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信問候到視頻拜年

擔任1983年央視春晚主持人的劉曉慶,曾「以權謀私」,在億萬觀眾矚目的熒屏前給自己的父母拜年。劉曉慶的「隔空拜年」方式,在通信網絡發達的今天已不足為奇,而40年前的中國人,做夢也不會想到,如今只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即使相隔萬水千山,也能實現而對而拜年。通訊方式的變遷縮短了人與人之間問候溝通的距離。

寫信為主,電話為輔

中國老輩人拜年的禮數非常多,遠親近鄰、長幼尊卑都要考慮周全。40年前的春節,吃罷初一的餃子,天還沒亮,在不絕於耳的鞭炮聲中,拜年的人們就已穿行在大街小巷。大人孩子穿戴一新、喜氣洋洋地去街坊鄰居家拜年,路上遇見熟人,也會朗聲問候一句「過年好!」數九寒天的冷風雖然把人們的臉頰吹得紅通通,但拜年的熱鬧勁兒卻讓大家心裏暖洋洋的。

凡是有老人的家庭,前來拜年的人更是絡繹不絕。老人在炕上正襟危坐、笑語盈盈,接受晚輩的祝福,大人會給孩子現場分派糖果和壓歲錢,人們說說笑笑、一片溫馨,真切的情景令人回味無窮。

對於那些遠在異鄉、春節無法回家的遊子,一封家書便承載了所有的問候與思念。雖說見信如昭、見字如面、紙短情長,但是父母仍然會為過年不能見上兒女一面,惹得傷心落淚。

80年代的央視春晚有一個與觀眾的互動環節,主持人宣佈5道存獎競猜謎題,觀眾以書信作答。於是從大年初—開始,全國各地的觀眾倍件如同雪片一般飛往中央電視臺,每天的信件多得要用麻袋裝,央視不得不給春晚信件設立一個專門的收發室。

80年代初,電話在大城市逐漸啟用。1982年9月22日,第一批共22個投幣式公用電話亭在北京市東、西長安街等繁華街道出現,無人值守的公用電話首次出現在百姓視野中。

但是家中安裝電話,還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最初,只有一些國家機關或高幹家中有那種古老的轉盤式電話。就算後來逐漸普及,電話也還是奢侈品,裝一部電話好幾千元,可不是家家都能裝得起的。快到過年時,你會發現公用電話亭排著長長的隊伍,馬季的經典相聲《打電話》,講述的就是打公用電話沒完沒了的事。

1983年,央視春晚設置了4部電話供大家點播節目,結果因為連續10個小時超負荷工作,電話線路全部燒熱,負責線路的電話86局值班人員不得不報警,工程技術人員和消防人員在電話局堅守了整整一夜。

90年代初,固定電話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剛裝上電話那會兒,家中如同過年,左鄰右舍時不時就來串個門,並借機打個電話。但是由於話費昂貴,在自家煲電話粥,還是會非常心疼。

賀卡之後,BP機成時尚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非常流行賀卡拜年,尤其是在學生群體中,每次過節都要為同學和家人精心挑選一番。賀卡大多製作精美、價格親民,還可選擇立體卡、香味卡、音樂卡等更高級的卡片,送給重要的人。字斟句酌地寫上祝福語或知心話,邊邊角角貼幾張漂亮的貼紙,找個適當的時候送出去,那就是新年敁美好的祈福。那個年代,如果自己收到的賀卡數量沒有送出的多,就會掂覓一•下人際關係是否出了問題。懷舊的人不捨得丟棄這些賀卡,若干年後翻出來看看,還能讀出滿滿的關於成長的印記。

中國傳統拜年方式發生質的飛躍,要從BP機的出現說起。陳可辛的電影《甜蜜蜜》講述了20世紀末期香港新移民的艱辛歲月,影片劇情始於1986年,終於1995年鄧麗君驟逝當天。1986年,黎明扮演的黎小軍告別了女友方小婷來到香港。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賺到錢後把小婷接來成婚。在香港,他認識了在麥當勞工作的李翹(張曼玉飾),兩個孤獨的人終於成了朋友。初相識時,黎小軍看到李翹有BP機,一臉豔羨的表情,令觀眾印象深刻。

現在的小朋友可能完全不知道BP機是什麼,但對於70後、80後來說,這曾是最流行之物。BP機是20世紀90年代的隨身短信提醒電子產品,它能讓你知道,此刻有人找你。收到信息後,BP機會發出「嗶嗶」的響聲。1984年,上海開通國內第一家尋呼台,BP機很快風靡中國,走在街上時常會聽見「蛐蛐」叫聲。

1986年,摩托羅拉公司推出數字尋呼機Bravo。數字機在頂端有個長方形液晶屏幕,可以顯示一行數字。買一台數字機會獲得一張密碼紙,機主收到幾個數字後,需要打開密碼紙,像諜戰片主角一樣開始解代碼。數字代碼「976869」意思是「節日快樂」。

1991年,國內通信電子企業浪潮與摩托羅拉合作,推出了能顯示漢字的尋呼機,簡稱「漢顯」。顯示屏上下兩排,每排可以顯示8個漢字。「有事您呼我」成了低調而奢華的自我宣傳。

1998年,中國國內尋呼機用戶突破6546萬,成為世界上機主最多的國家。在深圳,平均每3個人就有一台尋呼機。那時,BP機也像手機一樣,成為小偷們惦記的目標。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中,就有一集講述賈志新交了新朋友溜達(Linda)小姐。她找賈志新幫忙,把一台摩托羅拉漢顯倒賣出去,自己只要3000塊錢,剩下的全歸賈志新。回到家,賈志新一邊向家人展示大漢顯,一邊嘚瑟。何平逗賈志新玩,用家裏的固定電話呼了他。這一呼卻引來了警察。原來,溜達小姐的呼機是偷來的。

短信拜年,複製粘貼

20世紀90年代末,人稱「大哥大」的移動電話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在當時,買一部「大哥大」需要近3萬元,山於價格昂貴,「大哥大」屬於奢侈品。開著桑塔納,打著「大哥大」,是當年成功人士的標誌。一部分先富起來的老闆們,過春節衣錦還鄉,就是這樣拉風。

有半塊磚頭那麼大、那麼沉的「大哥大」迅然有氣勢,但終究不方便,2000年後,以諾蕋亞為主導的功能機時代到來,讓手機變得易於攜帶,價格也更加親民。

二代數字手機成為BP機和一代模擬機「大哥大」的「終極殺手」。2005年8月,全國尋呼機用戶只剩222萬。2007年3月22日,國內最大的BP機運營商中國聯通正式停止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30個錯/直轄市/自治區的無線尋呼業務。

2002年5月1日,中國移動和聯通實現了手機短信互通,自此,手機短信開始在人群中流行。也正是這一年,發短信拜年成為了一種新風尚。從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一,漫天的短信充斥著手機內存,甚至發短信還得挑時段,集中在除夕的短信許久都發送不出去。

有數據統計稱,短信自從起步之後,就經歷了井噴式增長。2000年中國手機短信息量突破⑴億條,2001年達到189億條2004年飛漲到900億條。2012年全國移動短信發送量達到8973.1億條。開始,大家對於春節短信還字字斟酌,親手編寫後發出,但是慢慢就有了偷懶的辦法一一複製粘貼網絡段子手或者別人傳來的短信。於是,相同的短信就這樣你傳我,我傳你。想必很多人在很多年裏部重複收到過這樣一條拜年短信:「我怕年三十晚上的祝福太多,你會看不到我的問候,我怕初一的鞭炮太吵,你會聽不到我的祝福……」以至於有人批評群發這樣的春節短信毫無意義,遠不如自己寫上「春節快樂」的四字祝福更認真。

繼短信之後,彩信又加入了拜年大軍,彩信在短信這種純文本形式的基礎上,能加人音頻、圖片等多媒體內容,顯得更加有意思,只是信息費令人望而卻步,並沒有在人群中流行開來。

視頻拜年,不忘搶紅包

2010年6月8日艦1時,史蒂夫•喬布斯在美國發佈了蘋果第四代手機iPhone4,時尚外觀、無實體按鍵、大屏幕,開啟了智能手機的新時代,徹底把人們帶入了「人機並存」的新世界。從此,中國真的變成了「指尖上的中國」,一刻都離不開手機,拜年更是不例外。

搭載智能手機的微信、微博軟件登上了歷史舞臺,以往的拜年方式被時代淘汰了。從2014年春節開始,傳統的手機短信拜年方式開始走下坡路。2014年的春節全國移動短信發送量累計只有182.1億條,同比下降42%,首次出現大幅度下滑。除夕當日發送量達到110.4億條,雖是日均發送盤的9倍,但比2013年除夕下降了8%。人們逐漸不再使用短信拜年。

與短信相比,微信的好處多多:微信發送消息,運營商只收取低廉的流量費,而且還可以語音、視頻通話。微信用戶逐漸增多,網絡段子手這樣總結:「串門拜年太勞力,電話拜年沒創意,短信拜年耗精力,微信微博才給力!」一位朋友在除夕夜通過微信和微博,在10分鐘內便向近百名全國各地的朋友送去了節日祝福。

據工信部官網顯示,2017年春節期間,移動互聯網流量消費了25901萬G,是2016年的2倍。在流量資費下降、春節特惠流位包促銷、拜年方式互聯網化等多因素推動下,除夕當日,移動數據流量消費3598萬G,同比增長88.4%。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的短信、彩信和電話拜年方式明顯下降。在除夕當日,手機短信發送量僅31.9億條。

微信的功能可以將聲音、文字、表情、圖片完美融合於一體,為節日的喜慶氣氛增加了色彩。

其中有兩項功能春節期間最受歡迎:視頻通話、網絡紅包。視頻通話可以讓遠隔千里的親人變成近在眼前。想想90年代那些留學生,揣著100美金前往大洋彼岸,幾個月後才有一封薄薄的航空信件悠悠報來平安。而如今存了微信,海外遊子隨時與家鄉的親人視頻聯繫,過節時,只要打開視頻,就宛若還在家人身邊,感受著中國農曆新年的氛圍。

網絡紅包則是最受歡迎的「拜年姿勢」。騰訊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除夕當天,微信紅包收發總貴達142億個,比2016年除夕的80.8億個增長75.7%,在除夕夜24點,微信紅包收發達到頂峰,一秒鐘就有76萬個紅包在飛。

直接在群裏發紅包,大家搶搶一樂,錢不在多,關鍵是拜年的心意以及歡樂的氛圍。而隨著手機的深入,現在有的老人玩起手機也不遜色于年輕人。2018年卷節期間,中國移動數據流量共消費了84.9萬TB,同比增長236%。有趣的是,在防火防盜安全提醒等各類公益短倍、企業拜年短信的拉動下,春節假期期間,全國移動短信發送量回暖,達到了123.7億條。

正所謂,「無網絡,不春節」,如今的拜年也不僅局限於親朋好友之間了。隨著社交網絡「晒文化」的流行,自家的年夜飯、「全家福」可以隨時_光在網友而前,讓更多的人沾沾喜氣。

花式拜年,還在繼續

2018年春節,很多人開始製作短視頻送出祝福。曾經技術門檻非常商的視頻創作,如今在各類軟件的助力下,已經被年輕人玩得嫺熟而輕鬆。年輕人利用美拍、美顏相機、潮自拍、B612等多種視頻錄製APP,不僅可以創作風格獨特的拜年視頻,還能夠選擇動態的裝飾物,可愛又紅火。視頻的鏈接還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大範圍傳播。

在視頻直播火遍網絡的今天,拜年也有網絡直播助興。映客、一直播、花椒等眾多直播APP裏都可以進行同步直播拜年,還能進行同步互動,與觀看直播的好友、粉絲一起聊聊天,給大家展示一下家中此時的場景,與線上的網友共同分享過年喜悅,仿佛開啟「全民狂歡」的拜年模式。

春節是中國傳統佳節中最重要的節日,其厚重感和儀式感除植根于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外,更源自每個人心中對於團圓的期許和期待。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演進,沿襲了千百年的拜年習俗也隨之在變,這其中有懷舊、有不舍,總之,侮一個時代都有不一樣的年味。如今,中國人千百年未變的拜年方式,注入了新的時代意義和時代風貌。在當下的移動互聯網相互融合中,春節既保留了傳統風格也兼具了時尚元素,信息技術正為春節加人繁盛而嶄新的大餐「作料」。

(張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