家家門前貼著紅紙、門口掛著紅燈籠,就連路上拉車的牲口都披上了鮮豔的紙花和綢帶。陝甘總督壓軸出場的閱兵、民間熱鬧新奇的社火表演,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拍了幾張照片,成為西方對中國春節珍貴的視覺記錄。那些照片出現時,總能引來外國學者毫不掩飾的好奇與驚歎。

100多年後的今天,春節對西方人來說,早已不是幾張單薄的歷史老照片或來自遙遠國度的習俗傳說。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文化逐漸「走出去」,春節也走向了五湖四海。就像在中國,聖誕節、情人節早已成為都市時髦男女的盛大聚會;在世界各地,中國年也成為一種潮流和日常。

亮眼的「中國紅」

華人走出去,到哪兒都忘不了中國年。過去,春節是海外華人圈子裏的盛大活動,如今,逐漸成為金髮碧眼的外國人也喜聞樂見的節日。如深巷裏的老酒,春節的香味越飄越遠,「味道」愈來愈濃。

2004年春節期間,巴黎市民驚奇地發現,夜間艾菲爾鐵塔的燈光由桔白色變為「中國紅」,那是艾菲爾鐵塔建塔115年來首度改變容顏。之後,倫敦眼、悉尼歌劇院、紐約帝國大廈……點亮「中國紅」的地標建築逐漸增加,隨之閃亮的,是傳遍世界的中國傳統文化。

楹聯上的「中國紅」是最有文化內涵的。一個個方塊字,巧思構想,組合在一起,既展現出中文的美感,又傳遞了美好的寓意。

英國倫敦華埠「爵祿街」,雄偉壯觀的中式牌樓門柱上刻著兩副漢字對聯:「倫肆遙臨英帝苑;敦誼克紹漢天威」「華堂肯構陶公業;埠物民康敏寺鐘」。兩聯鶴頂,並嵌「倫敦華埠」四字,顯示出地道的中國氣派。

日本東京松濱町,著名的「天廣」中國料理店大門正上方,閃耀著用玻璃鋼製成的巨型楹聯:「廚下烹鮮,門庭成市昇華宴;天窗擺酒,仙女飲樽醉廣寒。」22個字,每個字有1.1平方米,加上字距、行距與邊框,一共佔據了半面牆。如果把字旁的浮雕也算在內,面積達60平方米以上。據稱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副中國楹聯,堪稱一絕。

2019年2月4日,農曆大年三十,在號稱「世界十字路口」的紐約時代廣場,納斯達克大屏上亮起了「中國紅」,隨著紅色一同出現的,還有「中國年‧喝習酒」「習酒向全球華人拜年」等漢字。

同一年同一天,英國倫敦唐寧街10號首相府大門上,罕見地貼上了一副春聯——「丹鳳呈祥龍獻瑞,紅桃賀歲杏迎春」。再往裏走,不僅正門入口,首相府內的走廊兩側都貼上了春聯。掛著歷屆英國首相畫像的樓梯上,還有一串串新春燈籠相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中國改革開放走到今天,以開放的心態走向世界,也被開放的世界所接納。

「中國年味兒」何以越來越濃?原因在於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攀升和中國經濟的巨大吸引。拿生活中最常見的酒來說,中國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酒生產大國、酒消費大國、酒文化大國。僅習酒一家,2019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就達41億元人民幣,一款「習酒•窖藏1988」

代表產品,已在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23個國家和地區銷售。

在世界酒文化的版圖中,中國白酒正在龍舌蘭、威士忌、伏特加、白蘭地的環繞下,開闢出一方新天地。

醬香、濃香、清香、米香、鳳香、豉香……白酒的香冽已經走出國門,在全世界的舌尖上跳躍。醬香習酒如同一位謙謙君子,細無聲中把中國酒文化推向世界各地,把中國年文化帶到地球的每個角落。

隨著中國的繼續發展,「中國紅」必將越來越亮,越走越遠。

幸福的「中國味」

五洲同慶中國年,不僅讓當地人感受到了中國「年味兒」,更加深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瞭解。

阿根廷國立薩爾瓦多大學中國研究專家瑪雅•巴囉索曾說,中國春節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精華:親情友情、對自然的感恩與崇敬、追思先人和重視傳統的莊重,等等。這些對相隔遙遠並在另外一種文化形態中生活的阿根廷人而言,都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中國春節在千百年裏對周邊國家的影響,至今都能看到。韓國過春節,也是在農曆正月初一。春節期間的年味統稱為「歲餐」,最具代表性的叫「米糕片湯」,是傳統湯菜和年糕的匯合。正月初一那一天,全家要先祭祖,然後喝年糕湯,表示新的一年正式開始。

新加坡也過農曆新年。年夜飯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撈魚生」。以魚肉條為主食材,搭配各種有顏色的蔬菜絲及水果絲,看上去鮮豔美味,色彩繽紛,有「七彩魚生」的別稱。親戚朋友圍在一起撈魚生,用筷子將盤中的菜肴高高舉起,一邊夾高一邊說「撈得風生水起」,菜肴夾得越高,未來一年越吉利。

中國春節的那些「老講究」,在外國人眼裏充滿了吸引力。有很多人雖沒親歷過中國本土春節,但對吃餃子、年夜飯等習俗如數家珍。住在紐約唐人街附近的美國青年菲利波伊告訴記者,每年春節舉辦活動時,他和家人都會加入擁擠的人群,品嘗中國美食,觀看街頭演出。當舞龍舞獅的表演開始時,他和家人會隨著人群去摸一摸龍,因為「據說那樣能帶來好運」。流淌在中國人骨子裏的歡樂、團圓精神,是春節活動裏最打動他的。

他也會借著春節,做點美食,和家人吃一桌團圓宴。

流淌的中國酒

中國有「無酒不成席」的說法。傳統家宴中,白酒必不可少。

中國人喜歡以酒承歡,其實不少國家的人亦如此。

法國人和意大利人吃飯時要有適當的酒類相配,這種習慣由來已久,吃中式菜肴時也不例外。

中國酒文化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世界交流史。已故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列出過一幅壁畫,來自甘肅榆林窟3號窟,年代為西夏。畫上有一個五層結構的塔狀灶台,一名長衫及地的女子端坐爐膛前方,望著爐火,雙腮鼓動翕合吹火;另一長衫女子身體前傾,一手扶著爐臺、一手拿著缽,嘴微張,似在品酒,灶台旁放有桶、壺等容器。李約瑟推斷:灶台為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蒸餾器,這是一幅製作白酒的畫面。

更普遍的說法認為,中國有蒸餾酒是在元代。蒙古人遠征中亞、西亞和歐洲,使得西方的蒸餾酒法傳入中土。而後,釀酒者又把歐洲人本來蒸葡萄酒的器物,用來蒸穀物酒,於是有了度數更高的白酒。

中國白酒是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一滴甘露,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抹濃香。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不斷積累、改進釀造工藝的中國白酒,也在用品質和實力提升其國際地位。

2019年,白酒行業強軍之一的習酒,醞釀推出了一款高端產品「君品習酒」。它外形如鼓,體現了中華民族積極昂揚、豪邁自信的面貌;瓶身似玉,外沿加金,既清雅又厚重。金玉之聲齊鳴,14億國人共奮發。隨著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君品習酒」將會讓中國白酒文化和「君子精神」傳播得更遠、更久。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的大前提下,中國將無形的春節文化魅力展現於有形之中,正是彰顯文化自信的一個體現。

(王晶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