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駐地最後一次戰略轉移

  1948年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接續推進,解放戰爭的勝利漸成定局。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會决定,爲適應黨的工作重心轉移,迎接新中國的誕生,中共中央將在全會後把辦公地點由西柏坡遷往北平。中共中央决定遷往北平,同北平這個千年古都被恢復都城地位緊密相關。早在1949年年初,毛澤東已開始考慮有關建國和定都的問題,西安、南京、哈爾濱等地他都考慮過,却始終沒有定奪。這年元旦剛過,時任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長的王稼祥來看望毛澤東,交談中,毛澤東突然問道:「我們的政府定都何處?你有什麽意見?」王稼祥聽後先是一楞,隨後又笑了,因爲這個問題他早就考慮過,並且有較爲成熟的想法。他說:北平,離社會主義蘇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近,國界雖長但無戰爭之憂;而南京,雖虎踞龍盤,地理險要,但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安全問題;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點。在這幾大備選城市中,北平最爲適合。對於這個回答,毛澤東頗有同感,經過充分的考察與商討,七届二中全會最終確定定都北平。但是進駐北平後,中央機關落脚何處呢?
  中央機關在北平的駐地曾有幾處備選
  對於中央機關在北平的駐地,當時有幾處備選:頤和園、香山、八大處等,主要集中在北平的西郊。1949年月119日,中央授命直屬機關供給部副部長范離和他的同事們,前往北平考察,爲中共中央遷平選擇駐地。范離一行抵達北平後,直奔北平西郊,並在西郊進行了周密的調查。范離發現頤和園是旅遊景點,如果作爲中共中央辦公居住地,就得封園,不太現實。而八大處和萬壽路因房屋不足,最終也被放棄了。經過細緻的調查,他們把目標鎖定在了香山,並將這個情况向當時的北平市市長葉劍英彙報。1月底,范離返回西柏坡,將勘察駐地的情况向中央作了彙報,著重强調了北平城內的複雜情况,認爲城內安全警戒條件尚不够成熟。他還帶回葉劍英給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的親筆信,信中說:「范、劉二同志偵察和研究的結果,我們認爲地區的選擇,以西山爲適當。只須牽動一家(慈幼院),就可基本解决(詳情可問范、劉)。此外,或則時空不便(如新北京),或則周圍環境不良(如頤和園),或房屋不够率過多(如八大處),或則破壞不堪,如湯山,均不適當。這是我們考慮的結果,提供你們參考。」信裏所說的「一家」,是指當時的香山慈幼院。
  香山位於北平西郊,距西直門約20餘公里,是具有悠久歷史的風景名勝區,於1948年月1214日解放。1920年10月,著名士紳熊希齡以濟貧扶孤爲主旨,在此創辦了「香山慈幼院」。「雙清」,因有兩股清泉從山石中潺潺流下而得名,清朝乾隆皇帝題「雙清」二字於石壁之上。熊希齡開辦慈幼院時,在「雙清」建了一座別墅,故稱「雙清別墅」。這座庭院極爲優雅,院內不僅有蒼松翠竹,還有一池泉水,池邊有古樸的六角亭,亭北是一排坐北朝南的平房。
  在派范離一行前往調研的同時,1949年1月下旬,中央還成立了「轉移委員會」,由周恩來親自主持,楊尚昆具體負責。中央社會部部長李克農領導的駐北平先遣組擬先期到達北平,負責安排打前站的全部工作。此時,長期主管特情工作的李克農,對北平敵特複雜的環境深有瞭解,在同楊尚昆交流後,兩人都感到,
  清理出一個局部比較安全的壞境,是中央機關進駐北平前的一項重要工作。他們很快達成共識,認爲中央機關到北平後,起碼有一段時間還不宜進駐城內。2月1日晚,楊尚昆和李克農將有關情况向周恩來作了彙報。周恩來對中央機關進北平後「駐地暫放在城郊爲好」的設想表示同意。
  香山從諸多備選方案中脫穎而出
  1949年2月3日,即農曆大年初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北平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式。北平和平解放後,中央遷平工作更迫在眉睫。爲進一步確定中央駐地,中共中央再次派李克農一行13人赴北平全面調查。李克農一行於2月3日由西柏坡動身,2月5日到達北平,2月7日與北平市警備司令員程子華一起去香山勘察,李克農看到雙清別墅後,覺得這裏非常適合作毛澤東遷平後的工作和居住地點。待所有問題都落實後,2月8日李克農給楊尚昆發去信件,即《來平後各項情况的報告》,信中寫到:「昨日(7日)與平警備司令程子華去香山一帶看住址,已决定駐該地。」「林總(林彪)已允許調給吳烈師爲警衛部隊,最近即可調至香山一帶駐守,另調工兵二連幫助修理工作。」至此,香山從諸多備選方案中脫穎而出,成爲中共中央遷平的駐地。爲保障遷駐工作的開展,北平市軍管會在協助香山慈幼院向城內疏散、安排糧食救濟、尋覓新校址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四野的一個工兵連,用20天搶修了一條公路,可以直上香山,到雙清別墅,這也成爲中共進北平前修的第一條公路。此外,四野還派吳烈所部一師進駐香山一帶,並在香山制高點「鬼見愁」建了一個高射炮陣地,香山的電話也在進駐前接通。
  中共中央駐地確定在香山,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確保安全,保證中共中央機關及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的安全。北平和平解放後,反動勢力的殘餘未能一下子掃除乾淨。作爲此前國民黨北方的第一大城市,東北、華北等地的特務大都潜伏於北平,因此,北平的敵情相當複雜。香山距城裏較遠,和西山相連,宜於警衛,便於防空。當時解放軍正在準備渡江南下,而英、美帝國主義又企圖插手干涉,青島尚未解放,國民黨飛機隨時有來轟炸的可能。爲防止形勢的突變和敵機轟炸,駐地選在香山無疑爲上策。其次是有利於逐漸過渡。中國共産黨長期處於農村環境,對城市生活不習慣,缺乏管理城市的經驗。但由於形勢的迅速發展,黨必須很快轉入城市,並由城市領導鄉村。這樣,無論從思想到生活,方方面面都需要有一個過渡,有一個熟悉情况、學習經驗的過程。三是房屋困難。北平解放不久,城內傅作義的軍事機關尚未撤完,住房極感困難,且環境複雜,城內暫不適合作爲中央的駐地。而香山慈幼院房屋比較充足,作爲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中央首長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就最爲適當了。
  李克農爲遷移工作制定周密方案
  1949年2月初,中共中央開始準備遷移工作,並在西柏坡成立由曾三、鄧典桃、廖志高、方志純、鄧潔組成的轉移委員會,由楊尚昆、曾三負責。葉劍英、聶榮臻、程子華、劉亞樓、李克農5人於北平組成迎接中央遷平組織委員會。2月底,李克農對遷移工作提出一個方案:爲了保密,中共中央在香山的駐地,對外稱「勞動大學」。第一站稱「勞大」的籌備處,設在市內弓弦胡同15號。第二站稱「勞大」收發處,設在青龍橋。第三站稱「勞大」招待所,就設在香山。中央機關分駐在香山,軍委機關分駐在西山一帶,中央警衛和公安部門分駐在西直門、頤和園至香山沿綫。工、青、婦等群衆團體爲了便於聯繫群衆,駐在城內。稱自己的駐地爲「大學」,在西柏坡時就開了先河,那時中共中央的駐地被稱作「農業大學」,簡稱「農大」,董必武的化名還叫過「校董」。好多人不知內情,以爲真是農業大學,跑來投考。香山的勞動大學也出現過類似情况,許多人找到這裏,要進去報名,弄得警衛人員一陣緊張。「勞大」有警衛部隊嚴密布防,在「勞大」範圍內工作的人員,必須佩戴一枚證明身份的金屬證章。證章是圓形的,大小如我們現今五角的硬幣,外圈是黃色的齒輪邊,中間有一紅色五角星,星上綴「七一」兩字。
  按照周密的部署,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五位書記,率中共中央機關離開中國共産黨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西柏坡,同這裏的人民告別,踏上了進京「趕考」之路。3月25日晨,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抵達清華園火車站,下午參加完西苑機場的閱兵儀式後,順利進駐香山。25日晚,新華社向全國、全世界廣播了中共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和毛澤東等已勝利到達北平的消息。
  1949年3月,在組織中央機關遷平的同時,在人民解放軍的幫助下,香山慈幼院遷入城內新址繼續辦學,毛澤東同志對慈幼院非常關懷,他說:「我們用了他們(慈幼院)的房子,要多照顧他們……」他還關照說:「有什麽事找彭真市長。」香山慈幼院的搬遷受到了黨中央和中共北京市委的高度關注,對慈幼院的工作也給予充分肯定,中央和市領導還總抽空到慈幼院西安門的新址看望。香山慈幼院此後發展爲北京立新學校,現爲北京實驗學校,其致力於慈善和教育事業的精神得到了發揚。
  中央首長及各大機關在香山的辦公居住地
  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在西苑機場閱兵結束之後,乘車前往香山,進駐雙清別墅,當即稱贊道:「這個院子不錯呀,比我們在西柏坡的院子還大、還漂亮!」在雙清別墅的近6個月中,毛澤東同志領導全黨收拾山河、重整乾坤,運籌帷幄、决勝千里,指揮渡江戰役;會見衆多民主人士,籌備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共商新中國建國大計;醞釀開國大典的大小事務,可以說,雙清別墅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
  院子中央的六角紅亭,是雙清別墅的標志性建築。凉亭中間有一張石桌,桌子周圍和亭子外面有幾個供人們坐的「瓷鼓」。紅亭前面有一個小水塘,水塘的南岸有山石堆砌的平臺。毛澤東在工作之餘,經常到亭子裏休息,欣賞周圍的景色。1949年4月24日上午,毛澤東起床後來到院子裏的凉亭,衛士們把頭版報道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進步日報》遞給他看。毛澤東看得特別專心,攝影師徐肖冰連忙拍下了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畫面。毛澤東站起身說:「解放南京了,不要我一個人高興,大家都該高興嘛!來,照相也要一起照。」說完,毛澤東又同工作人員合了一張影,留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勝利的消息激蕩著毛澤東喜悅的心,他隨即豪邁地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詩篇《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六角紅亭對面有的一排坐北朝南的房子,是毛澤東辦公、會客兼做會議室的地方。他和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就是在這裏共同指揮渡江戰役,會見各民主黨派和各界人士,籌建新中國。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在《從香山到中南海》中回憶道:「那時工作是緊張而繁忙的,中央書記處幾乎每天都在毛澤東同志的雙清別墅開會,交流情况,討論問題,最主要的大事都是在那裏决定的。散會時大多已過半夜。」
  從雙清別墅西側北門出去,有一條小路通向來青軒(位於香山寺的北側)。來青軒始建於明代,清代是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這座院落景色秀麗,往東可以遠眺京城。殿面東而立,北爲「含和」殿;西北爲面南而立的「海棠院」殿(三棟);西爲面南而立兩層琉璃頂建築「觀音閣」殿(兩棟),西南爲面東而立的「妙高堂」殿(一棟)。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民國時期在遺址上改建公寓,1926年曾用作香山慈幼院學生宿舍。
  中共中央進駐香山後,來青軒成爲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的辦公居住地。劉少奇一家住東房,朱德和任弼時住北房(朱德住東頭,任弼時住西頭)。由任弼時的住房往西向上走數步,即是周恩來的住所。朱德、任弼時住所的北側是政治秘書室。
  在香山時,劉少奇與夫人王光美經常上山散步,他特別喜歡香山的大樹,邊走邊欣賞。王光美回憶稱,在來青軒,幾乎每天都有同志來,坐得滿滿的,愉快地談笑,熱烈討論迫切需要解决的問題。朱德也是不停歇地到處視察工廠、農村,找人座談。
  中共中央宣傳部的辦公地和圖書館分別位於多雲亭、思親舍和小白樓。當時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副部長陳伯達、徐特立、廖承志、胡喬木,秘書長丁華等都曾在思親舍辦公。思親舍共9個房間,中宣部領導和部內7個小組中的6個組在裏邊辦公。9個房間依次是:部長房間、副部長及秘書房間、編審組、黨內教育組、普通教育組、翻譯組、出版組、文藝組、廣播管理處。
  圖書館位於思親舍南側,由於整座建築的外立面都是白色,因此又稱「小白樓」。小白樓原本是清代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綠雲舫,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民國時期香山慈幼院在遺址上建起了一座圖書館。中共中央進駐香山後,這裏成爲中共中央圖書館,歸中宣部直屬,新中國成立後,圖書館遷入北京市區,1951年改稱「中共中央宣傳部圖書館」。
  中共中央宣傳部東側的麗矚樓是具有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8間房屋。它是香山專用電話局,也是中共中央進駐北平後的第一個專用電話局。1949年初中共中央確定進駐香山後,迫切需要一個能與全國各地解放戰場聯繫的通訊機構。於是,中央軍委三局和北平市軍管會電信接管部克服重重困難,於3月23日使香山專用電話局正式投入運行,趕在中共中央進駐香山前完成任務。電話局共8間房,分別爲機房、辦公用房和工作人員居住用房。
  雙清別墅北門設有衛士值班室,作爲中央警衛處和司機班辦公居住地。院內共有7間平房,當時住著18個人,其中有警衛處處長汪東興,警衛排排長閻長林,警衛班副班長武象廷,警衛員馬武義、李連山、馬尚志、常連鎖、李家驥、趙鶴桐、孫勇、王振海、李德華、李鳳華等。
  機要處則位於較北處的鎮芳樓和鎮南房。原慈幼寺總院的大門內正對面是鎮芳樓,該樓由河南人張鎮芳捐款40萬元所建,是香山慈幼院標志性建築「鎮芳樓」南側地勢較高,上建一座東西走向、帶走廊、南北兩側各布置房屋的建築,俗稱「鎮南房」。機要處肩負著接收機密電報的重任。當時,爲了保障密碼安全,中央規定,機密電報一般不抄送駐城內部門,各部部長每隔幾天要到香山的機要處來看一次電報。
  除此之外,中央軍委機關主要分布在碧雲寺、臥佛寺、八大處等地。
  中共中央遷駐北平後,黨的工作重心也由鄉村轉向了城市。選擇香山作爲中共中央駐地,可以說是中共中央由鄉村到城市的一個標志。在這裏,黨中央指揮了渡江作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領導了和平談判、籌備新政協、籌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等一系列重大活動,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義。1949年6月中旬,毛澤東開始在香山和中南海兩地辦公,9月21日,毛澤東由香山雙清別墅移居中南海菊香書屋,中共中央機關大部也於11月遷到了中南海。香山作爲中共中央遷駐北平的第一站,順利完成了自身使命。
(王蕾、謝艾雯、郝禹、張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