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同胞赤子深情 終圓馬首百年歸藏夙願

圓明園的百年滄桑、文物聚散,長久牽動著國人心弦,流失文物的下落和歸屬一直備受世人矚目。2020年12月1日,圓明重光,駿馬歸來!在歷經了160年的顛沛流離後,經過黨和政府、港澳人士的合力協助,馬首銅像終於回到了它的原屬地——圓明園。

作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馬首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民族情感,也投射出港澳同胞對祖國深深的眷戀與熱愛。盛世華章、百年夢圓,文載於物、族髓附間。回首這條漫漫歸途,叫人喟歎也催人振奮——從屈辱顛沛到富強興盛,歷史的車輪正在重鑄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篇章!

圓明園之災 獸首流散之始

始建於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的圓明園,位於北京市西北郊,佔地約350多公頃。在清皇室150餘年的創建和經營下,圓明園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圓中之園的非凡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入千變萬化的景觀裡,加之數不勝數的稀世珍寶和奇花異木,使其冠絕天下、盛享「萬園之園」之美名。

在這「萬園之園」中,藏有一處中國之「凡爾賽宮」——西洋樓。西洋樓是圓明園內長春園北部的一區帶有歐洲文藝復興後期巴洛克式風格的園林景觀,建築材料多用漢白玉石,石面精雕細刻、屋頂覆琉璃瓦。西洋樓由西方傳教士郎世寧、蔣友仁、王致誠等設計指導,中國匠師建造,自西向東依次包括了諧奇趣、萬花陣、養雀籠、五竹亭、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方河、線法畫等景觀。

其中,海晏堂正樓樓門左右有疊落式噴水槽,階下為一大型噴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著我國十二生肖獸首人身銅像。這十二尊衣袍寬松的銅獸端坐著,或輕搖折扇、或手持拂塵、或拱手作揖,極具中國造型特色。一晝夜的十二個時辰,各由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依次輪流噴水,構成了一個具有精準報時功能的「水力鐘」。

這十二座噴泉獸首中,馬首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殊地位——只有在正午時分,當馬首噴水時,其它十一獸首也會同時噴水,呈現出眾獸齊噴的壯觀景象。

然而幾百年後,圓明園之風華幾近無存,獸首噴泉時鐘之絕妙亦難再現。海晏堂殘存的建築遺跡巨大又森然,今人只能空望一堆破石瓦礫、斷壁殘垣而愴然神傷。殘垣無語、荒草萋萋,幾番夢回、無物可依……

何然?

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震碎了晚清朝廷天朝上國的迷夢,英法帝國主義軍隊為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入侵北京。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郊直撲圓明園。在對圓明園進行了多次洗劫大掠後,10月18日英國使者額爾金、英軍陸軍司令格蘭特下令全園俱焚。大火三天三夜猶不絕,煙雲籠罩北京城久不散,這座舉世無雙的「萬園之園」被付之一炬,終剩滿目瘡痍。

正是在這場浩劫之中,十二生肖銅獸首與圓明園內其它無數的珍寶、禮器、典籍、雕塑、壁畫一起,被迫開始了百餘年之久的流離悲旅,留待後人苦覓蹤跡。

何鴻燊先生義購捐贈  馬首歸藏國家重回原屬

2007年8月,圓明園馬首銅像現身香港,計劃在香港蘇富比有限公司公開拍賣。

國家文物局獲悉後,第一時間向蘇富比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馬首銅像是中國近代被劫掠的文物,國家文物局不贊成公開拍賣,希望能以適當方式促成回歸。蘇富比公司對此表示理解,並積極配合展開斡旋,推動馬首銅像回歸祖國。

很快,同年9月,港澳知名企業家、愛國人士何鴻燊先生得知相關情況後,以高度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慷慨斥資搶購馬首銅像,結束了這一重要文物百餘年的離散漂泊。何鴻燊先生還表示,會將馬首捐贈國家,希望藉此帶動更多人參與保護中國文物的工作,共同宣揚愛國愛民族意識。這是繼2003年出資從美國收藏家手中購回圓明園豬首銅像並捐贈給保利藝術博物館後,何鴻燊先生的又一次愛國義舉,國家文物局對此表示了高度讚賞。

此後,圓明園馬首銅像一直在香港和澳門展出,為增進港澳同胞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9年10月,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物回歸成果展》成功舉辦為契機,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致函何鴻燊先生。劉玉珠在信中介紹了這一大型展覽的主題內容和社會影響,同時肯定了何鴻燊先生義購馬首的善舉,希望能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澳門回歸20周年的雙慶之年,完成將圓明園馬首銅像歸藏國家的夙願。

何超瓊女士代表何鴻燊先生覆信,明確表示願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儘快捐贈國家文物局,與當時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的六尊圓明園獸首銅像團圓,藉此表達港澳民眾對祖國的牽掛和祝福。10月31日,何超瓊女士在澳門舉辦了「馬首告別澳門」活動,將馬首公開展示一周。隨後,在國家文物局專人護送下,馬首北上,安返京城。

2019年11月13日,在雄偉莊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前廳正中央,圓明園馬首銅像披掛紅綢,安然等待著時隔近160年後的回歸。何超瓊女士代表何鴻燊先生正式將其捐贈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為馬首銅像揭幕,並向何超瓊女士頒發榮譽證書。

為更好弘揚、踐行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的國際共識,國家文物局經與何鴻燊先生協商一致,決定將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

2020年12月1日上午9時,國家文物局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圓明園共同舉辦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馬首銅像歸藏國家重回原屬,為其百年回家之路畫上完滿句號。自此,它不再是一件皇家私藏,而是屬於全體人民的文化遺產。

「馬首回歸之路,匯聚黨和政府、港澳同胞磅礴力量,符合人民群眾殷切期待,詮釋著‘民族弱則文物失,國運強則文化興’的深刻道理,樹立了新時代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的成功範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劃撥入藏儀式上激動地說。

當天,何超瓊女士也專門發來視頻祝賀。她表示,中國流失文物回歸之路,也是國家走向復興的巨變之路,每一步都牽動所有愛國同胞的心。作為第一個回到原屬地的十二獸首銅像,馬首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民族情感,也投射出港澳同胞對祖國的眷戀與熱愛。她希望,能夠讓更多人感悟中華文化之美,深入了解這段歷史,增強文物保護意識,期盼早日到圓明園再睹馬首風采。

圓明園七獸首已重聚  待更多流失文物早日歸來

馬首銅像的長期展覽展示場地位於圓明園正覺寺,展廳為正覺寺內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文殊亭,這是國家文物局會同北京有關方面經過慎重論證的結果。由於圓明園是遺址公園,沒有博物館級別的安防條件,而正覺寺是整體圍合的建築,對其實施展示提升與安防改造工程後,終於具備了文物安全與展覽條件。

文殊亭為八方檐亭, 現如今馬首銅像就安放於此。亭外一株近五百年的古樹依然挺拔繁茂,與回家後的馬首遙相守望,靜默地講述著這座稀世園林的滄桑之變。

除了厚重的歷史價值外,馬首銅像本身亦是一件非凡的中國古代藝術品。馬首銅像為意大利人郎世寧設計,融合了東西方藝術理念與設計風格,以精煉紅銅為材,色彩深沉厚重,歷經百年風雨而不鏽蝕。馬首的神態到今天依然栩栩如生,毫髮畢現,工藝水準令人驚歎。

根據國家文物局工作安排,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利用便攜式X 熒光光譜儀、X光照相、可塑材料翻模顯微照相、相機微距拍照觀察等方法對馬首銅像進行了分析檢測。檢測結果顯示,馬首除了頸部前下方可見數個鋦釘外,其他各個部位都無明顯的分鑄焊接痕跡,由此可知整個馬首都是使用精密鑄造的方法——失蠟法一次鑄造而成。馬首頂部的鬃毛更是曲線流暢、纖毫畢現,馬臉及下顎的曲線也都被流暢地展現出來,非常形象逼真。馬臉部為一空腔,該空腔直通馬嘴部,內壁附著了不少白色殘留物,形態上看或是水垢等沉澱物,很有可能和其作為十二生肖噴泉這一使用功能密切相關。

一次次歸來,一次次夢圓!歷經沉淪與覺醒、奮鬥與崛起,今天,中華民族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已是望得見桅杆尖頭的航船。據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介紹,流失海外中國文物是我國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近幾年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進入了全方位發展、多層次提高的嶄新階段,文物返還「中國聲音」顯著增強,文物追索「中國實踐」備受矚目,文物回歸取得突破性成就。從1949年至今,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餘批次、15萬餘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

其中,在國家文物局和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鼠首、兔首、馬首七尊圓明園流失獸首銅像已經通過不同方式回到了祖國。從牛首、虎首、猴首的國企競拍,到馬首、豬首的華商捐贈,再到鼠首、兔首的外國友人返還——圓明園獸首銅像從星散到重聚、從痛失到歸來,為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奔流復興的浩蕩歷史留下了鮮明的注腳。

一念在茲,萬山無阻,克艱克難,榮歸故土。這一次的馬首捐贈,不僅展現了何鴻燊先生令人欽佩的家國情懷,對祖國念茲在茲的赤子深情,更代表了千千萬萬港澳同胞對祖國文化深沉的熱愛眷戀,與祖國之間血濃於水的根脈親緣。

馬首入藏原屬地,必將帶動更多社會力量關注和支持中國的流失文物回歸事業,激勵海內外愛國同胞們倍加呵護祖國文化,相信定能推動其餘獸首銅像早日歸來,重續斷裂的歷史記憶與情感鏈條。

(馮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