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波瀾壯闊的詩詞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少山、飛飛等。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雖然人們都知道作爲一代偉人,周恩來不但是全世界公認的襟懷坦白、顧全大局的政治家,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事家,而且還是縱橫捭闔、折衝樽俎的外交家和對人民羣衆一往情深的「紅管家」,但是對於周恩來一生中所寫的詩詞,卻知道的不多。現把周恩來一生中所寫的波瀾壯闊的詩詞概述如下,供讀者備忘。

在私立南開學校讀書時寫了六首詩

1910年春,周恩來從老家來到奉天(今瀋陽)隨在奉天度支司(相當於財政局)俸餉科任科員的伯父周貽賡生活,並在奉天東關模範學校高等丁班讀書。1913年2月,因伯父周貽賡調到天津改任長蘆鹽運司榷運科科員,故周恩來隨伯父一起來到天津。8月19日考入私立南開學校(中學),被編在一年級己三班(以後改爲丁二班)就讀。在校期間,周恩來先後擔任過「敬業樂羣會」副會長、《校風》總經理、演說會副會長、國文學會幹事、江浙同學會會長、新劇團佈景部副部長等職。

1914年前後的中國,正處於竊國大盜袁世凱統治時期。在1913年3月國會召開前夕,袁世凱陰謀刺殺了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勾結帝國主義,非法簽定善後大借款,並罷免江西、安徽、廣東等省的都督,派兵南下,挑起內戰。孫中山先生當即發動了反對袁世凱獨裁的戰爭(即「二次革命」)。由於當時袁世凱的反動勢力還比較強大,孫中山先生的討袁武裝受挫,使「二次革命」遭到失敗。隨後袁世凱對革命黨人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中華民族又經歷着深重的災難,勞動人民又被投入水深火熱之中。在這樣的形勢下,周恩來以《春日偶成》爲題寫了兩首五言詩。其一爲:「極目青郊外,煙霾布正濃。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蹤。」其二爲:「櫻花紅陌上,柳葉綠池邊。燕子聲聲里,相思又一年。」這兩首詩採取的是隱喻手法,表達了對當時封建軍閥政府和袁世凱獨裁統治的痛恨,對人民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嚮往。《春日偶成》(二首)是迄今所見到的周恩來最早的詩歌作品。1914年10月發表於《敬業》雜誌(「敬業樂羣會」主辦)創刊號上。

1916年春,周恩來的同窗好友張蓬仙奉父命退學回吉林省長春縣(今長春市)老家。別離時,周恩來贈詩三首。1916年4月,周恩來以「飛飛」爲筆名在《敬業》雜誌第四期發表了《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其一爲七律,詩曰:「相逢萍水亦前緣,負笈津門豈偶然。捫蝨傾談驚四座,持螯下酒話當年。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待得歸農功滿日,他年預卜買鄰錢。」此詩通過與同學好友共同戰鬥生活的回顧,抒發了爲拯救國家奮鬥向上、熱烈期待他日爲國立功、在革命勝利之時再與好友歡聚的無畏樂觀精神。其二爲五律,詩曰:「東風催異客,南浦唱驪歌。轉眼人千里,消魂夢一柯。星離成恨事,雲散奈愁何。欣喜前塵影,因緣文字多。」此詩側重表達了與同窗好友惜別的真摯情感和良好祝願。其三也是五律,詩曰:「同儕爭疾走,君獨著先鞭。作嫁憐儂拙,急流讓爾賢。羣鴉戀晚樹,孤雁入寥天。惟有交遊舊,臨岐意悵然。」此詩則是對同窗好友參加進步學運所取得的成績的讚美。這三首詩似乎寫的是學友別離之情,然深蘊周恩來爲國爲民的沖天志向,一腔愛國熱情溢於言表。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周恩來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曾引用了周恩來的好幾句詩,其中兩句是,「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也息肩」,以此介紹了周恩來面對國家和人民的錚錚誓言。

1916年,袁世凱死後,時任長江巡閱使的張勳爲了打擊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處心積慮地勾結各地軍閥,在徐州訂立臭名昭著的北洋七省軍事攻守同盟,妄圖復辟封建帝制。有愛國民主思想,支持學生進步活動的私立南開學校教員張皞如(1878—1934,河北鹽山人。後曾任安徽省財政廳祕書長等職),從報紙上看到軍閥徐州會盟的消息時,十分氣憤,疾書《傷時事》一詩。周恩來讀後,當即步韻奉和一首,一同發表在《敬業》第五期上。張皞如的詩曰:「太平希望付煙雲,誤國人才何足雲;孤客天涯空涕淚,傷心最怕讀新聞。」周恩來奉和的詩題爲《次皞如夫子原韻》,詩曰:「茫茫大陸起風雲,舉國昏沉豈足雲。最是傷心秋又到,蟲聲唧唧不堪聞。」暗示了封建軍閥張勳之輩復辟倒退的喧囂,正如秋蟲一樣,只不過是死前的悲鳴而已。

赴日本留學前夕寫了一首最著名的詩

1917年6月,周恩來以優良的成績從私立南開學校畢業。同年9月抱着爲中華崛起而讀書的信念東渡日本留學。行前,以《無題》爲題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廣爲傳頌的七絕詩(寫完當時未外傳),詩曰:「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羣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整首詩氣勢雄偉,表達了周恩來負笈東渡尋求真理的決心。1919年9月,周恩來爲了投身到祖國的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毅然放棄在日本學習的機會,決定回國。周恩來從日本回國前夕,他在南開學校的同窗好友張鴻誥(吉林省人。建國後曾任水電部高級工程師等職。1981年逝世。)等人爲他餞行,請書贈留念。周恩來揮毫書贈了這首詩,並在詩後寫有「右詩乃吾十九歲東渡時所作,浪蕩年余,忽又以落第返國圖他興。整裝待發,行別諸友。輪扉兄以舊遊邀來共酌,並伴以子魚、幕天,醉罷書此,留爲再別紀念,兼志吾意志不堅之過,以自督耳!民國八年三月」(輪扉,即張鴻誥;子魚,即王嘉良;幕天,即穆敬熙,都是南開留日同學。——筆者注)

在日本留學期間寫了四首詩

1917年9月,周恩來由天津乘船抵達日本東京。到東京後,他先客居神田區一家旅館,後在神保町租居比較便宜的「貸間」,每天去高等預備學校學習日文,準備投考東京高等師範的官費留學生。1918年5月19日,由南開新同學會幹事長童冠賢介紹,周恩來正式加入新中學會。從此,周恩來成爲新中學會成員,開始經常參加新中學會的活動。同年7月上旬,周恩來繼在同年3月參加東京高等師範的招生考試未果之後,再次參加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的招生考試,只是又以日語「會話不好」等原因落榜。周恩來在日本總計生活了約一年半時間。到1919年3月,當周恩來得知母校南開學校設置了大學部,便決意回國繼續求學;4月,他離開東京來到京都,住在正在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學習的朋友吳翰濤家中十日,飽覽了風光旖旎的日本「千年古都」風光,留下了《雨中嵐山——日本京都》《雨後嵐山》《游日本京都圓山公園》和《四次游圓山公園》等一系列優美的詩歌,抒寫了自己追求真理、嚮往光明的堅定信心,和對即將踏上的革命道路的憧憬和期待。這四首詩採用的都是新體詩的寫法,且每首都提到櫻花,通過櫻花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這四首詩中有三首是同一天寫的。

1919年4月5日,周恩來冒雨遊覽了京都的風景勝地嵐山。嵐山雖不是高山峻岭,但是峯巒疊翠,景觀絕佳。雨中嵐山,景象萬千,秀逸誘人,林木蔥鬱,生機盎然。周恩來觸景生情,吟詩抒懷,吟出了流傳後世的著名詩篇《雨中嵐山——日本京都》。在這首詩里,周恩來借景生情,抒發了振興中華的偉大抱負,詩曰:「雨中二次游嵐山,兩岸蒼松,夾着幾株櫻。到盡處,突見一山高,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瀟瀟雨,霧蒙濃;一線陽光穿雲出,愈見姣妍。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着一點光明,真愈覺姣妍。」此詩自然氣息濃厚,頗有感染力,直抒胸臆,又隱然寄託着現實的呼喚,也折射着周恩來早年追求真理的博大胸懷。雨後,周恩來又寫了一首題爲《雨後嵐山》的新詩,描寫夜幕降臨後登山遠眺的情景和作者的心境。詩筆揮灑自如,語言新鮮活潑,寫意抒情,自成一體。

在1919年4月5日這一天,周恩來還寫了一首題爲《游日本京都圓山公園》的詩,詩曰:「滿園櫻花燦爛,燈光四照,人聲嘈雜。小池邊楊柳依依,孤單單站着一個女子。櫻花楊柳,那個可愛?冷清清不言不語,可沒有人來問他。」此詩後來署名「五」發表於1920年1月20日在天津出版的《覺悟》雜誌創刊號上。此詩還被1922年8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的《一九一九年新詩年選》收入,並改題目爲《游京都圓山公園》。

1919年4月9日,周恩來在圓山公園遊覽時寫了一首題爲《四次游圓山公園》的新詩,詩曰:「四次來游,滿山滿谷的『落英繽紛』;樹上只剩得青枝與綠葉,更何處尋那『淡紅嬌嫩』的『櫻』!燈火熄,遊人漸漸稀,我九天西京炎涼飽看;想人世成敗繁枯,都是客觀的現象,何曾開芳草春花,自然的美,無礙着的心。」此詩前一節重點是寫景,點出圓山公園暮春時節的自然景象,後一節則由景及情,篇末用含蓄深沉的筆調抒寫了革命的情懷:不管何時再開芳草春花,也不管客觀現實如何演變,都無所掛礙,都不會動搖熱烈追求真理、嚮往光明的堅定信心。此詩也在《覺悟》創刊號上刊發。

需要說明的是:1979年1月22日,由京都各日中友好團體和知名人士聯合倡議,成立了「周恩來詩碑籌建委員會」,經過幾個月的建設,4月16日,詩碑建成,成爲中日友好的象徵。詩碑上雕刻有廖承志書寫的《雨中嵐山——日本京都》一詩。

從日本回國後在天津寫了兩首詩

1919年4月,周恩來由神戶乘船離開日本回國。五四運動中,在天津組織覺悟社,出版《覺悟》雜誌,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並於9月25日入南開學校大學部(11月25日改名南開大學)讀書。同年12月任天津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執行科科長,成爲天津市的學生領袖之一。1920年1月29日,周恩來任天津各校赴直隸省公署請願總指揮,作爲請願代表之一在省公署被捕,並被羈押到7月17日。周恩來出獄後,經南開學校創辦人嚴修推薦,於10月中旬離開天津,到上海候船赴法國勤工儉學。11月7日,周恩來在上海乘船赴法國。12月中旬到達法國南部的著名港口馬賽。在天津期間,周恩來曾寫了兩首詩。

1919年年末,周恩來寫了一首題爲《死人的享福》的新詩,詩曰:「西北風呼呼響,冬天到了。出門僱輛人力車,車夫身上穿件棉袍。我穿着嫌冷,他穿着卻嫌累贅;脫下來放在我的腳上,我感謝他愛我,他感謝我助他方便。共同生活?活人的勞動!死人的享福!」此詩通過記述與人力車夫的偶然相遇,用質樸的語言,抒發了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譴責了舊的吃人的制度和剝削。此詩後來發表於1920年1月20日出版的《覺悟》雜誌創刊號上。這是周恩來主編的一本進步性刊物。就在發表這首詩時,周恩來用了筆名「伍豪」。饒有趣味的是,當時周恩來要求,所有給《覺悟》雜誌投稿的人都用抽籤的方式來取筆名。結果周恩來抽到「五號」簽,故取了筆名「伍豪」。

1920年1月,周恩來等在反帝愛國運動中被警察拘捕。在獄中,他仍堅持鬥爭。6月8日,周恩來給遠赴法國勤工儉學之前來獄中看望他的李愚如(女,浙江紹興人。1902—1980)寫了一首送別詩,題爲《別李愚如並示述弟》。詩曰:「……出國去,走東海、南海、紅海、地中海;一處處的浪卷濤涌,奔騰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鄉的法蘭西海岸。到那裏,舉起工具,出你的勞動汗;造你的成績燦爛。磨練你的才幹;保你的天真爛漫。他日歸來,扯開自由旗;唱起獨立歌。爭女權,求平等,來到社會實驗。推翻舊倫理,全憑你這心頭一念……三月後,馬賽海岸,巴黎郊外,我或者能把你看。行行珍重!」顯然這不是一般的送別詩。這是周恩來送給他人的,也是周恩來內心世界的表白。不久,年僅22歲的周恩來出獄後,即帶着「改變中國社會」的自覺擔當,奔赴法國,開始了他的留法勤工儉學生涯。

留法勤工儉學後寫了兩首詩

1921年,周恩來在法國經張申府和劉清揚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曾任中共旅歐支部負責人等職。1924年7月下旬,由於國內革命鬥爭的迫切需要,周恩來從法國乘船回國。9月初,周恩來從香港乘船到達廣州。10月,中共中央決定重新建立廣東區委,由周恩來擔任委員長併兼任宣傳部部長。11月,經他的入黨介紹人張申府的推薦,周恩來兼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在國外周恩來曾寫了兩首詩。

1922年初,正在英國倫敦的周恩來得到消息,就是曾在天津加入過覺悟社的黃愛(湖南常德人。1897—1922。曾任湖南勞工會主任幹事和教育部主任)在湖南長沙組織領導紡織工人大罷工中被軍閥趙恆惕下令殺害。得知此消息後,悲憤交加的周恩來馬上寫了一首題爲《生別死離》的詩,以詩聲討反動軍閥,悼念同志好友,詩曰:「壯烈的死,苟且的生。貪生怕死,何如重死輕生!生別死離,最是難堪事。別了,牽腸掛肚;死了,毫無輕重,何如作個感人的永別!沒有耕耘,哪來收穫?沒播革命的種子,卻盼共產花開!夢想那赤色的旗兒飛揚,卻不用血來染他,天下哪有這類便宜事?坐着談,何如起來行!貪生的人,也悲傷別離,也隨着死生,只是他們卻識不透這感人的永別,永別的感人。不用希望人家了,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邊,飛向光明,盡由着你!舉起那黑鐵的鋤兒,開闢那未耕耘的土地。種子撒在人間,血兒滴在地上。本是別離的,以後更會永別!生死參透了,努力爲生,還要努力爲死,便永別了,又算什麼?」後周恩來在寫給國內朋友的一封信中把這首詩介紹給了他們,並直抒胸臆,這是他表達內心志向的詩,「亡友噩耗傳來,反而更堅定了我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我堅信我會讓他的死更有價值!」此詩不但表達了對亡友的痛惜,而且也闡發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和革命的道理,其藝術水準之高、思想價值之大,至今令人嘆服。

1924年2月1日,周恩來主持的中共旅歐組織和旅歐共青團合辦的機關刊物《赤光》創刊。周恩來在創刊號上發表了題爲《赤光的宣言》一詩,詩曰:「革命的赤光,從北俄騰起,驚醒了冬蟲般蟄伏的被壓迫階級,震動了春蠶般繭縛的世界殖民地,封建餘孽,國際的強盜,更被他照的原形畢露。夜已闌,天將曉,赤色之光,早在東方閃動了。休忘記,遠的土耳其,近的印度。是呵!要尋求自由,獨立,原只有接近赤光,走向世界革命的大道。起,起,起,我們的朋友!」此詩未署名。周恩來用詩歌寫出了中國革命的宣言。

在重慶和延安各寫了一首詩

1941年1月,國民黨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在涇縣境內茂林地區遭國民黨軍顧祝同部上官雲相指揮的七個師八萬餘人的包圍襲擊。經過七晝夜的血戰,新四軍除約兩千人突圍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壯烈犧牲和被俘。軍長葉挺在與上官雲相談判時被無理扣押,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後被叛徒殺害。1月11日,在重慶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就新四軍遭國民黨軍隊突然襲擊一事向國民黨代表張沖提出強烈抗議,並指示《新華日報》揭露國民黨襲擊新四軍的陰謀。可是,國民黨新聞檢查機關扣壓了《新華日報》關於「皖南事變」真相的報道和評論文章。爲了披露真相,進行合法有效的鬥爭,1月18日,《新華日報》欲開「天窗」進行抗議。凌晨,周恩來揮筆寫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詩刊登在「開天窗」的位置上。這首四言詩徹底揭露了皖南事變的真相和實質,在整個國統區產生了強烈的政治影響。

1943年5月,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人民爲劉志丹(1903—1936,陝西保安人。紅25軍長徵到達陝北,與西北紅軍組成紅15軍團,劉志丹曾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後任紅28軍軍長。1936年4月14日,在東征攻打山西中陽縣三交鎮時犧牲)舉行了隆重的公葬典禮,幾乎所有在延安的中央領導都爲其題了詞。毛澤東的題詞是:「羣衆領袖,民族英雄」;朱德的題詞是:「紅軍模範」。同年6月28日,周恩來離開重慶回延安參加整風學習和中共七大籌備工作,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工作由董必武主持。在延安周恩來爲劉志丹的題詞是一首五言詩:「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志丹。」此詩表達了對劉志丹光輝一生的崇高敬意和高度評價。

建國後寫了一首詩

建國後,日理萬機的周恩來就無暇顧及寫詩了,僅在1958年10月31日寫了一首題爲《歡迎和追念》的詩,詩曰:「粉身碎骨英雄氣,百鍊千錘鬥士風。走石飛沙留俠跡,上天入地建奇功。」

1958年10月31日凌晨5點鐘,周恩來忙碌了一夜未休息,仍非常激動地爲迎接中國人民志願軍勝利歸國和紀念不久前因飛機失事而罹難的著名文學家鄭振鐸(1898—1958。浙江溫州人。1958年10月17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突然失事遇難殉職。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等職)等寫了上述這首詩。並在詩的前面序之:「正值歡迎志願軍勝利歸來興奮之餘,又臨悼念前往阿富汗和阿聯文化訪問遇難烈士大會前夕,思潮起伏,長夜難眠。念及毛主席整風思想中忠於人民、提高風格、獻身海外、戰勝自然諸義,因成俚言四句。我不能詩,專此聊以寄懷。」

這首詩既有對志願軍英勇精神的歌頌,也有對罹難烈士的深切悼念。抗美援朝戰爭,周恩來是協助毛澤東指揮的主要領導者,親自參與指揮了全過程,深知志願軍指戰員的艱辛與貢獻。鄭振鐸這位著名的作家,在周恩來心中也有一定位置,每當別人問起他的年齡,他總是說:「我與老舍、鄭振鐸、王統照同庚。」由此可見,他對自己的部屬鄭振鐸是了解和熟悉的,他對同機遇難的蔡樹藩(1905—1958,湖北漢陽人。時任中央國防體育俱樂部主任,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也是熟知的。

隨後,周恩來致函陳毅:「陳毅同志學長:送上詩一首並序,請予指正。如可用,望付人民日報發表,如不行,請付之一笑……」這封不長的信件,周恩來在信的擡頭處稱陳毅爲「學長」,並「請予指正」,可以看出周恩來的謙虛。周恩來還特別指出「如不行,請付之一笑……」,不難想像他對待發表自己作品的謹慎。陳毅在這封信上批示:「人民日報:總理的詩即發表 陳毅10.31」。《人民日報》非常重視,準備在第二天的副刊上發表。可當天,周恩來直接打電話給《人民日報》總編輯吳冷西,說「先不發表了」。

因何要發表的詩又不發表了呢?周恩來在同年11月17日寫給夫人鄧穎超的一封信中說道:「有一夜激於志願軍的感人戰績,又臨紀念鄭振鐸、蔡樹藩等遇難烈士大會前夕,思潮起伏,不能成寐,因成歪詩—首,送給陳總校正,仍感不能成詩,遂以吿廢。」一個自我 「吿廢」,周恩來詩歌創作的嚴謹、認真形象,在這裏充分地彰顯,叫人感動、給人啓迪。

(王樹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