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禮賓中的細節不可忽視

  回憶起我多年外交生涯當中經歷的事情,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禮賓工作在第一綫外交工作中的重要性。常言道「細節决定成敗」,很多時候外交禮賓工作也可以决定整場外交的成敗。
  區分「習慣對等」與「機械對等」
  2001年,我在中國駐埃及大使館擔任公使銜參贊、首席館員,朱熔基總理要去埃及訪問。在朱總理訪問之前,我與時任外交部禮賓司羅林泉副司長前去踩點,遇到一個問題。當時我們得知,埃方將把爲朱總理訪埃舉行的歡迎儀式放到總理府。如果這個時候這個問題到此爲止,那後面就會出問題,因爲一方面,作爲一名外交禮賓人員,你必須到現場去勘察;另一方面,埃方爲來訪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舉行歡迎儀式一般是在機場,改到總理府顯然不符合慣例。因此,我們需要深入瞭解其改變慣例的具體考慮。後來在籌備來訪的磋商過程中我們瞭解到,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剛剛結束對中國的訪問,我方因天氣原因將歡迎儀式從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改到人民大會堂北大廳舉行,所以埃方故意將爲朱總理舉行的歡迎儀式改到總理府,以顯示「對等」。但我們去現場踩點時發現,那裏場地有限,只能站18個人,顯然不符合規格和要求。於是我們告訴埃方,這個安排中方不能接受,埃方對「對等」的理解不對,對等應是「習慣對等」,而不是「機械對等」,不能說一國儀仗隊裏有兩名女性,另一國儀仗隊裏也要有兩名女性,這是很機械的做法,也不是外交對等的真實內涵。
  所謂「習慣對等」,我們在與埃方的磋商裏進一步做了說明:中國外交部剛剛對禮賓工作進行了改革,中方的「習慣」就是在人民大會堂而不是機場舉行歡迎儀式。你們的「習慣」是在機場而非總統府或總理府舉行歡迎儀式,我們在人民大會堂是按習慣辦的,你們爲什麽不按習慣辦呢?而且,如果要講習慣,中方爲來訪的國家元首鳴禮炮21響,爲來訪的政府首腦鳴禮炮19響,但是埃及從來不爲任何來訪的外國領導人鳴禮炮,因爲埃及沒有這個「習慣」,沒有這個習慣中方就不要求「機械對等」,因此仍爲埃及領導人訪華鳴放禮炮。但是埃方仍然不肯讓步。後來我說:「如果你們一定要這樣機械對等的話,那麽將來貴國的總統和總理訪華,我們將按照對等原則不再鳴放禮炮。」於是,埃方態度軟了下來。經雙方協商,埃方提議改到庫巴宮舉行歡迎儀式。我們勘察後認爲,庫巴宮在埃及的地位相當於我國的釣魚臺國賓館,場地面積很大,也很氣派,符合要求,就請求國內同意了這一安排。這個實例說明禮賓工作一定要細緻,不能一味聽信對方說辭,更不能想當然。習慣對等,是說一國需要一視同仁地以其外交禮賓習慣性做法、通常性做法對待其他國家,錦上添花、好上加好的禮賓創新值得推崇,但降格和低於普遍待遇的做法是不符合對等原則的。
  搶占先機,事半功倍
  在禮賓工作中,同樣一件事情,比如看望、送花、贈禮,先做和後做的效果往往大不一樣。把握好「先做」與「後做」的關係,能産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8年,我在中國駐津巴布韋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任上,該國舉行大選。當時的津巴布韋國內政治局勢比較複雜,朝野兩黨嚴重對立,穆加貝總統和中國的關係一直不錯,反對派候選人摩根•茨萬吉拉伊在當時的大選中取得了第一輪得票領先的優勢,但未過半,需要舉行第二輪投票。第二輪投票,穆加貝宣布得票83%,茨萬吉拉伊拒絕承認這個結果,宣布退出大選,穆加貝宣稱自己獲勝。於是,美國以穆加貝「舞弊」爲由帶頭對他領導的政府進行制裁。之後,茨萬吉拉伊出任聯合政府總理。然而過了不久,茨萬吉拉伊在從家鄉到首都哈拉雷的路上遭遇嚴重車禍,其本人受傷住院,夫人則不幸遇難。事情發生後,我立即指示使館工作人員搜集信息,以確保所有駐津外國使節當中,我是第一個前往醫院探望的。通過高效的協調安排,我辦成了這件事。
  在津巴布韋當時的國內形勢下,我與茨萬吉拉伊建立良好個人關係是很重要的。穆加貝這次當選是「勝而不利」,茨萬吉拉伊領導的反對黨是「失而不敗」,聯合國方面的調停是「調而不停」,國際社會推動兩黨聯合則是「聯而不合」。茨萬吉拉伊雖然有西方背景,但也擁有民意支持,而他領導的反對黨幷非「反動黨」,更不一定是「反華黨」,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及早入手做工作,與兩黨均保持良好的關係,以此擴大對津政策的影響力,客觀上也有助於津巴布韋國內局勢恢復穩定和團結。
  在我探視茨萬吉拉伊三個小時後,穆加貝宣布爲總理夫人舉行國葬。若是在這之後我再去看望他,就不能充分發揮效果了。幸好我們及時行動,在第一時間讓茨萬吉拉伊感受到了中國的友好姿態。後來茨萬吉拉伊在擔任總理期間一直對華友好。
  國禮,助力中國走向世界
  國禮是指在外交活動中,以一國的國家領導人、政府以及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的名義饋贈或受贈的禮品。在當代外交活動中,國家之間相互饋贈禮品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內容,也是外交禮賓禮儀的重要環節和國際慣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後收到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贈送的重要外交禮品三萬多件,包括工藝品、生活用品、民族服裝、文體用品和動植物等幾十大類,其中的國禮集中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內,電子儀器設備等交由相關學校和科研機構管理,動植物則轉交相應專業部門接收。
  2012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友好往來歷史見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外交活動受贈禮品展」盛大開展,成爲國博的常設展。這個展覽展出了從三萬多件受贈禮品中精選出的600多件國禮,增進了公衆對新中國外交歷程和世界多元文化的瞭解。
(袁南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