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真是「傷」不起應儘快放寬通關 劉紹滿

對於疫情已步入緩和,粵澳疫情聯防聯控進入常態化,社會高度關注何時恢復粵港澳通關。筆者較早前在本報百家台發表的一篇以《應警惕「封關防疫」影響「一國兩制」穩健》為主題評論,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及重視,並接到多位社會人士的留言及贊同相關的觀點。其實作為傳媒工作者的天性就是講真話,實事求是,客觀分析社會現況,也不免會忠言逆耳。但是事實也證明,的確近期澳門社會因超過四個多月仍是被「封關」,零遊客與自由行來澳,正如筆者早之前預測的,因疫情被「封關」令失業率不斷上升,眾多數中小企業甚至博彩企業會步入真正的「冰封期」,雖政府與企業自救,但根本就是杯水車薪,導致不少企業倒閉或休市等商業現狀,且擔心社會怨氣、怒氣不斷上升,從而導致社會矛盾加劇,破壞「一國兩制」事業的穩健,無疑這正是社會最為擔心的問題。作為經濟單一化、行使「一國兩制」的澳門,真是「傷」不起,既然澳門已經是有條件放寬出入境措施,當局不應再拖,是時候開放自由行或通關了,首階段應以先行先試形式,放寬珠澳或粵港澳大灣區的地區居民自由通關措施,以讓整個經濟區域的經濟能夠陸續復蘇。。

何時恢復粵港澳通關,無論是本澳或是香港地區及珠海等地區居民異口同聲的訴求或聲音。而行政長官賀一誠日前表示,原預計六月可部分恢復過關服務,但由於北京的疫情變化,對邊檢防疫工作有新要求,目前希望看七月會否有好消息。面對複雜多變的疫情,特首的回應只能「希望在七月」,這也是多麼無奈的回應,沒有真正通關的時間,原先社會估計是五月旬及最遲是六月份,但是仍是「只聽到雷聲,沒見落雨」,讓廣大居民或企業望穿秋水。筆者猜測在短期內,可能不會真正全面放寬通關。其實,特首日前也指出,港澳通關會實行先導計劃,先行先試開放給商務、公務、就醫、探親等需要者入境豁免隔離,並與內地一樣設有名額,預料七月推行。另一方面,特區政府會向內地爭取更多名額,讓居民回內地辦理事務。且指特區政府每刻每時都在關注,現時澳門企業、經濟受到很大影響,希望與內地共同配合,令澳門有多少支撐。而特區政府與廣東省和珠海市的疫情防控部門日前透過視像會議,舉行了「粵澳新冠肺炎常態化聯防聯控研討會」,雙方的專家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形勢、防控措施和聯防聯控機制、風險管理等問題深入探討;希望藉此加深認識雙方的防控能力,在常態化防疫的前提下,研究逐步擴大兩地人員流通的可行性。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介紹了澳門的整體情況,指出為應對疫情,特區政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通過各部門共同協作分工、推行了多項嚴格的防控措施,並得到全民配合,有效遏止疫情在本澳爆發。澳門特區在過往經歷了多次傳染病的威脅,已累積一定的防疫經驗,防控準備和應對能力已大大提升,充分體現在防控、救治、檢測、流行病學調查,及後勤補給等五方面的能力上。

當局指於本月份會逐步開放通關,或許這也水到渠成的事實。尤其是,現時澳門已連續九十多天無本地病例報告,46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說明本澳的防疫工作成效良好,且澳門現時是非常安全的。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張玉潤日前表示,兩地專家達成一致共識,認同珠海和澳門同屬於低風險地區,並認為澳門過往採取的防控措施優秀且非常有效,相信澳門的救治能力經得起考驗,風險可控。澳門將加強與珠海的溝通合作,做好聯防聯控,與廣東省齊心協力共同抗疫,希望能協助兩地人員儘快恢復正常往來。將加強與珠海的溝通合作,做好聯防聯控,與廣東省齊心協力共同抗疫,希望能協助兩地人員盡快恢復正常往來。對今後疫情防控、珠澳合作提出了多項建議,包括粵澳和珠澳的總體防控措施需保持一致;建立澳珠共同救治機制,資源共用;制訂不同情景的應急預案和強化演練;加強環境和重點人群的動態監測;進行聯合的流行病學調查;參考內地政策實行分區管理等。其實,賀一誠日前認為,如果內地和其他地方能於7月對澳門放寬通關政策,將為澳門經濟帶來一定支持。特區政府希望12月底澳門經濟能夠開始復蘇。其實,廣大居民近幾個月以來都是「一日復一日,一月複一月」地漫長等待,對於當局的「希望在七月」,或許不少居民都是拭目以待的,而筆者也是期待之中,通關真是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政府的公帑再多,也不能坐吃山空,決定通關的問題,相信澳門特區政府也是「不能話事」,一切仍需要看中央的「意思」。

是次疫情史無前例,考驗突發應對能力。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澳門失業率持續上升。統計局就業調查結果顯示,今年三月至五月總體失業率為2.4%,本地居民失業率為3.4%,較上一期(二至四月)分別升0.2及0.3個百分點;就業不足率升0.5個百分點至2.6%。有學者表示,短期而言,失業率未見頂,若出入境限制未放寬、旅客遲遲未到,就業環境將持續惡化。有聲音也認為,惟現受疫情影響,經濟前景不明朗,與旅遊業相關行業備受打擊,企業已放半薪假、無薪假一段時間,失業率因而惡化。此外,博彩及零售等行業因為沒旅客,出現失業或就業不足情況。政府為保就業、穩經濟推出各項振興經濟措施,包括消費卡、本地遊計劃,無疑對澳社會有推動作用,但關鍵是內需市場不足,對企業而言,內需僅夠維持基本運作。若如行政長官所言到「最後一公里」,七月有「活水」支持,失業率將有望改善,否則隨著「封關」限制時越長,越多企業「捱唔住」而倒閉、裁員,數據將進一步惡化。    疫情有起有落,政府、社會都要轉變思維,過份恐慌,不利防疫;政策措施過於嚴格,也會幹擾社會經濟生活正常運作。接受長期抗疫、防疫和經濟復甦同步進行,尋找出與病毒長期共存的方法,才可盡快帶領社會走出困局,迎來曙光。對澳門而言,疫情期間經濟復甦,離不開與鄰近地區建立有效的雙向溝通機制,擺脫孤島狀態。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持續,旅客數量大跌,多個行業大受衝擊,損失慘重。特別是,自三月份粵澳實施出入境隔離措施後,兩地居民往來受到限制。不少本澳居民長期需要在兩地生活工作,也有很多長者及病患以往要在兩地間尋求醫療服務,隔離措施對他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有聲音認為在疫情可防可控的情況下,建議粵澳兩地進一步商討放 寬本澳居民及特定人員出入境往來的名額,以及延伸至廣東省內如中山 等疫情相對穩定的大灣區城市,進一步恢復更多兩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與 往來秩序。同時,因應現時澳門居民入境珠海豁免隔離預約的措施,建議在現有預約系統的基礎上,增加特別選項及提交證明的功 能,為有醫療、照顧陪診、奔喪及探視病危親屬等需要的居民開放專門的網上或現場特別預約窗口,在預約滿額後仍可接受登記(現時預約滿 額後系統即關閉申請),又或為他們預留特殊名額等。因應部分長者 不熟悉或無法使用網絡進行預約,建議可以簡化填寫部分非必要資訊, 例如長者可以免填電郵地址;儘快為預約系統進行擴容及優化,為增加預約名額做準備,以確保網絡穩定。本澳經濟以旅遊業為主,旅客的多寡極大 地影響本澳的復工復產程度,不論是從經濟抑或民生的角度,澳門居民 和中小微企業都熱切期盼恢復正常通關,因此,希望特區政府結合本澳 的實際情況,密切與內地政府溝通,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增加澳門居民 入境珠海豁免隔離的名額,讓真正有需要的人士能夠及時申請入境珠海。長遠而言,建議特區政府加緊與 內地溝通協調,考慮粵澳兩地局部恢復通關,先與珠海、中山、江門等 疫情穩定的城市逐步恢復正常通關,方便有需要的居民出入之餘,亦促進粵澳經濟進一步復甦。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較為反復,隨著更多居民能夠出入珠澳兩地, 希望居民切勿掉以輕心,應繼續保持警惕,做好日常防疫措施。尤其,澳門是『一國兩制』的典範特區,澳門民眾強烈希望盡快恢復通關正常化,應盡快令澳門與內地的經濟、文化、貿易恢復正常化,應盡快令澳門的經濟與民生事業恢復正常化,以期減輕國家層面關心澳門的壓力。這是澳門人的桑梓情。澳門同時肩負國家賦予的建構『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服務平臺』的重任,這兩個重任,是因為澳門擁有內地其他省市所沒有的歷史人文優勢。澳門要踐行國家賦予的重任、澳門人要為國家大計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這是澳門居民的愛國心。澳門社會知名人士陳德勝日前指出,從情、理、法方面出發,特別限制澳門人進出廣東的作法應檢討。從澳門民眾的愛國愛鄉情愫來理解,更應考慮為盡快恢復通關正常化。

繼之前珠海再放寬三類澳門居民入境毋須隔離後,本週一早上六時起,經珠澳口岸入境暫不實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內地輸澳勞務人員範圍,擴大至經常居住地為珠海的內地輸澳勞務人員。身兼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的大律師李煥江日前表示認同,隨著本地疫情的控制,他期望兩地政府再進一步放寬澳門居民入境內地的名額和條件外,例如兩地牌車以及在大灣區城市有居所、家庭成員等,亦希望放寬更多城市外勞回澳免隔離,以紓緩本澳企業經營壓力和刺激兩地經濟。鑑於本澳已很長時期沒有新增個案,現在應是恢復經濟的關鍵時期。澳門作為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他相信可先針對疫情較穩定的大灣區城市,居民和外僱來澳應可進一步放寬,尤其是在中山外僱入澳措施方面,可優先考慮調整,因為澳門有很多外僱常住在中山,中山防控工作亦做得不錯,且屬於與澳聯繫較密切和較近的大灣區城市,只要中山外僱來澳前同樣完成核酸檢測、提前進行電子健康申報;入境時攜有資質機構出具的七天內核酸檢測陰性結果證明或採樣證明,以及中山居住證或經常居住地證明等,特區已可做到可防可控,最重要是在這關鍵時期尤可支援本澳企業持續經營發展,以防造成更大經濟損失。

因此,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新冠肺炎對各地影響前所未有,澳門外向型經濟斷絕與外地往來,經濟急挫,工商界、打工仔面臨巨大挑戰。多月來「食老本」、「吊鹽水」,勉強維持運作。但連續兩個半月無確診案例的記錄,日前隨著一宗輸入個案而宣告失守,社會各界除憂慮疫情本身,更擔心「復關」遙遙無期,經濟復甦被拖累。但目前本澳防疫有成,需因應時勢發展,及時與周邊有效防疫的國家或地區搭建旅遊溝通機制,分階段放寬出入境管制。綜觀赴珠免隔離措施試行半個多月,兩地疫情保持穩定,若能維持下去,相信有關名額仍有進一步調升的空間,甚至具條件放寬出入境限制,長遠讓通關趨於正常化。逐漸恢復粵港澳三地人流互通,達至經濟運行重回正軌。期望本月內真是如社會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