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兩岸應通盡通之基礎設施聯通

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提出「兩岸要提升基礎設施聯通」的願景,進一步明確了大陸有能力、有意願幫助臺灣解决基礎設施發展困境。長期以來,由於臺灣當局刻意阻礙,兩岸基礎設施聯通嚴重落後於兩岸經貿發展水平,除在能源、通信個別領域有階段性突破外,大多數領域處於「梗阻」狀態。但是,受制於資源禀賦不足與政策設限,台當局一時難以解决臺灣社會對發展基礎設施的迫切需要與相對落後的基礎設施之間的矛盾。反觀大陸,基礎設施建設飛速發展,多個領域躋身世界先進水平,兩岸合作空間廣闊。

兩岸基礎設施聯通現狀與發展趨勢

基礎設施聯通主要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3方面互聯互通。

一是交通基礎設施聯通基本「空白」。交通聯通主要指公路、鐵路、橋梁、隧道等方而建設。日前大陸已將兩岸髙速公路、鐵路、海底隧道等通道建設列人國家長遠交通規劃,但尚未進入實質性階段。

二是能源、通信基礎設施聯通以個案解决。能源聯通主要指水電輸送、油氣管道等能源動力項目的建設。除2018年實現福建向金門供水外,其他能源供應兩岸兒乎沒有聯通。通信聯通主要指通信網絡、光纖電纜等通訊設施建設。兩岸於2012年、2013年分別連通了廈金(厦門——金門)光纜和福淡(福州——淡水)光纜,但其他通信領域合作相對較少。不難看出,兩岸基礎設施聯通基本處於不通狀態,全面打通基礎設施聯通的「任督二脉」面臨諸多挑戰。

但是,回顧歷史,兩岸重大歷史性問題的解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兩岸直接「三通」歷時30年才實現,福建向金門供水歷經23年才達成,這些前瞻性、創造性的政策構想,都是由大陸率先提出的。從1979年至今,兩岸交流交往與合作的前行,都是在强大的民間動力與市場機制作用下,在大陸改革開放與對台政策正確指引下,倒逼台當局做出,整。當前,兩岸關係依然嚴峻複雜,大陸推動基礎施聯通必將面臨諸多障礙,但臺灣社會對發展改善基礎設施有迫切需求,實現兩岸基礎設施聯通符合兩岸同胞利益,符合兩岸關係走近走好的發展大勢。

兩岸基礎設施聯通的經濟社會效應

從經濟層面看,兩岸基礎設施聯通將打破空間隔閡,促進兩岸經貿聯繫愈加緊密:一是提升兩岸人員和生産資料的流動效率,尤其是加速臺灣資金、信息、技術及人才對大陸流動;二是為兩岸産業合作提供交通便利,加速産業梯度轉移,為台製造業及服務業提供發展腹地,促進兩岸産業交流互動與升級;三是構建以閩台為主的「海峽城市群」,為兩岸城市群的産業合作提供便捷渠道,為東南沿海城市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届時兩岸城市群將深度融入「海峽經濟區」。以港珠澳大橋為例,研究顯示,珠三角城市與香港的距離每减少10%,製造業、,服務業中外資投人金額分別增長1.2%及1.7%,初步估算開通大橋將使香港、珠海的GDP增加約600至1000億元人民幣。因此,兩岸基礎設施聯通,將進一步加强兩岸經貿往來與合作。

從人員往來看,目前兩岸人員往來每年已超過900萬人次,但受限於航空航運限制,人員交流交往仍有巨大空間。兩岸通道工程(如海峽隧道、跨海大橋)若能建成,届時臺灣從臺北到屏東,大陸從福州到漳州將連體成為「海峽經濟區」核心區,可能形成涵蓋6000萬至8000萬人口的「1小時都市圈」,將吸引更多臺灣青年、人才來大陸學習、工作、生活,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兩岸基礎設施聯通的基本條件

(一)臺灣交通基礎設施老化嚴重、事故頻發,亟需大力改善,使得兩岸交通基礎設施合作存在空間。

臺灣交通系統較為發達,由於地勢原因,公路鐵路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其中公路總長4.1萬公里,高速公路承擔了55%的運輸量。鐵路包括傳統鐵路系統(台鐵)與高速鐵路系統(高鐵),台鐵全長約1100多公里;高鐵全長345公里,運力是台鐵的4倍。近年來島內公路、鐵路老化嚴重,加之養護不力,導致事故不斷,如高雄道路因暴雨沖刷出現5000個「天坑」,台鐵2016年以來發生7次出軌,都引發了島內百姓强烈不滿。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陳水扁執政時期過分重視工業園、電子等優勢産業發展,長期忽視營造業發展,導致島內改善基建內生動力不足。二是交通基礎設施大多是台當局一次性支出,後期養護靠縣市,而縣市負債嚴重,如高雄財政赤字高達3000億元新臺幣左右。三是營造業缺工較為嚴重,經常出現「高薪無人領」的窘境。四是臺灣在基礎設施的核心技術及設備依賴進口,建設及維護成本高,如高鐵平均每公里造價約3.47億元人民幣,是大陸京滬高鐵的2倍多,導致高鐵負債嚴重,擠占了鐵路養護費用。而大陸已發展成為世界上交通基建能力最强的經濟體之一,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裝備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效率、成本及管理看,大陸完全有能力為臺灣居民提供高標準、高質量的交通基礎設施。

(二)臺灣能源供給高度依賴進口,加之面臨「限電缺水」危機,使得臺灣與大陸合作具備現實需求。

首先,臺灣天然資源蘊藏匱乏,能源供給高度依賴進口,其中,99.9%的石油、98%的天然氣依賴進口。近年來,臺灣進口天然氣數量逐年升高,計劃到2025年增至2000萬噸,但目前島內現有的兩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僅能儲存1500萬噸。而大陸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正處快速興建階段,2018年新建規模超過3300萬噸,僅福建就占近1/3,未來足以滿足臺灣新增液化天然氣儲存需求。最重要的是,大陸掌握液化天然氣上游關鍵環節的液化核心技術,打破了歐美壟斷,兩岸若展開技術合作將不再受制於人。同時,由於兩岸油氣對外依存度都較高,因此確保油氣供應穩定是兩岸面臨的共同挑戰,而兩岸在共同開發油氣資源豐富的東海、南海存在較大合作空間。加之兩岸均具有海上勘探的豐富經驗,且語言相通、勘探作業區相近、開發成本相對較低,兩岸利益共享、風險分攤、合作開發的先天優勢明顯。

其次,近年來台當局朝令夕改的能源政策,使得島內年年在用電高峰期面臨「限電」危機。若島內核電廠按計劃停工,到2025年電力缺口達400億度以上,而綠能發電(風能與太陽能)緩不濟急,短期內難以填補缺口,加之價格較高,是普通電價的1.74至2.16倍,無疑將加劇台當局財政及島內經濟民生負擔。因此,如何提供既安全穩定又相對便宜的電能是台經濟社會的當務之急。當前,大陸太陽能發電規模世界第一,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技術製造商,而臺灣太陽能(光伏)産業也有一定優勢,兩岸在技術及産業鏈可開展多元合作;同時,大陸離岸風電技術世界第三,海上施工技術世界第一,完全有能力為臺灣民衆提供更清潔、更便宜的能源服務。

再次,近年來臺灣因降雨不足造成供水緊張,缺水成為抑制經濟民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台人均淡水量為全球平均值的16%,是全球排名第18位的缺水地區,到2031年若不開發新的水資源,臺灣水庫蓄水量將只剩50%,届時全台缺水將達3.5億噸。臺灣缺水的主要癥結之一是,泥沙淤積嚴重吞噬水庫容i,而臺灣由於施工隊伍規模及技術有限,使得清淤見效相對較慢。而大陸水庫數量衆多,同樣而臨巨大的清淤工作,但大陸全球領先的自吸式管道水庫清淤技術,較普通挖掘式清淤效率高數十倍,加之大陸水庫建設隊伍規模龐大,有能力協助臺灣排淤、淸淤及减淤。

(三)5G技術是臺灣發展物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等領域的關鍵所在,但其相關技術相對落後,使得臺灣與大陸合作有迫切性。

臺灣於2014年進行5G研發,但目前仍處試驗階段,按原計劃2020年投人商用的可能性較小。由於臺灣在5G技術及布局已落後大陸、美國與日韓,若不能及時趕上,將錯過最佳發展期。而當前臺灣發展5G面臨的障礙主要有:一是與美國合作前景不容樂觀。為發展5G,蔡英文當局與美國高通進行合作,但高通對台技術封鎖嚴重,且涉嫌壟斷,臺灣始終處於弱勢地位。二是成本高。目前臺灣4G成本還未回收,每家運營商若發展5G需至少增加5萬個基站,投資成本很大,對運營商造成極大負擔。同時,臺灣與美國合作5G成本高,據島內學者預估,僅與網絡基礎設施有關的資本支出要增加60%以上。三是軟硬件服務跟不上。5G發展初期耗電量是4G的4倍,臺灣目前身陷缺電危機,能否因應是個難題;同時5G對天綫數量的要求更高,臺灣地狹人稠,除現有基站已沒有多餘空間放置。

兩岸通訊基礎設施合作在馬英九執政時期較為順暢,先後合作鋪設兩條海底光纜,幷多次召開涉及兩岸信息産業合作的論壇。蔡英文當局上臺後為迎合美國,完全禁止使用大陸資通訊設備及軟件服務。但是,臺灣企業對兩岸5G合作的意願强烈,希望通過共同制定國際標準搶占全球市場。目前大陸5G通信技術世界領先,且價格優勢明顯,而臺灣企業在5G設備芯片等領域有一定優勢,兩岸産業互補明顯,有較大合作空間。

(邱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