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好歷史城區永續傳承 鄒玖勝

漫步在澳門的大街小巷,原汁原味的中西建築隨處可見。無論是「到此一遊」的大三巴,還是祈求風調雨順的哪吒廟,皆從不同的角度述說了澳門的深厚文化底蘊。不久前,適逢「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15周年紀念活動,特區政府通過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向市民及遊客宣揚「文化遺產•共護共用」的理念,相信可加深市民對世界遺產的認識和保護意識,讓澳門歷史城區不斷煥發新活力。

據瞭解,澳門歷史城區是由22座位於澳門半島區域的建築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所組成、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在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2005年7月15日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獲得21個成員國全體一致通過,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這片區域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開創許多「中國之最」。如最早一批天主教堂建築、最古老的教堂遺址、最古老的西式炮臺群、最古老的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代化燈塔、第一所西式大學、西式醫院、外文報紙等等。這個大範圍的建築群,呈現著海港城市和傳統中葡聚居地的一切典型特色,包括中西文化融匯交流的特點。

申遺成功以來,澳門特區政府不斷加強對文化遺產的宣傳和保護,2014年澳門出臺《文化遺產保護法》,讓整個澳門歷史城區的管理有了法律依據,也讓澳門市民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意識不斷加強。法律規定,列入文化保護清單的建築,不論其所有權歸屬如何,其實體管理行為都歸政府,並設立專門基金,在政府部門和教會、廟宇的管理執委會之間保持溝通和聯繫。此外,特區政府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宣傳推廣工作也從面向大眾市民到指向特定受眾,為青少年群體開辦的「FUN享文遺」講座、「文化遺產小小導賞員培訓計劃」、「實踐培訓計劃」等活動,向青少年傳授文化遺產知識及實地講解導賞,讓文化遺產這一獨特的不可複製的珍貴資源得到完好保護的同時,也在年輕一代中可持續地發揮價值。當然,保護文化遺產也離不開民間的參與,澳門居民有著強烈的保護意識。2007年初,得知半島最高峰東望洋山下即將興建的高樓,有可能遮蔽東望洋燈塔部分海岸景觀,澳門民間人士組成「護塔聯線」。為回應民間的保育訴求,行政長官于2008年春簽署批示,制定東望洋燈塔周邊區域興建樓宇容許的最高海拔高度。

的確,在澳門,歷史城區不只是歷史,更是現實;不僅是景點,更存在於居民的真實生活。這些文化遺產大多沒有被高牆大院阻隔,而是與人群、街道融為一體,而且大多免費對公眾開放。例如大三巴牌坊經常舉辦拉丁大巡遊、托盤比賽等大型活動,玫瑰聖母堂是全城舉行音樂會場次最多的教堂。讓人驚歎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全體居民都自覺成為了歷史城區的保育員,展現了共生共存的美好。

另一方面,從2005年成功申遺至今,澳門歷史城區在保育中發展,亦為澳門帶來了世界級的知名度。據統計,澳門旅客人數已從2005年的1870萬人次,達到2019年的3940多萬人次。可見「澳門歷史街區」世界遺產這塊金字招牌是多麼的吸引人,亦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保育工作的重要性。

而日前,世界遺產城市組織向澳門特別行政區頒授世界遺產城市組織的證書,標誌著澳門成為繼蘇州及都江堰後,世界遺產城市組織的第三個中國正式會員城市,更是賦予了澳門新的使命。世遺城市組織是國際性的非營利和非政府組織,成立於一九九三年,旨在促進《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實施,鼓勵各遺產城市在文遺保護和管理方面的經驗交流,進一步加強各遺產城市間在世遺保護方面的合作。根據相關規定,只要一個城市的文化遺產覆蓋面積達到了該城的一成,這座城市就可稱為世遺城市,我國的北京、承德、平遙、麗江、蘇州和澳門等,都屬於世遺城市,但並非每個世遺城市都能加入世遺城市組織。

對於澳門成為世界遺產城市組織會員城市。有議員認為對澳門而言是榮譽,進一步認可澳門本身的世界文化遺產,但澳門現時仍未出臺對保護世遺相當重要的《澳門歷史城區管理計劃》,因現時很多爭議就是因為未有《澳門歷史城區管理計劃》,相信《澳門歷史城區管理計劃》出臺後會清晰一些原則。同時,澳門進入現代社會後,很多建築若不加以保護便會被清拆,作為會員城市,本澳應積極倡導保護城市的歷史遺址及城市文化遺產。澳門若不重視保護一九五○年之後興建的建築,便無法為下一代留下甚麼。然而,要進一步發展城市,不是所有當代建築都要保留,而是應保留精品,比如建築工藝較為特別,或曾有重要人物居住的建築,有歷史故事的便要保留。

有學者表示,澳門作為具有數百年中西文化交流成果的歷史文化名城,成為繼蘇州及都江堰後,獲世遺城市組織授予證書的第三個正式會員城市,是「澳門歷史城區」在二○○五年成功列入世遺名錄後,一項延續性的成果,長遠有利澳門進一步彰顯世遺品牌,讓更多人認識澳門是一個歷史文化城市,也將全面促進特區政府與民間共同做好世遺保護工作。綜合來看,與世遺地身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締約地區、世界記憶工程、美食之都等回歸廿餘年來確立的文化工作成果,互相呼應,進一步豐富小城的文化形象,助力世旅休閒中心和文化基地的全方位建設。目前,澳門首要應做好歷史城區各項保護工作,檢視、完善文遺保護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加快管理和保護計劃的立法工作,鞏固文遺保育成果。其次,世遺保護工作,是一項具高技術含量的重要工程,需要科研及技術人才的全面支撐。如大三巴牌坊立面銅像鏽蝕損害,歷史建築物毀損、白化、老化現象等問題,不斷考驗著相關保護部門。未來通過借鑒其他會員城市運用三維鐳射掃描、數字攝影測量、勘察檢測,以及物質材料分析與修復等高新技術保護世界遺產的經驗,對本澳世遺的預防及妥善修復工作顯得至關重要。只有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基礎上,力爭澳門成為世遺城市保育的典範,與世界其他城市分享保育經驗,推廣澳門作為世遺城市的保育成果,從而充分利用和發揮好自身的歷史優勢和文化資源,實現澳門旅遊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重要的是,使澳門從世遺城市出發,確立更高、更全面的文化自信,與世人分享澳門歷史文化的普世價值,力促澳門在經濟和文化兩方面更堅實地發展。

然而,今年世界遺產地的保護與促進可持續旅遊業的工作似乎並不順利。今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由於受到疫情影響,全球89%國家的世界遺產地已經部分或完全禁止對遊客開放。與此同時,許多博物館、劇院和電影院等相關文化機構都已關閉,這對藝術家、創意產業和保護帶來了資金上的困擾。此外,地方社區及文化行業從業者也正面臨著生計上的巨大挑戰。疫情也使世界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和相關活動中斷,許多冀望藉此獲得資金支持的藝術家也受到影響。而澳門也不例外,不少有關藝文的工作、活動被迫延期或取消。由於少了藝文工作者對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那些隱藏在深巷中的文化遺產自然缺少關注,對於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或許影響沒那麼大,可是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則是關乎傳承的重任。文化遺產需要保護,但合理地開發利用往往更能促進保護工作。只要掌握好兩者的動態平衡,善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才能更好地發揮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優勢,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事實上,特區政府一開始就有强化「跨界合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活态化发展。由於澳門的許多人文景點分佈較為分散,導致景點的人流量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態。2000年底,澳門文化局推出步行遊覽澳門的三條線路,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旅遊業相結合。包括:第一條,從澳門半島中部的議事亭前地到盧廉若公園,遊人從古城內走向古城外,以此認識澳門市中心。第二條,從望廈山到東望洋山教堂,經過早期兩個重要的華人村落——望廈村和龍田村,主要遊歷華人寺廟。第三條,從南端的媽閣廟,到大炮臺、澳門博物館,遊覽葡人的早期居留地。政府希望通過線路引導使更多的澳門文化遺產被公眾所瞭解。除「文旅結合」之外,也積極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更多領域的跨界合作。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研究與實踐已陸續展開,特區政府專門成立了「文化產業委員會」,制定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規劃。只是目前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遺產領域的合作還較為有限,所開發的文化衍生品存在創意與特色不足,文化闡釋力薄弱等問題,尚未充分利用文創優勢讓澳門文化遺產的故事深入人心。此外,文化遺產保護的數位化轉向也是特區政府關注的重點之一,期冀借力資訊科技,做到澳門文化遺產的全資訊保存、展示,以及更有效的利用。

但從目前來看,澳門文化旅遊主題形象仍較為單薄。有分析指,從遊客對待文化旅遊的感知來看,其對澳門文化旅遊的認知還是停留在「大三巴"階段,這可以從世遺系列景點的知曉度上窺其一斑,因此,世遺系列景點在旅遊者心目中的地位有待進一步提高。其次是文化旅遊內涵仍顯平板和模式化。就文化而言,其內涵相當豐富和多元。而目前澳門文化旅遊給旅遊者的體驗較為平淡。在澳門的旅遊過程中,人體的各種感官沒有被充分的調動起來,走馬觀花似的觀光仍然在文化旅遊中佔據主導地位,旅遊者只是在各歷史建築物之間遊走。可以說,現階段澳門歷史文化遺產成為了旅遊者合影留念的平面背景,具有鮮活生命的文化遺產成為平淡無味的遺跡。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澳門文化旅遊應認真思考如何利用各種人體感官營造立體化的文化體驗。最後,文化旅遊推廣物件較為單一,效果有待提升。雖然澳門特區政府及旅遊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到澳門文化旅遊的推廣當中,成效也較為顯著,但是,市場推廣物件仍然較為單一。其實,相關部門的官員也曾承認,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歷史城區開發利用目前仍處於較低的水準,多數隻停留在觀光旅遊的層次。如果能夠進一步挖掘相關的歷史文化內涵,開發出依託相關資源的澳門歷史文化旅遊,一定能夠度身打造出澳門特有的文化品牌。

因此,面對此情況,特區政府應考慮趁疫情期間,努力拓展文化深度遊,研究將更多本澳文化特色融入旅遊路線當中,待自由行恢復時讓更多旅客感受到本澳文化魅力。長遠而言,特區政府應當重視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橋樑作用,把文遺傳承發展作為貫通大灣區要素和業態的一個切入點,加強產學研合作,深入挖掘並整合、盤活三地的遺產資源,打通文化經脈,構建文物活化利用示範平臺,聯動激發文化創新創造力和灣區文旅市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