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的澳門博彩業,還能重現輝煌嗎? 陳觀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本澳博彩巨頭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六大博企業績受到重創,雖然因有龐大的帳上現金,六大博企即使數月到數年零收入也能活下去,顯得澳門業者仍從容。瞄準的目標是,旅客長遠繼續來澳,為此作好準備,以最佳面貌接待客人,但以前之後的博彩業,仍能重現過去的輝煌嗎?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評級機構最新公佈的報告指出,澳門今年的經濟將大幅下挫24%。博彩業在澳門本地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1991年的23%上升至如今約50%。疫情充分暴露了澳門經濟過度依賴博彩旅遊業的脆弱性和巨大風險。長遠來看,澳門需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謀求產業多元化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博彩行業

據政府資料,2019年本澳娛樂場41間,賭枱6739張,角子機17009部。博彩毛收入2933.12億澳門元,同比減少3.5%。貴賓百家樂1352.28億澳門元,同比下降18.6%。百家樂毛收入1207.73億澳門元,同比增長17.9%。骰寶毛收入93.73億澳門元,同比增長13.6%。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澳賭場2月停業2周,之後雖重開營業,但在防疫措施疊加下,訪客大減,澳門博彩業損失慘重。之後到目前為止,博彩毛收入為從10億到70億澳門元,與去年同期同比跌超過90%。

疫情讓博彩巨頭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如澳博控股最近公佈中期業績顯示,上半年業績在新冠肺炎爆發下受嚴重影響,博彩淨收益較去年同期減74.4%至42億元(港元,下同),經調整EBITDA及公司擁有人應佔溢利則分別減147.3%及184.1%至虧損9.8億元及14.12億元。集團的經調整EBITDA率由12.2%減至負22.5%。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佔澳門博彩收益15%,當中包括佔中場賭檯博彩毛收益的22%及貴賓博彩毛收益的8.6%。集團財政狀況維持穩健,於二○年六月三十日的現金、銀行結餘及已抵押銀行存款為75.11億元。

另外其他的博彩企業業績同樣受到重創,但是澳門業者顯得從容。有臺灣媒體引述《路透社》報導,相比拉斯維加斯賭場財務艱困,澳門業者顯得從容,儘管開門1天要花費300萬美元營運費用(約2390萬澳門元),但因有龐大的帳上現金,六大博企即使數月到數年零收入也能活下去。如澳門金沙咬緊牙關繼續投資,新的倫敦人專案正改造,今明兩年總投資額175億(澳門元,下同)。

本澳近期恢復部分地區通關正常化。博彩業內表示,現階段通關措施對整體賭收幫助不大,認為始終要待自由行放行才有轉機。

澳門遊客的主力軍是內地民眾,賭場內也大多數都是內地人在瀟灑走一回,雖然多是散戶,入賭金額也許不是很大很多,但由於這個群體非常龐大,接踵不停的流量不僅給賭場帶來了超燃的人氣,同時也帶來了數不清的人民幣。

不過,由於疫情突發,很多人的生活節奏被打亂,生活方式也開始改變,對生活的感受和未來的認識也有了很多積極的思考,很多人開始崇尚健康積極的生活,同時,由於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也讓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無助和緊張,在這種心境下究竟還有多少人能不假思索的在賭場一擲千金,究竟還有多少人甘願被賭場宰割,這一切都是未知數,所以,即便是澳門賭場全開業了,但作為主力軍的內地客如果一改往常般在賭場逍遙任我行的做派,那麼澳門賭場昔日的輝煌又能否重現呢?

本澳博彩業基本面未改仍值得期待

澳門博彩業具有順週期性質,博彩公司淨利變動彈性較大。據有關研究顯示,目前來看,澳門博彩業幾個基本面仍未有改變。

其一,牌照行業壁壘極高,規模效應顯著。當前澳門博彩業僅有6張牌照,牌照數穩定。牌照建立了最高的壁壘,無新進入者,形成壟斷競爭格局。同時,博彩業吸納長尾顧客的邊際成本很低,規模不經濟目前尚未出現,收入規模天花板極高,規模效應極為顯著。

其二,強大的需求不被替代,穩定存在。博彩的潛在需求源於人性,可見的時間內不會消失。顯性需求由巨量的潛在需求釋放和轉化,影響因素包括:大交通等基建設施、法律及政策的管制、收入水準、酒店等配套設施的供給。

其三,地域特徵顯著,順週期行業。博彩業是澳門的支柱產業,澳門也是中國唯一開放博彩的區域,依靠獨一性而獲得幾乎全中國的巨量潛在博彩需求。因為地理特徵和歷史遺留原因,澳門不直接受到中國宏觀政策的直接影響,也不與其他單一行業有明晰的邏輯勾稽(協同/背離關係)。但澳門博彩業卻幾乎與所有行業相關,尤其是具有週期性質的房地產、大宗商品等,樂觀預期疊加財富效應能促進博彩消費(休閒特質)。

其四,VIP復蘇強勁增長,中場趨勢無可阻擋。早幾年開始,VIP出現了超預期的強勁增長,但中場更值得期待,並且收入更穩定(客群基數較大,不受信貸風險、合作風險、經營風險等因素影響,具備更強的休閒消費特徵),符合澳門政府大力發展的非博彩業戰略。隨著中國中產階級人數上升、滲透率提升、賭客內部結構改善,中場具備長期的、穩定的增長預期。

澳門的賭客群體過去主要來自香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內地經濟體量和增速遠高於香港,配合2002年開始的自由行政策,陸客占比迅速上升,現在遊客/賭客群體均以陸客為主。香港遊客總量趨於穩定,隨著澳門遊客量的上升,港客占比不斷下滑,從2002年的約50%下降到2017年的約15%。內地遊客的占比波動較大,整體依然呈現上升態勢,近年來穩定在65%-70%區間。

對於博彩行業而言,核心客群是過夜遊客。過夜遊客占總遊客比重相對穩定,中樞接近50%,2015以來有上升趨勢,目前占比約為55%。目前的過夜遊客當中,陸客占比也已超過70%。

對於博彩業而言,遊客轉化的賭客對應的是中場收入,按照占比超過70%的過夜遊客比例來看,陸客對中場收入的貢獻巨大;不僅如此,澳門博彩業的VIP業務是世界範圍內唯一的大體量、成體系的VIP業務,澳門VIP業務可以說幾乎全部由中國人貢獻。

因此,大陸的政策對於VIP/中場兩塊業務都具有很大的影響。簽證管理的放鬆、收嚴,內地反腐風暴,反洗錢等金融監管政策都在歷史上對澳門博彩業的收入有重要的影響。

由遊客滲透率提升、賭客轉化率提升、會員賭客占比提升三個方面,足以支撐澳門中場業務發展的巨大空間。但是,這有賴於幾個方面的發展。

第一,遊客量的增長亟待非博業務的支撐和配合:在觀光游轉向休閒遊的趨勢下,澳門傳統的「大三巴」牌坊、玫瑰聖母堂、大炮臺以及幾個地標賭場已經無法繼續推動遊客量快速提升。遊客對娛樂設施的需求日益增長,包括舞臺劇、大秀、遊樂園、電影、餐飲等項目和設施的建設及改善都亟待推動。不僅可以在澳門地區發展非博業務,而且隨著交通、住宿條件的改善,周邊珠海、中山甚至廣州、深圳的娛樂設施都可以成為澳門新增客流的來源。

第二,賭客/會員的增加需要賭場改良策略:過去賭場高度依賴博彩仲介人帶來的VIP業務,市場推廣方向對於中場的關注和投入力度都不夠。

第三,改善基建擴大客量空間。採用較保守的方式對近年來澳門基建(主要為對外大交通)的項目建設測算,可以得到大約2000萬人次的客流量增長空間。對比目前3400萬人次的客流,基建改善就提供了60%的空間。澳門的體量相對整個中國而言很小,對中國經濟的依附性強,因此中國宏觀經濟的變化會給澳門帶來向上/向下的較大彈性;但是如上文強調的,澳門是中國唯一開放博彩的地區,博彩獨一性+博彩需求穩定性+旅遊需求成長性,構築了一定的安全墊。因此,綜合來看,澳門博彩業向上空間大,向下具備安全墊。

疫後重新探索多元載體

一直以來,博彩收入都是澳門特區政府主要的財政收入。根據澳門財政局資料,截至2019年11月,幸運博彩收入占特區政府總財政收入的85.85%。從產業結構來看,博彩及博彩仲介業是澳門最為重要的經濟結構。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的資料,2018年博彩及博彩仲介業占生產總額的比率達到50.5%。

不過這次的疫情反映出澳門對於博彩業的依賴,從另一面體現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領敦促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鼓勵發展金融業,以及打造中葡文化商貿交流平臺的前瞻性。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的統計資料,2014年博彩及博彩仲介業的占比為58.3%,到2018年已下降到50.5%,其中銀行保險業、不動產業務、公共行政、教育、醫療及其他服務業務等的比重都有所提升,反映澳門也在努力尋求更多元的發展。

從特區政府的角度來看,博企貢獻了大部分的財政收入,但對單一產業的依賴絕非長遠之計,多元拓展方為可持續發展之道。2022年,澳門博彩牌照將到期,不僅僅博企需要思考以後的出路,中央和特區政府都在綢繆澳門的未來。從目前的方向來看,旅遊服務、非博彩應是主調。

從中場業務崛起可以看出,博企已經在著手擺脫對於貴賓廳業務的依賴,希望從拓展更多元的服務入手。目前在港交所上市的主要博彩企業紛紛轉向非博彩業務,例如澳博計畫於今年推出的上葡京項目,據透露非博彩設施或占九成。值得注意的是,非博彩業務的盈利能力實在難以與博彩業務相媲美,而且可以預見將有大筆的資本開支,這對於上市博企的投資者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

無論如何,這次的疫情可能在短期內影響到澳門的旅遊業和博彩業,不過當疫情好轉,娛樂場重開,澳門博彩業有望迎來反彈。然而,從長遠來看,尋求經濟多元毋庸置疑。

澳門圍繞探索經濟適度多元多年,新興產業亦起動,但一場新冠疫症,折射出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旅遊業的輻射帶動密不可分,共榮共枯。有本澳媒體認為,疫情前,社會要求博企大推非博彩元素,視作多元一環,順理成章。疫下情況急轉彎,博企首當其衝,虧損無可避免,別說新元素,主體業務何時回到正軌亦未可知,如今只能齊齊節流。故可預見,借博企之力拓展多元雖非不可行,但短期難以強求。近年被視為多元「新星」的會展業,疫前漸成格局,但尚未能獨當一面,疫情下更是元氣大傷,旅客中斷,展覽業招商困難重重,國際會議更無法舉行,產業鏈風雨飄搖。在疫情下發揮穩定器作用的金融業,由於各業受衝擊,自身難免有影響。但政策東風支持,料將成為行業發展助推器,包括早前公佈的《關於金融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有望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等,搭台推動金融業,為澳門經濟多元描畫了方向。同時,政府提出發展澳門現代金融業,並以債券市場、財富管理及融資租賃等為重點發展領域,這需要基建系統、法規制度及人才培養軟硬金融建設配合,缺一不可,如今更要提速。

因此,有意見提出,經歷世紀疫情,各方應重新評估產業鏈的發展方向,到底哪個才是多元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