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軍的2019「豪華」新年軍購

美台軍售幾乎與「凱子軍購」同義。隨著島內「獨派」勢力急劇膨脹,台軍軍購亦更為好高騖遠。自2019年伊始,作為政治資本的重要組成,軍購成為「獨派」勢力控制下臺當局的「大蛋糕」。其中波譎雲詭,值得一探究竟。

誇張的軍購清單

2019年3月11日,《ETtoday新聞雲》轉述臺灣的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的專文,作者認為,臺灣要「珍惜」特朗普政府在軍售上尊重臺灣的需求。

文中說,此次僅出具標書(LOR for LOA)購買66架F-16V,是軍售「常態化」的標誌。在「與臺灣關係法」4月10日滿40年之際,美方還會進一步地「戰略送暖」。而他認為,拋開F-16V的性能,僅是出售軍機就意味著美國的「範式轉換」,且「戰略意義遠高於技術世代與實際作戰層面的考慮」。可見作者對美方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

台當局自然對美方的「橄欖枝」充滿熱情。6天後,《聯合新聞網》報道台當局的正在進行的初估約3200億元巨額軍購。文中說,台當局為二大軍購:M1A2坦克(約200億新臺幣)、F-16VBlock70/72(約2200億新臺幣)戰鬥機以及首艘自造潛艇(約493億新臺幣),編列了巨額的初步預算。

而在4月1日,《聯合新聞網》爆出了更為驚人的數據。除以上三項大單外,台軍正在進行的項目,「已經超過新臺幣8000億元」。分別為:空軍:「愛國者-3」型防空導彈項目;F-16A/B戰鬥機升級的「鳳展」項目;臺灣自製的「天弓-三」型防空導彈;擬定2019年下線,2021年首飛的自製高級教練機,共計66架。自2021年度至2028年度完成,總計4645億新臺幣。

陸軍:60架UH-60直升機的「天鳶」項目;662輛的「雲豹」裝甲車;與海軍共同採購的「毒刺」防空導彈。自2020年至2025年度完成,總計1549億新臺幣。

海軍:1艘自製潛艇(量產型計劃8艘);現役「劍龍」級潛艇增購的24枚美制MK-48魚雷,有追加訂單。分別在2025年度和2028年度完成,總計654億(如後繼7艘量產型潛艇採購完畢,總計2404億新臺幣)。

而目前進行中的自造軍艦計劃為:60艘導彈快艇、1艘導彈護衛艦原型艦、3艘「沱江級」導彈快艇、岸基「雄風-2」反艦導彈、21門速射炮、1艘兩棲船塢運輸艦原型艦,36輛美制AAV-7兩棲突擊車、1艘海洋救援艦原型艦。自2022年度至2029年度完成,總計1129億新臺幣。

F-16V的夢想

有趣的是,上文提到的梅復興曾撰寫《究竟該不該買F-16V?》一文。他認為,購買F-16VBlock70/72既可以滿足特朗普政府鼓勵武器出口的政策,以及讓軍貿對象負擔更多軍費的需求,又能讓臺灣提高自身的防務水平。

他還承認,按66架的採購數量,最後需要3000至4000億元新臺幣,而台當局每年軍費只有約950億新臺幣。台當局雖強調軍備自造,但為選舉造勢可編列特別預算,除非在野黨出於選舉目的阻撓決議通過。

此外,台軍雖動過購買F-35B的念頭,然而臺灣無優先資格,預算也不充足。由於台軍使用F-16A/B經驗豐富,按照梅復興的看法,F-16VBlock70/72是其不二選擇。他還指出,美台雙方一致認為,臺灣反導系統只能重點保衛個別機場,而這是美國長期不願售台飛機的重要原因。

對比兩篇文章,梅先生在1月份的舊文裏只概述了購買F-16V的折中性,而幾個月後的文章則著重對購買F-16V的戰略意義大吹大擂。上下兩篇文章觀點判若兩人,實在令人懷疑此人是台防務部門雇來的槍手。

當然,台防務部門對購買軍機依舊熱情高漲。台防務部門出資的安全研究院在3月底的週報,刊登了其防務資源與產業研究所所長蘇紫雲的文章。他認為此舉有「實質戰略意義」。台軍的戰場感知能力,可以憑藉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為升級F-16戰機設計的主動電子陣列APG-83雷達提升。同時,搭配性能穩定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F-110GE-129或更為強大的發動機,台軍將有能力對大陸進行壓制防空系統的「野鼬任務」(SEDA)」,以提升臺灣的「不對稱戰力」。唯一的麻煩則是,美方懾於大陸的壓力或認為臺灣財力不能負擔而拒絕。事實上,即便不考慮財政問題,假使台軍戰機戰時能起飛,恐怕也完全躲不過大陸沿海警戒雷達的監視,台防務部門的說辭顯然站不住腳。

可能為了打消外界的疑惑,2019年4月10日,台「中央社」報道,台空軍參謀長劉任遠當天回答台立法機構質詢時,確認F-16VBlock70/72的採購數量為66架,美方將在7月回函。文中著重強調了F-16VBlock70/72雷達的先進性,且表示,飛機最快在2023年交付。平心而論,此番回應對外界的質疑絲毫沒有幫助。而作為兩岸軍力的弱勢一方,缺乏縱深的台軍在戰時的作用十分有限。

而在不久前,國民黨民代賴士葆的話稱,蔡英文當局就是「灑錢救民調、救選情」。當然,在臺灣政界,發生這樣的事情也並不奇怪。

《聯合新聞網》在4月3日更是刊文對此次軍購的「無底洞」提出批評。此次軍購的3200億至4000億新臺幣的開銷,相當於台防務預算的1至1.5倍。然而台當局此次一反常態,高度公開軍購過程,明顯是蔡英文當局為挽救低迷的民調所做的政治操作。

即便如此,被台軍寄以厚望的F-16V,卻是連急於購買新機的印度也拒絕的機型。美國對印度出售F-16時,還考慮出售生產線,而臺灣卻沒有這個資格,售價更高達每架1.1億美元,超過美軍自我採購的F-35戰機。即便其部分子系統較為先進,但總體設計思路仍是40年前的水平。

更為糟糕的情況是,66架F-16V採購完成後,台軍戰機數量將達到400架,比日本航空自衛隊更多,是英國皇家空軍戰機的2倍。然而台防衛預算僅為英國的40%,經濟規模更是比前兩者小得多。如此一來,養護成本必定難以為繼。

M1A2與陸軍的野望

台軍為給裝甲部隊換裝,同樣絞盡腦汁。3月29曰,台防務部門智庫防務防安全研究院發文認為,台軍擬購買的M1A2C(即M1A2SEPv3)擁有「新裝甲、強化戰場感知、彈藥數據鏈系統和新型多用途彈藥、反路邊炸彈裝置以及新動力包」。文中還強調,該型坦克能「鼓舞台軍士氣」,強化台軍「重層嚇阻能力」的效果。

文章認為,該坦克在「灘頭或者居民區」都十分有用。其主炮與裝甲可大幅提升台軍的反裝甲能力。文章同時認為,雖然台軍強調「灘岸殲敵」,但由於臺灣城市密集、縱深短淺、面臨解放軍空降部隊突擊,「無法排除城鎮戰可能」。也就是說,台防務部門不惜以巷戰的方式,以武拒統。只要給大陸造成麻煩,可以不顧及民眾死活。

文章強調,台軍需為M1A2建立全新的燃氣輪機、彈藥等後勤系統。相當於變相承認,台軍目前完全沒有運作該型坦克的能力,喊口號壯膽的意味濃厚。

而此文最奇特的論述是,即便M1A2C戰鬥全重66.7噸,然而由於對地壓強較私家車低,所以「對路面要求低」。這相當於把路面承壓小的概念偷換為路基承重小。實際上,臺灣地形條塊分割明顯,路面機動必須依賴橋樑的承重能力,而臺灣橋樑是出名的年久失修,完全不可能承載如此重的坦克。

也就是說,即使日常訓練,也會有很大掣肘。而喪失機動力的坦克,即使無人機也能輕易摧毀掉。此文還承認台軍軍購的M1A2不搭載貧鈾裝甲,台軍所購版本只提升戰場感知系統,是否搭載主動防禦系統或美軍的城市戰套件,還沒有定論。事實上,坦克上的傳感器即使面對空爆榴彈的殺傷都很脆弱,而缺乏裝甲和主動防禦設備的外貿版Ml坦克在中東戰場一再發生被擊毀的實例。

然而,即便採購質問不斷,台陸軍仍沒停止推進改制。2019年4月4日,台防務部門證實了其聯兵旅的「聯合兵種營」調整規劃。作為「可恃戰力」項目的部分,台軍將在「聯兵營」營部,增編各軍種的聯絡官與無人機操作手,其外每營將增編火力支援連。台軍裝甲部隊條件差,缺編30%〜40%。中南部招募情況尚可,北部最差。此次削減5個機步營、一個坦克營,員額約3000人。

同日,有媒體質疑,聯絡官以及無人機操作手,都依賴海空軍派員,所以還會缺編。而台陸軍現有的海空軍聯參官基本「就是打雜」。

雖然改制遭疑,但依舊絲毫不影響台軍軍購信心。台軍方人士于4月8日表示,採購的108輛M1A2戰車並所配彈藥,進展順利,只是不確定美方何時決定出售。台軍對此編列約300億元新臺幣的機密預算,顯然對此項軍購勢在必得。

台軍此次三大軍購耗資75億美元,對穩定兩岸局勢只能是揚湯止沸。如此操作「統獨」問題,相當于將並不寬裕的財政資源投入政治豪賭。更何況,裝備採購到完全形成戰鬥力,至少需要五到十年。屆時,更恐怕臺灣財政將完全無法支撐,而此刻的台軍和整個臺灣社會對此毫無意識。

(浦稼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