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寶島“悅讀”蹤跡

台北同安街107號的紀州庵建于1917年,原為日本乎松家族經營的料理店,曾吸引眾多墨客騷人.隨著純文學、爾雅、洪范、遠流等出版社的聚集,此處漸成一條文學臍帶。兩年前,里長鄒士根開始努力嘗試在古跡“紀州庵”的遺跡亡將原址复原。如今,“紀州庵文學森林”已成為台北民眾閱讀的好去處.
    4月的一個午后,台灣學者、淡江大學中文系主任高柏園在這里講授老子的智慧,听課的是近百名社區民眾。
    “老子畢生提倡‘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干扰’.這樣才有空間悟出‘無為’的真諦,即‘無不為’,這也是老子提供給我們的生活智慧。”他告訴听眾,讀《老子》一點也不難,只要開開心心地念就好了。人們認真地听著,不時在本子上寫下要點    這樣的“悅讀”,實際上是台灣教育部門及各界有識之士聯合打造的多項活動之一,其目的是讓人們在現代社會的節奏中留住閱讀的興趣。
    沙龍里的文學情趣
    “老子生活智慧”是紀州庵在4月份舉辦的第一場文學沙龍。緊隨其后,紅樓夢、唐詩宋詞的解讀等漸次登場。
  36歲的楊宗翰是這次活動的策划人。他是一位大學中文系教師,同時也服務于跨越海峽的“龍圖騰”出版公司。
    楊宗翰接受《環球》雜志記者采訪時說,現代社會的數字化、商業化,讓人們沒有足夠的時間、經歷從容閱讀,但閱讀的習慣不能從人們的生活里淡出。
    “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古典文學离民眾不再遙遠,進而陶冶人們的生活情操。”楊宗翰認為,“人生的秘密,都在經典里,時常閱讀,讓你恬淡從容。’
    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楊宗翰感謝自己所從事的中文講習和出版工作,因為它“讓我有更多机會為延續人們的閱讀習慣和欲望而努力”。
    在紀州庵,人們不僅僅讀書,還分享書,分享閱讀的故事。如今,“晴空綠書市”正在這里舉行。互不相識的人們,拎著木箱,鋪著花布。在草地上等著有緣的愛書人。他們交換書,也交換?閱讀心得。
  其實,台灣還有不少地方与紀州庵一樣在默默地承擔著文化使命。誠品書店、金石堂里依然人潮涌動,書香四溢,不少咖啡館,茶館、展覽館也都是文化沙龍的舉辦地。
    “處處有書香”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期間,台灣推出了“春天的詩蹤”系列活動,它鼓勵人們簡訊傳詩問候親朋好友,找出与居住地、學校等有關的詩作分享在网絡地圖上……
    其實一段時間以來,台灣各地可謂處處有書香。
    在苗栗縣,家長們与孩子們共讀故事書,不僅培養丁孩子們對文字的好感、語感,也增進了親子情感。
    在嘉義縣,3所鄉鎮市圖書館舉辦了新住民親子說故事比賽,鼓勵新住民族群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
    在离島澎湖,人們在古樂演奏中吟誦新(古)詩,聆賞著菊島春天文學与閱讀的交響詩。
    台灣圖書館館長曾淑賢說,過去,台灣各縣市民眾每年平均借閱圖書2-3本,這几年人均借閱率已提高到5本.“文化閱讀沙龍活動几乎場場爆滿,民眾在活動之后都會到圖書館借書來深入閱讀。”
    “閱讀不是強迫去讀,不是為了考試或上課所以去讀,  而應是一种發自內心的自覺和愉悅。”面對《環球》雜志記者的采訪,17歲的曾品瑄顯現出与年齡不相符的成熟淡然。
    曾品瑄自小喜歡閱讀報章雜志,參加各种文學沙龍,她几乎把每天的業余時間部給了閱讀,尤其是万籟俱寂的夜里。
    在曾品瑄看來,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讀書的作用不可言喻。書中的每一個文字部凝練著作者的人生閱歷和深刻思考,當人們面對現實困境不知如何處理時,往往能在書中找到解決之道。“很多時候社會讓我們恐慌,閱讀讓我忘記這一切。”
    曾淑賢則認為,閱讀不僅可以修身養性,也關系個人創造力,更是夯實地區軟實力的重要基礎。
    殊途同歸
  “网絡時代,很多年輕人改變了過去的閱讀習慣,或者開始网絡閱讀,或者就不閱讀了。”爾雅出版社社長隱地認為。“与其在网絡上漫無目的、過眼云煙地點擊各种書籍,還不如從頭到尾細細閱讀品味一本好書。”在他看來。要接受新時代,但也不能拋棄舊時代。
    爾雅是台灣一家知名的文學書籍出版社,由隱地創辦于1975年。如今,爾雅出版社還堅持重新印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舊書,它出版的每一本書都是手制本。
    隱地說,“以前經營文學沒有稀奇,但現在快要被新科技浪潮淘汰了,這時候不能隨波逐流,而更應該成為中流砥柱,讓該存在的書不被大浪卷走。”
    對于网絡閱讀和傳統閱讀,很多台灣出版界的人士認為,紙質書和電子書應該是并行不悖的。
    台灣秀威資訊科技總經理宋政坤說,“內容為王”,形式都是載体,載体只是工具。不論是紙上閱讀還是電子閱讀。最終目的都應該是推動閱讀。
(任沁沁/文)